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225
member

新川普時代:從EMS產業看兩岸供應鏈的勢力消長(四)

黃欽勇/評析

在2019~2024年間,幾乎與COVID-19重疊的時段中,各國政府補貼的17兆美元,讓網路巨擘因為「在家工作」而大發利市,這也是今日有9家科技巨擘市值超越1兆美元的背景原因。

由上而下,Top-down觀察供應鏈的變化

我們追蹤2025年開年時,共有7家公司市值超越1兆美元,加上台灣的台積電,這些企業的市值總額正好18兆美元。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過去幾年擴張的財富集中在少數科技大腕之手,不在名單之列的,如果是支持這八家科技大腕的供應鏈也可以分杯羹。

從國家別的角度來看,台灣躬逢其盛,是受惠的一群人,其次便是擁有獨家技術的科技公司,也許是蔡司(Carl Zeiss)、新思(Synopsys)、Arm這些廠商,或者設備材料上取得領先地位的ASML等公司。

以上游的台積電為例,供應AI應用的高階運算晶片(HPC)佔比過半,而營收成長率甚至高達58%,而智慧型手機的應用處理器貢獻35%,也有23%的成長率。其餘的物聯網、汽車、消費電子的需求低迷,成長只是持平而已。這也可以推演EMS製造大廠中,掌握AI伺服器商機的大廠表現較佳,自然也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

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兩大品牌在2024年的全球市佔率下幅下跌,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八家以Android為平台的中國手機廠。在中國品牌的擠壓下,蘋果、三星兩大品牌會提高低階手機外包的可能性,二方面中國本土手機廠的訂單量也會跟著水漲船高,這是確保紅色供應鏈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

2025年AI NB將慢慢成為主流,AI手機也是如此,基於在美中貿易大戰的背景下,區域分工成為必然,甚至連台系的NB品牌也會將中國市場需要的NB也在中國生產。紅色供應鏈在現實的壓力下,只會跑的更快。

中國藉助本土市場的優勢,已經打破過去那種雁行理論的架構,不僅日本、德國沒有優勢,台灣、南韓也在膽戰心驚,墨西哥、越南、印度都覺得有希望在China + 1的潮流中獲利,但顯然他們並未找到與本土產業掛鉤的好方法。

台灣強在供應鏈的連結能力,過去NB產業累積的基礎,加上美中貿易大戰的關係,台資企業成為伺服器商機的大贏家,鴻海、緯創、廣達、英業達、緯穎都是主力供應廠,陸資中的華勤也有參與,但基於國安上的考量,美系買主避開紅色供應鏈乃是必然。

紅色供應鏈最大的危機,是國家的財政以及人口老化的危機。過去是中國經濟重要支柱的營建業、金融業不斷的爆雷,而到2035年的時候,印度30歲以下的人口會比中國多出3.8億人,無論從勞動力、市場考量發展潛力時,印度必然會成為中國強大的對手。

目前Top 20的EMS製造廠中,雖無印度業者,但TATA等業者積極購併台廠在印度的工廠,顯然印度業者將會是EMS戰場上的新興力量,未來的發展也值得大家注意。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