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接到一個高中同學的電話,這位同學是京都大學的博士,他問我:「對工業區的土地有沒興趣」,我明快地說沒有。他很驚訝,以我的人脈賣工業區土地應該不難,為何一口就放棄了?我還有另一個同班同學,他是鬼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最近見面時,問我為何不學羅胖子,張口開課,一定可以財源滾滾,我的答案也是「No」!他們都說,你把財富往外推,難怪住不進信義計畫區!其實我很明白,自己做的是專業資訊服務業,專注的是B2B商機,如果大家知道DIGITIMES每月得保留2,000萬元以上的員工薪資獎金,可以推估公司如果靠我一個人賺錢,一個月如何做到5,000萬以上的生意呢?買賣資訊是個非常專業的工作,必須有明確的定位、適當的定價,而安定的靈魂更是不可或缺,如果心浮氣躁,注意眼前的「蠅頭小利」,那只能做小生意,做不了大買賣!DIGITIMES有1,000多家會員,會員年費從5萬~200多萬元不等,如果能有個機制,讓每家會員願意多付出1萬元,就可以多收入1,000萬~2,000萬元的收入。中國的羅胖子很厲害,但他是以中國14億人口當基礎,台灣沒這個人口條件,但有一點卻是中國跟不上的。台灣現在超過800家上市櫃電子公司,2022年營收大約在1兆美元左右,加上在台灣大規模運作的金融業與外商公司,只要專注提供專業服務,從他們營收中爭取到10萬分之1,就可以養活所有的員工。我跟老同學說,我要靠系統、機器賺錢,不是靠我自己當英雄賺錢。其次,電子業的知識體系與需求也已經有相當大的改變。過去的知識需求可以透過「線性」、「量化」的資訊來滿足,所以我們提供資料庫查詢方法,或者將電動車供應鏈、蘋果供應鏈彙整成一套體系,節省使用者的時間,就可以爭取到很多家的客戶。但現在大家更需要的資訊是「矩陣型」的需求,提供專業服務的人更少了,從追蹤跨國的OEM訂單,到東協、南亞的投資商機,能將所有資訊串連起來,至少在人工智慧真正商業化之前,我們的資料庫會更值錢,又何必眷顧知識的「零售」商機呢?至於羅胖子,我祝福他。我常說:「職業選手,不在業餘的球場打球」,對我而言,羅胖子是業餘的場子,而彙整專業知識的高手並不多,現在是賣方市場,不是買方市場,我有機會專注特定客戶,針對他們的「職業」需求,提供專業服務。真正專業或上百億營收的電子公司,您認為他們願意花多少代價,向哪種人徵詢專業意見?如果我天天玩股票、搞房地產,您會認為我有這個專業能力、時間服務大家嗎?我過去37年累積的專業經驗,不就成了泡沫嗎?什麼人養什麼鳥,我知道,我跟羅胖子養的鳥,鐵定不同!
2022/12/26
跨媒體的合作商機
近年來DIGITIMES(電子時報)專業能力與特殊的市場定位,漸漸受到大家肯定與注意,來洽談合作的國內外機構愈來愈多。大的資訊機構有人買報告、也有人想買下整套授權,我們還在摸索相對關係,但事業範圍早已超越傳統媒體的想像。某家電視台傳來一個談「國際財經」的節目內容,希望我批評指教,並談談可能的合作方案。來函的是基層員工,我該回話嗎?有家「大媒體」的總經理來訪說,他們正在擴張培訓課程,但對於科技社群的掌握力、專業能力不足,希望與DIGITIMES合作,共創新局。我問他,您對DIGITIMES有多少瞭解?營收、獲利與事業的經營模式都不知道,怎可登門洽談合作商機。我從他口裡,只聽得到「短期商機」的試探,完全沒有長遠的想法,這樣能合作嗎?這樣該登門找社長談合作嗎?還有一家老牌電視台的新聞主管來電,正要開一個英語頻道,現在半導體很紅,正好美國有本半導體的新書即將在台上市,想邀黃社長上節目,未來也可以談談每月來一、兩次的合作方案。我心裡想,我出版《矽島的危與機》時,也不曾見到他們邀我上節目,矽島這本書截稿時間是裴洛西來台的9月2日,美國的書籍在經過翻譯、編輯等流程,截稿時間一定比我早。其次,我研究半導體30多年,台灣環境又好,與半導體業的資深前輩時有往來,掌握的資訊不會比美國人差,否則史丹佛大學也不會邀請我參加論壇,2月也不會有印度政府來邀我去印度講課。這些案例在台灣媒體眼中並不值錢,還覺得邀我去幫美國作者抬轎是個合理的邀請嗎?最後我說,我們已經有6.2萬名海外的英文版讀者,DIGITIMES的英文網站已經20年以上了,傳統電視台不具備專業經營科技,甚至以半導體業為核心的內容與網站。相較於傳統媒體的邀請,一個多月前《天下雜誌》總編輯陳一姍問我,是否可能兩家媒體合作,他們給我充裕的版面,請我針對2023年的產業大勢撰寫一個專題。我做了,沒有任何條件,天下經營40年,無論品質、專業與社會形象都是翹楚,寫這篇專題,也是表達我對殷創辦人與天下雜誌所有員工的敬意。一樣是媒體,對話的內容、認知的差異如天壤之別,在媒體的黑暗時代,什麼樣的營運模式才會是一個階段財經媒體的經營主流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22/12/23
創業家總有不安分的靈魂
我認識一位1980年出生的電競選手,他叫Santiago(黃智仁),家人在1970年代移民阿根廷, 他也出生於阿根廷。但家人認為他應該回台灣接受基礎教育,他在6歲時回到台灣,接受10年的基礎教育後回到阿根廷。18歲生日時,叔叔給他1萬美元當成成年禮,要他拿1萬美元去做生意。Santiago在阿根廷開了好幾家網咖,並讓自己成為傑出的電競選手,多次代表智利參加國際比賽。但在23歲那一年,他以智利國家隊的身分參賽時,在電競選手中已屬高齡,比賽時總教練突然撤換他,將比賽交給18歲的隊友,這時他知道選手生涯已到了終點,決定轉換跑道開啟第二人生。做為一個電競選手,Santiago非常明白滑鼠、螢幕、鍵盤的細節。比如說機械式的鍵盤反應更快,滑鼠的左右鍵與電競高手的手指寬幅之間有何關係,更關鍵的是,電競領域對於技術、設備的高度要求,很可能是元宇宙等下一代市場的先期應用。掌握3D Internet與雲端應用之間的關係等,都可以從電競的應用中找到切入口。從電競的頂尖賽事退下來之後,Santiago留在台灣,從採購電競設備開始,逐步召集電競高手參與比賽,目的是希望建構一個電競產業的生態系。電競設備多數來自台灣,行家都知道每一年冬季,總有幾萬人千里迢迢地飛到瑞典耶夫勒參與一場國際賽事,這場盛事的贊助商大多是台灣硬體製造商。瑞典是個只有千萬人的小國,但該國有600多家電競軟體開發商,從業員工接近7,000人,全球至少有10億人玩過瑞典的電競軟體。這場由Ubisoft主辦的賽事,參賽者必須從北美聯賽、歐洲聯賽、亞太聯賽等區域賽事逐級挑戰,才能參加最後的決賽。我們不難發現,真正主導賽局的不是參賽選手、設備供應商,而是設計遊戲規則,讓大家共同參與的人。Santiago最想做的事,就是結合台灣製造廠,共建另外一套遊戲規則或生態系。他的努力已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同,並且募集超過1.6億元的資金。行行出狀元,這個電競玩家不僅是從技術上參與比賽,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專業理解這個產業的生態系,甚至結合台灣產業,重新訂定更符合台灣實際狀態的遊戲規則。我與Santiago看似產業完全不同,但其實背後的精神、過程十分類似。我是資深產業分析師,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大家劍及履及的參與「知識有價」的遊戲規則。《孫子兵法》有云:「形之,敵必從之」,不只是霸權國家設計遊戲規則讓大家景仰或盲從,用在產業經營策略上,不也如此嗎?
2022/12/22
陳孟凱談壯世代三高:高所得、高壽命、高智能
台大電機畢業,美國名校電機博士,做過很多半導體計畫的陳孟凱,在1998年之後決定改變人生,回到台灣推廣安全的食農文化。農產品從添加很多化合物,到最接近土地,沒有任何添加物的有機農作,中間的價值差異非常明顯,在獲利的誘惑下,農產品已經非常接近標準化的工業產品了!農業的價值不僅在於GDP的價值概念,農業涵養土地,創造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人均所得已經3.5萬美元的台灣,是要用金錢驅動社會的發展,還是社會理念來運用資本的價值。老齡化是大家共同的議題,只是日本65歲以上人口佔15%的老齡社會進入到20%的超老社會,總共花了11年,而台灣僅僅7年就會達標。陳孟凱口中的「壯世代」是年過50歲的台灣人統稱,年過50歲的台灣人經歷過困頓、創造了經濟奇蹟,他們擁有高壽命、高智能、高資產「三高」。但如果以傳統觀念對待銀髮族,不再期待他們的社會價值,那就大錯特錯了。如何導引壯世代有意義地參與社會價值的創造,反倒是台灣老齡化社會應該省思的課題,讓銀髮人口參與農業的意義,也不僅是採菊東籬下的生活樂趣而已。農業絕對是高風險的產業,除了難以預測的氣候變遷之外,層層盤剝的銷售通路,都讓很多農民為了脫離困境、鋌而走險。農業、化肥的濫用,讓土地的品質驟降,現在台灣農業需要的不僅是年輕人下鄉,更應該讓富裕的老齡人口,有意義地參與農業建設。陳孟凱回到台中老家,在中清路結合幾十家優質農業的經營者,透過內部交易經營「合樸農學市集」、「樹合苑」,共同生產可以被消費者信賴的農產品。您會認為陳孟凱趕時髦、唱高調嗎?參與過半導體、電子業,都明白經濟規模、成本效益的問題,陳孟凱參與半導體業多年,怎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呢?1981年台大電機畢業的這一班,工研院劉文雄院長是孟凱的同班同學,同學中不少人在台積電,有人留在台大、清華擔任教職,但也有人放棄事業做了神父,跑到宜蘭隱居研究世界史,還有一個人在電子時報擔任總編輯(烏凌翔)。聰明早慧的孩子,出路多元,但金錢似乎不是共同的追求。讓高壽命、高智能、高資產的壯世代有意義地參與社會進化與價值的創造,是老齡化社會維持動能的關鍵要素。 
2022/12/21
魏哲家到底說了什麼(2-2):產業競合與區域分工
在魏哲家演講時,玉山科技協會副理事長盧超群提到,幾年前張忠謀帶領台積電的重要幹部到南韓參加全球半導體大會,張忠謀跟大家說,三星雖然是一隻大猩猩,但只要找到要害,還是可以踩到他們的痛腳。我接著提問,這幾年台積電的資本支出大概都維持營收的45%,三星晶圓代工的營收大約是台積電的30%,如果三星要以同樣的規模與台積電競爭的話,就要投資營業額的150%,這樣可行嗎?我又問台積電資本支出佔營收45%上下,2023年全球晶圓代工商機可能萎縮,台積電會調整資本支出的策略嗎?張忠謀曾強調是「Learning Curve Believer」,意思是會在領先時保持投資的步調,讓競爭者看不見車尾燈。但未來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台積電會調整資本支出的策略?魏哲家說,台積電資本支出是以兩年半做為一個週期,現在的投資是為了兩年半以後的客戶。真的嗎?那為何台積電2022年的資本支出,會從原先規劃的420億美元,調降為360億美元,我想關鍵在於短期訂單萎縮時,資本支出也會跟著調降,只是魏哲家不會說因為哪些客觀條件調降短期的資本支出。全球半導體需求仍然會持續增加,未來汽車只是在四個輪子上掛上超級電腦的行動載具而已,從人工智慧到5G,商機無所不在。只是這個世界正從全球化走向區域化,我們期待更安全、更綠、更好的生態系。但這些期待也會帶來更高的成本,在遊戲規則改變的過程中,三星還是台積電的對手嗎?我認為不是,反倒英特爾結合美國政府的政策,比較會對台灣的優勢帶來致命衝擊。前進日本除滿足大客戶的需求外,如何爭取到日本人才也是台積電很重要的考量。日本邀請台積電設廠時,曾與日本客戶討論整套技術移轉的方案,但日方認為並無足夠的人力條件滿足台積電的要求,但可以在日本招聘人力。也許大家看到台積電派了500多人到美國亞利桑那州就職,但沒看到日本有200多人在台中廠培訓,他們將來都是日本新廠的核心幹部,到時候也會整批打包送回日本,我認為台日關係也會有競合關係,但應該是「合多於競」。有些問題,魏哲家是「實問虛答」,但企業家與媒體之間的關係本就如此。一個動見觀瞻的大企業家,牽涉的是企業與社會責任,公布企業策略需有一定的程序、順位,媒體人要做的事情是在採訪之前做足準備,從企業家演講的內容中找到蛛絲馬跡。在這次的演講中,我比較明確地知道台積電對日本的投資戰略,對美日合作的看法,以及區域分工上的主張。至於其他的說法,聽聽便可,我也沒有太多的意見。
2022/12/20
魏哲家到底說了什麼(2-1):予豈好辯哉!
週末濕冷的早上,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接受玉山科技協會的邀請,以「半導體業的新挑戰」為題,做了一個多小時的演講。魏哲家說他不喜歡演講,但跟社會溝通是企業的社會責任,面對台大、政大、交大的三個校長,他說土地、電力問題我們得相信政府,但人才的問題有侷限性,如何爭取到最多的人才,將會是台積電最大的挑戰。他希望大學給台積電更多的人才,在場的客戶給他更多的訂單。聽課之前,得先知道魏哲家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耶魯的電機博士,在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特許半導體都待過,但以前一家公司不超過5年,台積電卻一待就是25年,他當然看到了台積電的不同之處。他特別強調找工作要先選老闆,他有一個很棒的老闆,這是他留在台積電的原因,那麼我們來談談台積電在世代交替之後有哪些不同?我從張忠謀多次的演講,以及私下的互動中,大致可以理解張忠謀是個大開大闔,對於企業核心價值、競爭力有很明確定位的老闆,我想魏哲家也傳承了這樣的核心價值。對魏哲家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在未來的大格局中,找出與張忠謀不同的經營策略,而「區域分工」可能是個不錯的切入點!魏哲家說,未來全球社會最大的挑戰將會是「信賴」的問題,過去半個世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類型的合作,其實背後都是相互的信賴。但在大國相互競爭的新局下,彼此間的信賴關係正在被侵蝕中,在區域分工的新潮流底下,每個國家因為害怕,都想建立自給自足的系統,而半導體更是大家爭取的關鍵項目。Can it be real?  美夢能成真嗎?幾乎所有中大型國家都想建立自給自足的供應鏈,而供應鏈的核心就是半導體,那麼是不是每一個國家都適合發展半導體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我們知道台積電美國廠需要的硫酸都得從台灣進口,我們對於台灣半導體業的競爭力就更有信心了,但也唯有在轉變的過程中,其他人才會有機會。「No shortcut」就是魏哲家給的答案,台積電要跟很多家業者共構才能建立半導體的生態系,也許日美聯手希望在5年後能夠量產2nm的技術,但從10nm開始到7nm、5nm、3nm的過程,到底怎麼進行呢。魏哲家不認為有哪個國家可以走出捷徑,彎道超車可能得買保險,我也認為想在彎道超車,資源不足、策略偏離的情況下就更容易出現彎道翻車。但這個世界也是這樣改變的,所有的創新可能來自意想不到的突破,這些意圖不過是一種嘗試,但沒有嘗試,就永遠不會有機會。領先者不敢掉以輕心,追逐領先地位的競爭者,也要有勇氣,這才是產業的常態。 
2022/12/19
從機器人產業觀察「中國製造」
我常說中國的黃金十年是2008~2018年,2008年的北京奧運讓中國人的自信爆表,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NB供應鏈的經濟規模,讓中國能以NB、手機產業的基礎,建構紅色供應鏈。但中國也必須面對人口紅利衰退、生產自動化的問題,中國的改變,也可以從生產工廠引進機器人的進度,以及很多本土的機器人製造公司都在2014年以後崛起的趨勢中看到端倪。據DIGITIMES研究員白心瀞所做的調查報告指出,2021年時,「製造業」每1萬名製造業員工,對應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台數比重最高的是南韓,南韓每萬人有1,000台機器人;台灣排名第八,每萬人276台。而中國以322台排名第五,更可怕的是中國機器人總裝置量是26.8萬台,這個數字是全球總裝機量的51.8%,而2021年裝機量的成長率更達50.6%,其中有26.8%分布在電子業,18.9%分布在汽車業中,鋰電池也有9.6%的裝機量。這幾年世界各國對於「紅色供應鏈」有新的理解,聞泰、立訊、聯寶、比亞迪等中國製造廠以承接世界級訂單為目標,甚至相繼接手台商在中國的生產基地,加上中國在鋰電池等相關領域,甚至引領全球,紅色供應鏈已經可以是最足以影響世界的生產體系。其次,中國本土的機器人產業以輕量型、低階機器人為主。疫情之後,中國當地的機器人產業,搭上產業復甦的商機,中國國產機器人在全球市佔率已經高達31%,而全球前10名的機器人製造商卻沒有任何一家台灣公司。在機器人的關鍵零件中,伺服馬達、減速器、控制器佔了過半的成本比重,在垂直多關節機器人中,中國的埃斯頓、埃夫特、遨博都已經可以自製關鍵零件,甚至價格僅有德日品牌的七五折。中國機器人產業之所以異軍突起,就是在2015~2019年間大量購倂歐洲廠商,例如工業機器人四大品牌之一的德國Kuka,現在是美的集團旗下企業。2020年之後,中國的購併活動受挫,但華人原本就是商業嗅覺非常靈敏的族群,除了技術不斷的因為市場需求而精進,遨博等公司甚至針對客戶需求量身定製,提供按摩+熱敷的服務。千萬別低估中國人的潛力,加上中國本土市場可以培養在地業者的商機,如今中國廠商在貿易大戰的壓力下,相互支援、取暖的行為,更會影響未來的生態系,只要中國學會了,就不能忽視他們的競爭力與存在的意義! 
2022/12/16
以虞待不虞者,勝!
在玉山科技協會年終的晚宴上,我與宏碁總經理施宣輝比鄰而坐,施宣輝說DIGITIMES應該不受產業景氣的影響吧?我說是的,關鍵不是市場景氣,而是有沒有能力理解產業趨勢,布局三年以後的市場需求,提供企業需要的特定服務。前幾天與AsiaYo的創辦人鄭兆剛有個將近2小時的對談,AsiaYo是一家跨國網路民宿預訂平台。2019年COVID-19蔓延時,公司業績暴跌90%以上,甚至原先預付的訂購款項都得退款,公司幾乎破產。我問AsiaYo是如何度過難關的。鄭兆剛說,財務透明,所有的員工都知道得節衣縮食,才可能度過難關,而平常累積的客戶數據與信賴,讓AsiaYo轉型發展防疫旅館與露營事業。現在國門逐漸開放,投資人也看好AsiaYo,募集資金已經有2,000萬美元,浴火重生的企業更具韌性,我們也樂見AsiaYo在疫情之後可以展翅高飛。知識服務業的員工,價值來自於比客戶更瞭解自家產品的特質,適時地提供策略性的建議。在《隱形冠軍2.0》書中特別強調接近客戶、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是隱形冠軍成功的關鍵,我深以為然。這些員工不會憑空而至,適當的歷練、時間都是關鍵,沒有三、五年的經驗,在我們公司的服務體系中,很難成為關鍵的環節。現在先投資,才能「以虞,待不虞」。再以電子業需求為例,ICT產業供應鏈正從中國轉移到東協南亞國家,企業除了需要掌握越南的生產基地之外,與東協南亞國家的合作,要跳脫傳統的格局,或者有更廣泛的知識。例如,越南的生產基地,初期只是廣東供應鏈的延伸,因此集中在北越,但消費電子、網通設備、工業電腦等可能會往胡志明市的南越移動。前往印度時,不是只看勞動力便宜與否,還得研究車用電子與半導體的商機。如果知道印度的汽車市場一年有400萬輛、兩輪的摩托車有2,000萬輛的商機,一旦印度汽車市場轉移到電動車時,商機到底會有多大?此刻正是我們研究印度商機最好的時刻,但誰願意先做這件事呢?零件上游原廠願意幫下游的客戶多做研究嗎?只要台灣早點掌握訊息,也就可以「以虞,待不虞」。未來兩、三年,大家不要期待景氣突然翻轉,但對台積電、聯電,甚至剛剛想投入半導體業的鴻海而言,趁著景氣低迷,各國提供補貼時進行大規模投資,也符合孫子兵法:「以虞,待不虞者,勝」的法則!
2022/12/15
國之重寶:謹小慎微,還是大開大闔?
台積電是護國神山,不僅在事業經營績效上成為全球典範,在無形的人民自信、國際能見度上都讓台灣露臉了,只是台積電一宣布後續的400億美元投資計畫,輿論界的正反意見都炸了鍋。對政府而言,這個政策不可能兩面討好,但這也是展現政府政策走向與應對能力的機會。做好準備,勇敢地做出決定,不必害怕!延伸報導國科會將成立「審查小組」 確保「關鍵技術」根留台灣400億美元到底意味著什麼?GDP的組成包括政府支出、貿易盈餘、民間消費與投資,如果以台灣GDP總量約是8,000億美元來估算,這筆投資金額大約是台灣GDP的5%,當然這不是一年之內要兌現的投資計畫,大家更關注這是美國釜底抽薪,取回供應鏈的主導權,還是台灣半導體國際化的體現呢?明白張忠謀說:「全球化幾乎已死」,我的理解是集中於中國大量生產的時代已經飄然遠去,未來是區域市場與分散型生產體系的時代。在美國的投資是北美布局中的一環,針對歐洲、亞太,台灣的半導體業也得有一定的主張,政府政策也不是個案審查,而是通案的理解與協助企業布局新的全球化戰略。兩岸波濤洶湧,半導體到美國設廠這件事,我們有沒有長遠的國家戰略,短期內有無正確的審核機制。此案的審查機制可能橫跨幾個部會,但真正的主力應該還是經濟部底下的投審會、技術處、工業局等單位。問題是低階的局處機構,在進行專業審核時,就算有專業能力,如何與社會溝通恐怕也是個挑戰。過去大家缺乏分層負責的觀念,立委質詢經常要求部長回覆,日積月累,很多局處長級官員總是以「一切榮耀都歸於主」來回應到底誰在負責!其次,針對重大議題,政府會組織專家委員會,這些專家不能只是技術專家,還要考慮瞭解產業結構的專家、經濟學家該扮演什麼角色?專家的意識形態會是關鍵嗎?如果執政黨要求「政治正確」,那也要跟社會溝通,保證參與審查的委員會跟美國官員一樣按著聖經發誓,會以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這件事專業審查仍應該由局處長級官員提報意見,政府該做決定的別甩鍋,民間輿論罵人很容易,提出一個適當的解決方案,很難。因為公協會通常不具備「智庫」的功能,又有過多的經費來自政府委辦,錢從政府來,就只能跟財團法人研究機構一樣服從政府領導,過去官商、官民不分的體制,如今正飽嚐苦果。大趨勢已定,政策就是政策,何必遮遮掩掩!
2022/12/14
英特爾Gelsinger是應該來台固樁
台灣是伺服器第一大生產國,台商生產的伺服器用在全球的資料中心,市佔率高達92%,而且在不景氣聲中,伺服器仍然可以期待小幅成長。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