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灣總出口4,750億美元,其中65.2%來自電子產品的貢獻,一方面電子產業主宰了台灣的出口動能,整個結構的變動也與電子業息息相關。
在4,750億美元的總出口值中,半導體的出口值是1,650億美元,比重34.8%,其餘產品的出口值則是3,100億美元。在其他的電子產品中,資通訊產品的出口值1,325億美元,成長率高達59%,相較於其他化學、紡織、機械、其他類的電子產品成長率都屬於持平狀態,資通訊產品的高成長率顯然與台商返台生產敏感性產品有絕對的關係。
抽絲剝繭,就可以見微知著
我們可以理解電子業不僅是台灣的中流砥柱,在台灣傳統產業化工、鋼鐵因中國崛起受挫之際,成為支撐經濟成長的關鍵。若無其蓬勃發展,台灣難以在2024年達成4.3%的經濟成長率。
在台灣總出口4,750億美元中,出口到美國的金額1,113.7億美元,年增46%,比重是23.4%,緊追中國之後,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而且後續動能繼續擴張。從進出口的關鍵數據來看,其他產業都只是持平或小幅衰退,只有兩個數據出現巨幅成長,那就是對美出口,以及資通訊產品的出口大幅成長。
這兩份數據,就是台灣面對2月18日美國政府裁量徵收關稅的關鍵數據。
我們可以預期當敏感性產品返台或赴美生產的大趨勢形成之後,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的行政裁量,就真的會影響產業的供需結構。如同微軟(Microsoft)創辦人Bill Gates說的,現在決定供應鏈流向的不是科技業者,而是美國政府。
其次,IC這一類的產品,出口主要對象國並不是美國,據悉美國市場貢獻台灣半導體出口僅有4%上下,而且主要是微處理器這一類的產品,顯然就是供給美國當地伺服器、資料中心的需求。川普政府課徵台製IC高關稅,事實上並無實際的意義,而是項莊舞劍,希望催促台積電加速最先進的製程到美國投資的進度。
此長彼消,對美國的出口成長之後,台灣對中國市場(含香港)的比重就出現顯著下滑的趨勢。根據中華民國的海關資料顯示,2024年台灣出口到中國、香港的總金額是1,506億美元,佔比31.7%,看似很高,但其實已經從2020年的43.9%大幅下滑。
台商是先行指標,台系EMS製造廠佔全球100大EMS廠商總產值大約在6成左右,這些數據顯示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正在受到考驗。
除了與美國電子業的貿易值得關注之外,變化最大的應該是南韓。台灣對南韓的出口207.9億美元,成長14.2%,不可謂不高。但從南韓進口的電子產品與零件更高達437億美元,導致台灣對南韓的貿易逆差達到歷史新高的229.2億美元,也讓南韓超越日本,成為台灣第一大貿易逆差國。
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因為從日本進口原物料、設備,導致對日本貿易的長期逆差,現在台灣可以對日本出口半導體、關鍵零件,台日之間的貿易關係趨於平衡,但反倒對南韓的逆差快速成長,那麼我們需要調整進口結構,追求新的貿易夥伴關係嗎?甚至比照美國課徵韓製HBM記憶體高關稅嗎?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