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川普政府對進口美國的半導體課徵關稅,哪個國家會受到最大的影響,影響又有多大呢?
根據DIGITIMES彙整2023年全球主要IC進口國資料顯示,中國進口金額3,508億美元,佔全球各國進口總金額的32.1%。若不計香港(18.5%)、新加坡(8%)的轉口功能,台灣進口金額733億美元,佔全球比重6.7%,是全球第二大IC進口國。
中國進口的半導體,多數用在組裝、加工、出口的用途上,一旦中國不再是世界工廠時,中國進口的半導體便會逐年減少,這也不是中國政府願意看到的。中國希望外資廠商擴大終端產品在中國的量產規模,自然不會課徵IC進口關稅,因為這與中國的總體經濟實力、競爭力息息相關。課徵來自台灣、南韓、美國IC進口關稅,無疑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台灣進口的IC以高階記憶體為主,這是因為伺服器返台生產所帶來的需求,現在美光有七成的記憶體在台灣生產,台灣當然會提供美光最好的生產條件,希望能創造進口替代的功能,如果美國政府課徵美光高關稅的話,那也是砸自己的腳。
緊跟在台灣之後的主要進口國依序是南韓、越南、馬來西亞、美國。南韓也有很多從台灣進口的半導體,例如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最新的S25手機晶片也是使用高通(Qualcomm)的,而高通的晶片是台積電代工的。越南因為China +1而獲利,馬來西亞是全球主要的封測基地,進口IC加工,賺點蠅頭小利,真的要從進口來源課稅的話,做為出口最後一里路的馬來西亞,現在恐怕也是如坐針氈。
但問題是馬來西亞的半導體業者都是外商,當地的政府官員、經理人能著力的空間很有限,甚至也不可能深度掌握全球供應鏈的訊息。找馬來西亞開刀,就像是頭痛醫腳、心絞痛找醫美醫師沒有兩樣,根本不是對症下藥的好方法。
2023年美國進口的IC總金額是361億美元,佔全球比重3.3%,那麼美國進口的IC是哪一類的產品,最後的用途,以及有無進口替代性才是關鍵。根據DIGITIMES的研究,美國進口的IC以邏輯晶片、微處理器類的產品為主,主要的用途應該是資料中心,如果為了滿足美國當地的需求,那麼到美國生產也無可厚非,只是直接用在美國的比重很低,對全世界的影響很有限,值得川普政府大動干戈嗎?
美商確實是台積電、三星、海力士的大客戶,但美商是全球布局經營的企業結構,在台灣、南韓生產的IC完成生產流程之後,部分出口到馬來西亞、越南完成封測流程,也會直接、間接賣給中國、台灣、南韓、越南,這才是產業結構真實的面貌。
台灣真要以課稅培植本土產業的話,一定很想課徵南韓進口的記憶體,同理,南韓也一定想課徵台灣進口邏輯晶片的關稅,但為什麼按兵不動?談到以關稅培養本土工業,中國、台灣、南韓都比美國更具實力,但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半導體產業的分工體系非常複雜,牽一髮動全身,這些研究,美國的顧問公司不一定擅長,台灣人、南韓人得自己做,才能中立、公正的化解可能出現的貿易摩擦。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