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灣出口總值達到4,750.7億美元,創造了僅次於2022年的佳績。這兩年因為中美貿易大戰的影響,真正決定市場遊戲規則的主導者,已經從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NVIDIA、惠普(HP)等科技巨擘,轉換為美國政府,而一夕數變的關稅政策,更可能讓製造廠疲於奔命,原本計畫以墨西哥基地供應北美市場的和碩、緯創、鴻海、台達電集團,現在都得面對新的局面。
除了出口結構之外,DIGITIMES試著從1,009家上市櫃電子公司分布結構,對照出完整的產業訊息。
2024年台灣所有上市櫃電子公司營收總額新台幣30.32兆元,若以匯率32:1估算的話,營收總額是9,475億美元。包括鴻海、廣達、和碩、緯創、仁寶、英業達在內的量產製造廠,貢獻了4,959億美元,約是整個產業總產值的53%。
其次是半導體業的1,865億美元,貢獻值約20%,而通路商、零件製造廠、網通與光電廠則貢獻了其餘的27%,雲端服務與軟體公司的貢獻比很低,僅有微不足道的0.1%。
基本上,由於台灣具規模的電子公司都已經透過上市櫃、公開發行的管道公開募資,因此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總營收數據,大致已經顯現了總體的產業結構,2024年9,475億美元的營收,比2023年成長13.7%,也展現了2024年基本上因為AI伺服器與台積電大商機的激勵之下,繳出了一份「中上」的成績單。
產業結構隨中美貿易關係的變化而移動
台灣因為大量組裝伺服器相關的產品,而這些敏感性的產品正從中國往他國,包括往台灣移動,南韓是高階記憶體的供應大國,只要台灣要組裝伺服器,5~10年內想發展HBM這一類高階的記憶體是難上加難。
同樣的道理,台灣出口到美國的半導體,以微處理器類的半導體為主,在美國具有大規模生產能力之前,甚至5~10年之內,要取台灣而代之也一樣困難,甚至更難。
因此現代國際分工的概念與以往不同,台韓兩個過去對抗的競爭對手,現在是上下游夥伴關係,而台灣的台積電、緯創、鴻海也是美國NVIDIA、微軟、蘋果不可或缺的夥伴。台灣不可能以課徵南韓進口記憶體的高關稅培養出本土的記憶體產業,同樣的美國要以高關稅培養美國本土產業的競爭力,也是緣木求魚。
我倒是願意跟美國政府、台灣政府與產業界呼籲,讓台灣半導體業(特別是台積電)以自己能力範圍,最快的速度將2nm的製程布局到美國,至少得2~3年的建廠計畫,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一聲令下,還得需要技術、生產設備、人才的配合。過於操切理所當然的政府政策,最後破壞的是產業原本健全的供應鏈關係,最大的受害者必然是產業界與消費者。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