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TAPP
Event

台美半導體貿易關係解析(4):美國才是半導體業大贏家

大家會不會很驚訝,扣除以轉口功能為主的香港,台灣其實是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出口國。2023年香港出口的半導體總額1,940億美元,但香港並無真正的半導體產業,類似文曄、大聯大、安富利這些零件通路商,高度運用香港極佳的運籌服務體系,將產品轉口到中國與東協、南亞國家。因此排除以運籌服務為主的香港,全球第一大的出口國其實是台灣。

根據國際貿易中心的資料,在香港之後排名第一的是台灣。2023年台灣半導體出口金額1,668億美元,貢獻全球17.5%。這個數據與台灣2024年半導體出口金額1,650 億美元非常相近,也可以對照以出口為主的台灣半導體上市櫃公司,在2024年的總營收是1,865億美元。台灣出口的半導體,雖然多數是用於滿足美國客戶的需求,但直接出口到美國的比重很低,而是依據客戶的指示,將產品銷售到不同的國家,進行更進一步的組裝生產工作。

例如,台灣生產的半導體會經由香港出口到中國,賣給鴻海、廣達、緯創,或者中國本土的立訊、聞泰、比亞迪。也會出口到南韓、越南組裝成手機用的晶片,或者交給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這些國家加工之後再出口。進口半導體直接用於本土市場的,美國才是真正的典範。2023年美國出口半導體的金額436億美元,佔全球出口市場的4.6%,這個金額都是英特爾、德州儀器、美光、Global Foundry在美國生產之後出口的產品。

在美國之後名列主要出口國的還有日本、菲律賓、德國。顯然易見,日本有瑞薩、羅姆、鎧俠這些整合元件廠(IDM)廠,出口一定比例的半導體很容易理解。菲律賓沒有本土的半導體製造廠,出口金額多數來自以封測為主的外商,至於德國有英飛凌,除了自家汽車產業之需,也有很多外銷海外市場的產品。

基本上,半導體產業是個全球分工的產業,每個國家依據自己的專長、投資、歷史經驗取得市場上的地位,但真正主導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其實還是美國。例如,台積電的客戶2/3是美商,但最上游的材料設備廠商、EDA工具與IP是美商為主,他們結合微軟(Microsoft)、AWS的雲端服務創造價值。

晶片原廠的主要客戶是微軟、AWS、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Google、Tesla、蘋果(Apple)、Meta、惠普(HP)、戴爾(Dell)等,他們將台灣生產的硬體產品創造出更高的價值,台灣甚至台積電都只是幫忙抬轎子的合作廠商,並非是決定整個產業價值鏈分配的重要關鍵。

全球半導體製造業最關鍵的趨勢是,我們正從國際專業分工,又走回系統整合的老路。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說聯發科並不只是一家IC設計公司,而是一家系統整合服務公司。這樣的大趨勢可以從新思科技(Synopsys)購倂Ansys,將服務領域往前延伸到系統產品,而台積電也在擴張整個生態系,他們主張的Foundry 2.0也是半導體產業的新格局。

上述是一個不斷演化的產業結構,冒然由不同的政府去定義誰該做哪些事,確實很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問題,這樣的情況不僅製造廠不樂見,委託晶片製造的美國原廠更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

然而,一隻看不見的手正在影響全球的供需結構,如果說要選出影響全球產業最大的黑天鵝,那您會選誰呢?

 

扣除以轉口功能為主的香港,台灣是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出口國。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