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欽勇/評析
大者恆大,可能是大趨勢,但有哪些趨勢是表面數據之外的弦外之音呢?
從EMS大廠的排名變化看端倪
前20大業者當中,台商有7家,陸資有9家,其餘4家是北美廠商。美商也是組裝伺服器的主力業者,但美商經營模式不同於華人業者,同質性高的兩岸業者在很多大型OEM專案中開始短兵相接。
此外,在美中脫鉤聲中,蘋果供應鏈仰賴陸資廠商的比重反而逆勢上揚,當台資的緯創、光寶、可成陸續把中國工廠賣給當地業者之後,台商開始憂心陸資業者可能會後來居上,廠商也都懷疑這是蘋果的既定策略。
在前20大的所有廠商中,營收超過100億美元的業者,有13家,要擠入前20大,則要有70億美元的實力。基本上台系的鴻海、廣達、和碩、緯創、仁寶、英業達,都在2024年以200億美元以上的營收名列領先群中。
立訊是前7大業者中唯一的一家陸資廠商,而且相較於台系的六大廠商,營益率維持在2~5%之間的「穩定」,立訊在營收擴張的同時,營益率可以維持5.2%,是一個相當難得的成績。
另一家名列前十大EMS之列的比亞迪,營益率是2.8%,但最近GMT研究機構指出比亞迪有美化債務結構之嫌,除此之外比亞迪近兩年積極衝刺電動車事業,2024年電動車的產量甚至超越Tesla。
但在川普上任後,立即簽署行政命令,全力開發傳統石油燃料,並取消所有電動車的補助。未來比亞迪不僅將面對更沈重的關稅壓力,中國內卷的市場已經難以支撐快速擴張的產能。在新的年度中,比亞迪經營績效將面對嚴苛的檢視。
到今天為止,誰拿到比較多的蘋果(Apple)訂單,仍然是市場上的領導廠商。在成本結構改變與是否繼續在中國生產的策略驅動下,更多台商選擇出售中國的工廠,也給陸資的業者帶來很多新的機會。
這樣的大趨勢,可能是蘋果高層的策略在背後驅動,也可能是負責蘋果採購的主管刻意分散採購來源,甚至刻意的安排印度公司接班。
蘋果一方面加碼陸資訂單,二方面又讓到印度設廠的台商,在建構初步的生產體系之後出售給當地的業者。從最近幾年台廠的反應,也可以理解蘋果修正後的採購策略不見得有利於台商,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
在前20大中,排名往前靠的業者有廣達、緯創、立訊、緯穎、藍思,他們多數與伺服器、蘋果供應鏈息息相關,而伺服器的商機是2024年最大的變數,這也是為什麼黃仁勳與蘇姿丰風靡全台的原因。
在前20大中,鴻海營收就超過2,100億美元,如果扣掉鴻海的營收,兩岸業者的規模其實已經非常相近,如果沒有伺服器的商機,台廠在傳統的NB、手機領域已經沒有領先優勢了。
那麼9家陸資企業中,誰能真正「取台商而代之」?是成長最快的立訊,還是已經在電動車領域彎道超車成功的比亞迪?
其實,在美中貿易大戰、川普呼籲各國加碼投資國防工業之前,中國政府已經悄悄的建造從航空母艦到各式作戰艦艇的大型海軍,現在中國擁有的各類作戰艦艇總數,甚至超越具備長臂管轄實力的美國。
也許有人嘲弄中國生產各式艦艇像是「下餃子」一樣的隨意,但在第六代戰機上,甚至傳言中國的技術超越美國。如果我們看到CES的新產品,也看到烏俄戰場上出現各種無人機、機器人的新應用,我們必須理解,各種創新的應用在AI等新科技驅動下,正以加速度融入世界的新局勢中。
眾多中國業者出現在各個新商機的背後,「銳氣」顯而易見。「銳氣」是面對新商機的法則,停止創新將成為企業最大的風險。當供應結構改變時,上游零件原廠的新客戶會悄悄的偏移到對的另一方,也許台積電會更專注在8家網路巨擘需要的自研晶片上,但南韓的記憶體,日本、德國的設備材料廠就可能做出不同的策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