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ST Microsite
2022台灣電子業上市櫃企業 總營收達9,530億美元
台灣電子業稍具規模的公司都已經是上市、上櫃企業,在企業發表暫訂年度財務指標時,已經可以掌握產業的成長動能,以及不同產業之間的連動關係、中長期展望。DIGITIMES彙整ICT量產組裝、半導體、光電、電子通路、零組件等幾大產業的數據,讓大家掌握電子產業的全貌,並前瞻2023年產業趨勢。儘管2022年下半電子業景氣逆轉,「清不完的庫存,看不見的明天」成為業界相互取暖的笑話,加上台幣貶值,以美元計算的台灣電子業上市櫃企業總營收從2021年9,390億美元,僅僅小幅成長到9,530億美元,幾乎是平盤的狀態。受疫情影響而中斷的供應鏈、車用晶片短缺,以及因應分散型生產體系的需求,供應鏈移轉到東協、南亞這些國家的過程,都會形成企業的隱形成本與生產時間的遞延。台灣949家上市櫃電子業者的營收能維持平盤,已經是難能可貴,而平均每家10億美元的營收也十分驚人。如果再對照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第4季的獲利暴跌、日本還在整合戰力的過程,鄰近國家的困境,更對照出台灣在高風險的壓力下,仍然展示強韌競爭力的可貴。對照南韓貿易結構,可以發現台灣還有519億美元順差時,南韓已經出現472億美元的逆差,如果扣除半導體的貿易盈餘的話,南韓更達1,029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台灣與南韓都高度仰賴半導體,但台灣擁有更均勻的產業結構,這是南韓羨慕,但卻難以複製的現實。一旦台海生波,台灣當然受害,但南韓也難獨善其身,少了台商的份額,三星、SK海力士(SK Hynix)還能獲利嗎?所以,穩定的台海情勢是南韓、日本安全的基礎,更是全球經濟、供應鏈的定錨。在各大產業中,半導體業以1,750億美元的規模,成長15%的力道最受到矚目,但營收規模最大的仍是電腦週邊與ICT產品量產製造業。鴻海、和碩加上電子五哥為主的EMS製造大廠,一直都是台灣的中流砥柱,將近5,000億美元的營收,也是台灣挺立不搖的關鍵。以全球前30大EMS製造廠的營收估算,超過7成來自台商的貢獻,而5,000億美元的背後是將近4,000億美元的零件、半導體採購需求,當然也成了台灣IC設計業、零件通路業在全球供應鏈上佔有核心地位的關鍵。2022年是台積電稅後淨利超過1兆元(341億美元)的里程碑,對比台積電759億美元的年營收,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不僅台積電獲利創新高,聯發科、聯電也有1,000億元以上的稅後淨利,台灣半導體業「內外皆美」,護國群山當之無愧。但台灣電子業也不是毫無隱憂,過去以NB、手機需求為主的零件產業發展模式,可以在低毛利的架構下,以快速周轉的速度創造足夠的營收與獲利。但未來的產業發展模式逐漸走向多元產品、應用驅動的新時代,未來購買自駕車的買主是駕駛人或是乘客,當買主不再以汽車性能、加速奔馳的快感做為購車指南時,如何理解智慧座艙的價值,以及在軟硬體整合的過程中,掌握接合處的痛點呢?
2023/2/3
景氣谷底時,三星會不會改弦更張?
2022年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營收是302.2兆韓元(約2,457億美元,匯率1,230:1美元),比2021年的279.6兆韓元(約2,274億美元)成長8%,這是三星營收的歷史新高,但這些數據背後卻充滿隱憂。2022年第4季,三星開始面對嚴厲的考驗,第4季的獲利4.3兆韓元(約35億美元),比2021年的最後一季下跌69%。營收70.5兆韓元(約573億美元)也下跌8%,這也是2014年以來最糟的紀錄,而這個頹勢尚未結束,2023年的第1季,南韓媒體預告可能會有更糟的結果出現。三星說明經營面疲軟的原因,是全球經濟景氣走低,以及PC與手機市場飽和等因素。是的,我們知道NB在2021年達到2.47億台之後,在2022年已經回到1.9億台,短期內需求不會暴增。而手機市場正在等待中國的商機,中國年輕人何時回來買手機,以及在中美貿易大戰之後,中國的手機品牌還能在全球的新興市場上呼風喚雨嗎?這些都是影響三星手機與關鍵零件布局的因素,但這些也都是表面文章,只要最資淺的記者就寫得出相關的新聞內容。產業關切的是,三星半導體部門還會維持高檔的資本支出嗎?三星的手機營運策略會調整嗎?是的,中低階手機比重增加,是為了因應市場走軟的現實,但這會影響先前的關鍵零件發展進度嗎?2000年前後重押中國的三星,早就從2010年就開始分散布局,積極經營區域市場。如今三星不僅是越南與印度手機市場的第一品牌,更是最主要的手機出口大廠,但我相信銷售主力不是高階機種,跟台灣採購的零件比重也可能持續增加,也將影響半導體等相關零件的銷售與獲利。以三星為首的南韓電子業,崇尚高額投資,以技術、產能、品牌力,同步在三星的招牌下展現肌肉。過去20、30年,三星的確績效卓著,但面對多元、緩和成長的市場新局,三星還可以一成不變地經營全球市場嗎?他們如何改弦更張,才是各國產業界應該關注的議題。我認為過去三星在手機、平板、電視機等終端產品與Android平台上「搶頭香」,掩藏的戰略就是帶動之前高額投資的前端技術商機,例如DDR5記憶體、AMOLED面板、折疊式手機等。但在市場景氣趨緩的情況下,這一次三星不見得會採取2008年金融海嘯時「危機入市」的做法,我相信三星的策略會比以往保守,也就是這次的不景氣,可能會延續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三星從來都不是家墨守成規的公司,頻繁變動的高層意味著創新、競爭與績效導向的管理文化。我們能理解的三星戰略,是現在的三星看長,還是看短?看短,就是注意高速周轉的記憶體、OLED商機;看長,就要注意三星在汽車上的布局,及衛星通訊上的努力。幾年前,三星與NASA合作衛星通訊技術的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什麼人養什麼鳥,三星不是區域性的小廠,是一家年營收2,457億美元的公司,他們想要的是世界級的競爭地位。美中不足的是軟體標準、元宇宙、車聯網的規格定義都掌握在西方大廠的手中,三星要突破,那是搶人家的家當,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2023/2/2
南韓進出口統計顯現的地緣政治風險
根據南韓進出口統計顯示,南韓2022年進出口總額是1兆4,152億美元,其中進口7,312億美元,出口6,840億美元,高達472億美元的逆差,這對外債高達6,390億美元(2022/10)的南韓而言,絕對是個沈重的負擔。南韓的逆差來自進口原物料的上漲,而順差則是ICT產業的貢獻,其中半導體更是扮演關鍵性角色。南韓ICT產業的順差是808億美元,光是半導體順差也有557億美元,如果南韓沒有電子產業,或者沒有半導體業,南韓還能維繫經濟的成長動能嗎?南韓半導體到底賣給誰?南韓半導體有60%賣到中國,但是賣給中國公司,還是在中國的台商呢?一旦台海生波,南韓怎麼買賣半導體或電子產品呢?另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該公司營收早已超過2,000億美元,哪些產品三星會生產,哪些會基於事業結構、獲利重要性、毛利而放棄呢?三星與台廠間的競爭關係,將會因為市場的需求,而驅動新的連動關係。南韓前十大IC設計公司的營業額,不到全球IC設計產業產值的2%,更多的驅動IC、電源IC,甚至應用處理器都會來自台灣,而我相信更多的產業電腦、網通設備,乃至伺服器、NB,都可能會仰賴台商生產。對南韓而言,在台廠與紅色供應鏈中,取得適當的平衡也是戰略布局的一環。當我們大談「蘋概股」的時候,「星空聯盟」悄然成為業界新的架構。這件事台灣的媒體不會這樣看,南韓的媒體、社會也缺乏足夠的認知,台商惦惦吃三碗公,卻都閉嘴不談。對全世界的買主而言,台商是「無害」的夥伴,就算三星也不例外。不久之前,BMW執行長訪問南韓,重頭戲就是與三星的對談,這是三星在電動車的出師表嗎?三星已經放棄LCD面板,還會執著於傳統、標準的記憶體嗎?車載顯示器究竟會以傳統的LCD,還是AMOLED、Mini LED、Micro LED為主流,如果大家知道三星也重押台灣的錼創,那麼該如何理解三星與台灣的關係呢?產業經營數據的背後,也看得到彼此之間的競合關係,台韓如果堅持留在民主陣營,那麼儘管台韓同床異夢,也會出現同舟共濟,「競合並存」不會只出現在商業行為,國際關係在未來十年的過渡期中,將會不斷出現在我們眼前。
2023/2/1
新年新希望:祝福老狗變出新把戲!
未來三年,將是考驗台灣能否在時代變革中存活的關鍵,G2大戰、通膨威脅、飽和的PC與手機市場、崛起的電動車商機、半導體產業的結構性變革等,都是台灣產經環境的重大挑戰。但台灣發展新世代的電子業已經將近半世紀了,在這個行業,無論是政府或產業界,我們都是條老狗,能變出新花樣嗎?即將走馬上任的行政院長陳建仁強調,台灣社會需要「經濟、社會與環境的韌性」,我非常贊成,但全球虎視眈眈,沒有創意,韌性從何而來呢?技術性的問題找專家會診,不難解決,但結構性的問題、落實的方法就不可能閉門造車。如果缺電、缺水、缺人、缺土地,政府的回應方式一如既往,那麼能有多少期待呢?單從「產經議題」來看,一方面需要創造內部需求的價值,二方面又要面對國際經濟環境可能走低的壓力,政府對這樣的事情有足夠的理解嗎?以電子業為例,2024年中以前能夠復甦,都算是運氣不錯了。但另一個角度是多元需求增加,無論是已開發國家或是有意發展汽車、電子的新興國家,都會將台灣廠商視為潛在的戰略夥伴,台灣產官能提出好的說帖嗎?當台積電在亞利桑那舉辦裝機儀式時,我們的政府官員是主人,還是來賓呢?一旦主客異位,也提不出政府的角色時,旁觀的政府官員就很難得到尊敬了!政府得提出可以說服產業界的方案,否則企業界一定躲著政府,大家相敬如賓,怎會有「韌性」呢?產業界舉辦活動,經常會請政府官員來致詞,大家期待官員講話的目的是希望聽到施政的創意,官員也得善用這些機會跟大家溝通。如果都是主辦單位準備講稿,請政府官員致詞不就本末倒置了嗎?台灣不是中國,中國政府最厲害的招數就是「給你一個政策」,因此請官員講話是有道理的,如果只是行禮如儀,那意義就不大了!2022年,台積電的獲利超過1兆元台幣,聯電也有1,000億元的成績,一年獲利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比比皆是,大家都不是小朋友了,政府提出的方案要有格局、想像力、前瞻性。從施政角度來看,沒有百億元效益的政策,都不該是大家期待中央政府說明的重點政策,別讓中央政府扮演地方政府的角色,輿論、產業界的錯誤期待,也是大家虛擲光陰、錯置資源的源頭。政府的錢不是用來補貼產業的,是用來創造環境、做為激勵產業發展之用的;政府資源如果一如既往地只能透過財團法人、公協會,那麼也能期待民間機構積極參與嗎?半導體業大前輩胡定華過世前不久,我向他請教如何在困境中做出關鍵決策。他說:「我們這個行業是往前看的」,我深以然。未來三年,台灣必然艱困,政府準備好了,還是換湯不換藥呢?
2023/1/31
吳靜吉教授的一堂課
佔著同台為清華大學擔任講師的優勢,我講完課之後賴著不走,繼續聽吳靜吉老師講「創造力是性感的」這堂課。由於是在宜蘭異地教學,身為宜蘭人的吳靜吉教授在講課時也問大家:「什麼樣的元素,讓您覺得宜蘭是性感的」。「創造力」是未來領導人最重要的能力,而創造力的性感,更增添了很多的生活情趣,但我們如何定義創造力呢?能利用不同元素混搭出新產品的都是「創造力」,這也是激發創意的源頭。老師先以《上帝也瘋狂》這部電影開頭,利用文明社會與原始部落的差異,再以可口可樂的瓶子當引子,編劇創造出很大的想像空間與樂趣,這就是創意、創造力。賈柏斯將學習舞蹈的經驗演化到滑鼠的應用,也是很好的例子,而智慧與金錢之間的對比,落差、對比都是最好的創意來源。平庸無奇的男人、女人也可以讓人覺得性感嗎?畢卡索就是!人在面對危機時,創意特別有用、特別性感。人生有八個不同的階段,面對困難的情境與心態都不同。就像爬樓梯一樣,您可能會摔下來、重來,不斷重複過去的錯誤,但每一次跌跤都可以帶來更大的韌性,一旦您發揮創意時,結果可能就大不同。吳靜吉以兩個重要的女幹部吵到老闆面前,老闆不勝其煩地說:「好,別吵了,醜一點的先說」,這是女人的「死穴」,這件事就這樣平息下來,老闆用創意的語言化解危機。我們要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是生活美學家,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無言。每個人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不必堅持讚美只有一個角度,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world.宜蘭什麼樣的性感 最令人印象深刻吳靜吉問大家,如果以宜蘭經驗為例呢?整體而言,宜蘭最性感的人事時地物是什麼?有人說是美食,我想到龜山島,看到龜山島,家就到了!他說,宜蘭在ESG的概念提出來之前,已經開始朝著ESG的概念前進了。1981年擔任縣長的陳定南提出「好山好水好人文」,進行宜蘭人創造力與心態的實驗。1987年陳定南與台塑王永慶在電視上辯論五輕該不該落腳宜蘭,顯然陳定南不僅贏得辯論,甚至以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架勢,挑戰了台灣大企業予取予求的傳統地位。之後冬山河親水節、國際龍舟比賽、綠色博覽會都是經典,這些工作都是宜蘭人或公務員受到感召之後自動自發的創意。個人、一個小團隊的創意並不難,但要40多萬宜蘭人(或者加上旅外的宜蘭人)同心一氣地為家鄉貢獻,這就不容易了。我曾跟陳定南說:「風行草偃,何其不易!」,我們都願意跟隨您奉獻家鄉。只是高速公路通車之後,往來台北、宜蘭之間更為便捷,台北人稱宜蘭為後花園,但吳靜吉期許大家的是自成一格的「桃花源」。TEAM, 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s More,這是吳靜吉老師的期許! 
2023/1/19
越南應更值得被重視
不久之前,我接受藍濤集團總裁黃齊元的邀請,在台灣半導體產業聯盟的活動中介紹DIGITIMES對台越合作的看法。根據DIGITIMES調查,台灣NB製造業轉移生產基地,越南是首選,估計會有15~20%的比重落腳在越南。對台灣的運籌服務業、零件通路業,甚至IC設計業而言,都是機會與挑戰。過去零件通路業都以香港為運籌中心,未來桃園機場將更加重要。NB落腳北越河內附近,產業電腦與網通設備會以市場更大的胡志明市為中心嗎?其實台灣對越南這個鄰國十分陌生,台灣人想到越南,都是「降低成本」,至今為止,沒聽說過台商找越南做軟體代工,現在台商對越南的投資成長,也可能帶來機會。上週做軟體代工的越南FPT來訪,COVID-19之前,我曾受邀到河內參與亞洲智慧城市論壇,與創辦人Dr. Binh見面時知道FPT營收大約20億美元,以軟體代工見長的越南公司,以印度的Infosys、Tata為師,將成為越南發展ICT產業的旗艦企業。負責台灣業務的總經理談到,FPT在日本就有2,000名員工,其中90%是越南人,這在老齡化、少子化的日本是有價值的。FPT也與樂金集團有些代工合作計畫,每個計畫都是50人起跳。由於過去都是歐美客戶訓練的運作機制,價格差距並不明顯,這兩年日韓市場的營收成長超過30%,就是台灣市場難以突破,我想是「觀念」的問題。FPT已經決定進軍半導體業,台灣也是鎖定的合作目標,台商會有興趣嗎?進口替代對組裝電子產品的國家言之成理,但輕薄短小的半導體對原廠而言,關鍵不是運輸,而是當地國家的基礎建設、人力條件,否則台灣哪有條件發展尖端的半導體產業呢?台灣人對越南缺乏一定的瞭解,能講越南話的台灣人更是少之又少。據說廣東話與越南語比較接近,與閩南語在發音上有一定的不同,難度不低,而平日以普通話溝通的台灣人,恐怕難度就更高了。生產基地的移動是一種外觀上的改變(Change),多數台灣人心態上並沒有太大的轉變(Transition),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大家領略了多少?
2023/1/18
車用顯示器的商機
傳統LCD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又受制於中國面板廠的擴張壓力,台廠積極往車用商機布局,根據DIGITIMES Research調查,2022年全球車用面板的總量已達1.89億片,需求仍會穩定成長。但廠商所見略同,沒有人想啃硬骨頭,那麼如何在車用商機中找到立足點,甚至布建健康的產業生態系,避免價格上的過度競爭呢?根據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楊仁杰報告,車用面板大致區分為中控台、儀表板、後照鏡、抬頭顯示器與(HUD)其他五大類。中控台幾乎應用在每一輛汽車上,2022年因為歐洲車廠出貨不順,全球出貨量從2021年的9,680萬片,略減為9,530萬片。中高階汽車都幾乎以面板取代傳統的儀表板,因此2022全年也有6,570萬片。這兩個車用面板的主力市場,比較需要關注的是新的面板解決方案,例如儀表板、中控板是否會三合一,整合成為一片大尺寸的面板,親民車款的主流需求是否會從7吋面板擴大到9吋規格,而Micro LED面板何時開始量產,並逐漸替代傳統的LCD面板呢?日廠豐田(Toyota)與日產(Nissan)的主流車種,都將中控面板升級到9吋,儀表板也會逐步電子化。但更勁爆的是各種規格在車廠走出傳統供應鏈,供應商推薦的新規格不斷出現,以3片12.3吋面板並列在前座,甚至30.4吋的長型儀表板,搭配副駕駛座22吋儀表板的解決方案也被推上檯面。2022年HUD僅有650萬片的商機,但預期2023年將會有顯著的成長,全球市場將擴張到929萬片,從2022~2027年間的年均成長率可達17.5%。在諸多車廠中,福斯汽車(Volkswagen)已經在2020年推出AR HUD概念車,亮度雖然不如DLP的技術,但虛像距離、視野都獲得明顯的改善。LCD面板成為HUD的選項,也有助於台灣面板廠擴張新商機。至於後照鏡面板的需求,目前仍以大型車輛為主,一年僅有260萬片的商機,DIGITIMES估計,在Level 3全面普及之前,後照鏡仍不會被取代。整體而言,中控面板的全球需求將在2023年突破1億片,其中9吋以上的面板滲透率將過半。至於儀表板面板的需求,將在智慧式座艙普及後慢慢走進大尺寸的時代。至於HUD與後照鏡的面板需求,目前仍屬於緩慢成長的利基型需求。到2027年為止,TFT LCD面板仍是主流面板,AMOLED與Micro LED雖然慢慢看到商機,但數量有限,台廠應關注如何在傳統面板上,附加新的價值,系統整合的能力將會是下一個重要的挑戰。展望未來,中系面板廠商在車用商機上緊守中國市場,而在中國從清零到大解封的過程中,國際知名車廠陸續調整汽車供應鏈過於仰賴中國的結構,台廠在新的時代會有新的商機,如何挑戰高階商機是一大課題,只是台灣在AMOLED等新技術上過於保守,專攻、深化LCD面板商機之外,並無太多的選擇。
2023/1/16
平板電腦撞牆,OLED滲透率不如預期
2022年平板電腦使用OLED面板的比重是6.2%,2023年比例會增加,還是減少呢?DIGITIMES Research研究員許純嘉簡報告知,2023年的比重將會略降為5.2%,而使用傳統LCD面板的比重將是94.5%。這是市場需求導致,還是供應鏈的影響呢?根據DIGITIMES Research調查,全球平板電腦的銷售量,從2020年的1.54億台,減少到2021年的1.4億台,以及2022年、2023年的1.37億台。市場需求平緩,導致廠商在控制成本上更為謹慎,當高單價商品不易突破時,降低成本反倒成為關鍵性的考量。所以新技術投資如何最佳化,是經營者最大的挑戰,台灣並未真正投資OLED面板,走的是系統加值的路線,在車用商機浮現時,也有一定的道理,我還記得半導體業的前輩楊丁元曾說,太早的創新會是種懲罰!其次,在平板電腦的品牌商中,除蘋果(Apple)之外,其餘的主力大廠集中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華為、聯想。為了拉抬平板買氣、創造附加價值,蘋果從2021年起試著帶動Mini LED產品商業化,最顯著案例導入是12.9吋的平板電腦(iPad Pro)與MacBook Pro。台灣顯示驅動IC(DDI)設計業者也積極投入,並已陸續於2022年量產各種方案,希望能把MBLU(Mini LED backlight module)效能更加提升,讓Mini LED在IT產品(包含Tablet/NB/Monitor)的滲透率大幅提高。2022年三星、聯想、華為都嘗試提高OLED面板的比重,其中三星平板OLED面板比重是20.5%,華為是15.7%,而聯想則是11.1%,顯示品牌上並不迷信新規格、新產品的效益,這在IT終端產品中,是極少數的例子。表面上,品牌業者並非台商大廠,但背後零件供應鏈都是台商的生產體系。長期而言,如果OLED滲透率提高, 表示背光模組需求降低,供應鏈相關廠商會有負面的影響。因此Mini LED的商轉/落地與滲透率,甚至不久的將來,Micro LED的商轉都會是平板供應鏈關心的話題。
2023/1/13
多元的應用,無限的商機
2007年iPhone出現以前,個人電腦是創造數據的主力,之後的智慧型手機將市場延伸到庶民百姓,而現在大家想像的是電動車與車聯網可能帶來的商機,這將會是第三台的行動電腦。那麼驅動第四台行動電腦的關鍵應用從何而來?有人告訴我「衛星通信」會是10年、20年後的關鍵力量,那時6G無所不在,山巔水涯也不是障礙,無線基地台不再是唯一的依賴,那麼由半導體驅動的新商機,應用到高頻、高功率的技術需求,無論是應用面或產業面,既是商機也是危機。此外,我們必須用「時程」的觀念來因應產業的變遷,長期而言,氮化鎵(GaN)必然影響衛星通信與手機的應用。未來5年內,GaN元件運用仍以基地台與軍事用途為主,中低軌道衛星應用則在5~10年內慢慢看到雛形。台灣就算無法參與基本規格的訂定,但這些未來商機,可能出現高度差異化的應用結構,台商從晶圓製造、IC設計,到終端設備的生產製造都有尚待發掘的商機。從大趨勢看,無論電動車、人工智慧或軌道衛星等新興領域,中國知道這是國家生存的命脈,必然會善用各種資源,不計成本地打通任督二脈。加上中國市場的多元結構,地方政府「嚐鮮」的習性,都有助於新興科技在中國落腳生根。以電動車為例,中國電動車之所以能在全球佔有一半的比重,與中國領先推動電動車產業息息相關,而中國市場中,除與物聯網產業連結的商機之外,又推演出城市用的低階電動車與長程、國際規格的電動車。各種價位區間,甚至連結到電動巴士的產業鏈,讓全球仰賴中國供應鏈的同時,也有很多疑慮。新商機形成的模式可以出現在電動車,當然也會出現在軌道衛星、元宇宙、區塊鏈、虛擬貨幣等各種新興領域。特別是中國具有優勢的維穩、監控、資安領域,中國在國家政策與戰略指導之下領先全球,我也一點都不意外。對台灣廠商而言,正面思考的人認為商機無所不在;負面思考的人,認為紅色供應鏈崛起,就沒有好日子過了。在美國高喊重新掌握供應鏈時,制衡中國的力量也給了台廠轉圜空間,商機與危機,存乎一心而已。
2023/1/12
新聞方針,誰說了算?
媒體如何訂定新聞方針,有爭議的新聞到底誰說了算?傳統的新聞教育告訴記者要有正義感,要充分發揮監督社會的第四權,至於報社管理團隊如何訂定編輯與新聞方針,似乎不曾聽過,甚至感受到經營管理階層可能更在意「政治風向」與「網路流量」。在具爭議的新聞方針下,加上網路平台、自媒體的干擾,生存已經是媒體老闆在新聞取材與編輯方針背後說不出口的難題。類似電子時報這種產經媒體,只要堅持專業,就可以在政治風向上可以相對容易因應。至於網路流量,由於電子時報屬於封閉、收費型網站,網路流量固然重要,但不必譁眾取寵,有時流量不高的專業新聞,反倒在資料庫查詢時有更高的價值。例如,低軌道衛星、車用半導體的技術規格與市場趨勢分析,對現在多數的讀者而言價值不高,但對於企劃、管理人員掌握未來趨勢,卻可能是重點工作。除此之外,針對國內外大企業,我們有無喜惡,或者應該給記者一個適當的指引。年底之前,我召集了報社內的記者,重申電子時報的新聞方針,也對新聞取材的優先順位有一定的承諾。不涉入股市,是電子時報最重要的新聞方針之一,我認為股市新聞容易有爭議,加上股市新聞多數只有一天,甚至因為網路而壽命更短。電子時報以資料庫取勝,股市新聞非我們所長,與其可有可無,不如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這也是電子時報擁有龐大研究團隊的源頭。有了嚴謹判讀的數據支撐,新聞的速度與深度在電子時報深化交融,成為這幾年快速成長,並與其他媒體不同之處。展望2023年,我們還會持續投資,並且深信分散型生產體系,以及電動車、物聯網都將給產業帶來新的面貌,專業資訊的需求,不會在景氣走跌時就停滯不動。針對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是友,還是敵?我們是專業媒體,公平對待是原則;吵得不可開交的半導體「去台化」,我以專業的角度說這是假議題,相信半導體業界會在地緣政治的多重考量下做出適當回應,我們是提供資料的「刑警」,不是判定是非的「法官」。至於鴻海的「MIH」,祝福鴻海善用台灣的生產優勢,取得更好的制高點,鴻海在全世界的成功,將會是台灣其他製造廠的參考範例。台灣ICT產業的新布局、戰略能否產生實效,有很多的變數,我們不斷地追蹤、提供差異化的資料,善盡新媒體的職責。專業的新聞細節,記者說了算,因為他們在第一線,必須尊重記者的判斷。但經營原則應由經營團隊負責,我們公平對待每一家公司、正面思考產業的價值,不打空包彈,不無病呻吟,不會光寫讚美企業的故事,不濫發獎牌,不做難以量化分析的調查。現在很多專訪除了受訪者自嗨之外,已經沒人相信了,這是媒體的黑暗時代,我們也不該在土石流上,倒進更多的垃圾!
202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