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挑戰 點亮智慧綠建築產業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ST Microsite

突破挑戰 點亮智慧綠建築產業

有鑑於政府產業政策,預期智慧建築產業將帶動市場龐大商機!DIGITIMES於今(2013)年6月25日舉辦「2013智慧建築論壇」,與會產業領導人、技術專家發表多場專題演講,並舉辦一場產業高峰座談。上圖座談會與談人,從左至右分別為日昇電機技師事務所負責人 朱國權、安潤科技 蘇俊旭董事長、台灣智慧建築協會 溫琇玲理事長、江陵建設 林美東董事長,以及研華股份有限公司協理 周連和。
有鑑於政府產業政策,預期智慧建築產業將帶動市場龐大商機!DIGITIMES於今(2013)年6月25日舉辦「2013智慧建築論壇」,與會產業領導人、技術專家發表多場專題演講,並舉辦一場產業高峰座談。上圖座談會與談人,從左至右分別為日昇電機技師事務所負責人 朱國權、安潤科技 蘇俊旭董事長、台灣智慧建築協會 溫琇玲理事長、江陵建設 林美東董事長,以及研華股份有限公司協理 周連和。

為推動智慧型創新技術產業應用、整合科技與建築產業鏈、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政府已於2010年底通過「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自2013年7月以後,公有建物造價2億元以上者,需要取得合格級智慧建築標章。預期智慧建築產業產值,將帶動市場龐大商機!
結合科技與建築跨領域精華,智慧建築產業鏈逐漸成形。DIGITIMES於今(2013)年6月25日舉辦的「2013智慧建築論壇」活動,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台灣智慧建築協會理事長溫琇玲擔任主持人,舉行一場以「智慧綠建築產業鏈的推動與挑戰」為題的圓桌座談會,與談人則包括江陵建設董事長林美東、安潤科技董事長蘇俊旭,以及日昇電機技師事務所負責人朱國權,分別可對應智慧建築產鏈當中的建商、設備供應商、機電技師等重要角色。

推動智慧建築,政府政策是關鍵

智慧建築協會溫琇玲理事長(以下簡稱溫理事長)首先提問,由於智慧建築涉及跨產業領域的整合,具有頗高的難度,再加上取得智慧建築標章的過程,挑戰也可謂不小,面對這番困境,產業界將如何因應?

江陵建設林美東董事長(以下簡稱林董事長)認為,意欲推動智慧綠建築產業鏈的發展,主要關鍵有二,第一是政策的支持與否,譬如尖離峰之間的電價差距是大或小,某種程度也關乎智慧綠建築產業推動的力道強弱;第二是建築資訊建模(BIM)概念是否普及,他個人認為,不管論及智慧綠建築設計,乃至於爭取智慧建築或綠建築標章,其實都應該朝著BIM的方向前進。

來自安潤科技的蘇俊旭董事長(以下簡稱蘇董事長)則表示,對於有意爭取智慧綠建築商機的設備產業,最大障礙在於「週期」而非「技術」。以安潤科技為例,係將目標置於住宅市場,以台灣而論,一年新建的住宅大樓不過9萬戶,其中具有高階智慧化需求不到四成,等於是低於3.6萬戶,平均一個月不到3,000戶,面對這樣的市場規模,每家設備廠商所能分到的餅確實很小,導致業者不敢投入過多心力。但智慧綠建築系統如此複雜,投入的資源少,就做不出好東西,形成惡性循環,若欲打開僵局,關鍵還是在政府,唯有倚靠政策才易於創造市場需求,有了需求後,只要假以時日,產業鏈就會跟著成形。

此外,諸如PC或手機,都有相對應的開發標準,但智慧綠建築則沒有,所以每家設備廠商都得面對形形色色的技術底層,進入障礙大,而且風險很高。至於蘇俊旭開宗明義闡述的頭號天敵-週期,他則解釋,通常大型建商要求簽定的服務合約,一走就是長達十年,保固期如此之長,必然隱含巨大成本負擔,致令設備廠商背負沈壓力。

因此他提出建議,有意於此的業者,必須先瞭解你自己及客戶的預算區間為何,再據此選擇合適的系統,設法做出較漂亮的C/P值,否則寸步難行。

日昇電機技師事務所負責人朱國權(以下簡稱朱技師)表示,智慧建築與建築物本體息息相關,舉凡複雜度偏高的資料中心、醫院、廠辦,通通都不脫離這個慣性,而台灣推動智慧建築的歷程並不算短,至今卻未見大舉進展,他認為主要癥結乃在於缺乏統一的平台與語言;隨便拿十幾個智慧建築案例來看,就不難發現,這些案件所採用的通訊協定都不一致,導致業者光做編碼、統合資料格式,就已耗盡力氣,連帶也阻礙ICT硬體或軟體產業的發展,政府宜帶頭設法解決此問題,例如前陣子公共工程委員會發展可供跨界使用的估價軟體,就是值得效法的模式。

在實際效益、預算之間取得平衡

另外,預算編列不當,亦是阻礙智慧建築發展的另一道鴻溝,因為業主往往忽略,建築物講求的是永續經營,所以必須因應後續的維護保養,保留足夠的財務運作空間,不能只看期初的設計與建造成本。

溫理事長指出,事實上,台灣智慧建築協會已曾針對共通平台的議題,做過多次調查,根據受訪者普遍反應,如何接軌國際標準,比起台灣究竟有沒有自己的共通平台,顯然更加重要。至於預算編列部分,她也認為是一大難題,台灣智慧建築協會曾做過估算,以爭取智慧建築標章為例,「合格級」、「鑽石級」牽動的成本墊高幅度,各為2.5%與7.5%,而造價兩億元以的上公有建築物必須取得證照,換算2.5%或7.5%比例,其實已經是不小的金額,更遑論日後維護費用,由此看來,難免有業主擔心財務壓力,索性放棄走上智慧建築之路。

究竟智慧建築對業主、對使用者,各自具備何等價值?蘇董事長表示,對於建商,若能快速完銷建案且提高單價,就是最大的價值,假使做智慧建築,每戶需增加5萬元成本,但可換來每坪售價提高5,000元,那麼就是划算的投資,建商自然願意去做,至於能否締造這番效益,重點就在於包裝行銷,如果智慧建築的公信力提升,自然就有行銷力道。

朱技師指出,他曾參與過鑽石級智慧建築的建置案,可明顯感受到用戶所獲得的效益;回顧傳統建築,業主頂多在中期或交屋時才會進行檢查,如今在智慧建築建造初期,業主就可拿著BIM模型,開始驗收建築概況,例如看看埋管對不對、設施位置對不對,絕對會讓日後維護作業更加有利。

但最大的受惠者,無疑仍是產業界。以設備廠商為例,其規格型錄若能放入BIM模型,其實就是重大的里程碑,此外若再加上雲端應用,那更是如虎添翼,可望透過標準平台,將基礎設施、軟體、雲端服務整合在一起,帶動莫大的商業契機。

推動建設公司、ICT業者、SI三方合作

溫理事長認同BIM對於智慧建築的重要性,對於建商或業主而言,投資BIM固然必須耗費成本,但相較於房地產的高額利潤,根本就是九牛一毛。但她也感嘆,台灣總是習慣把SI位階放得太低,搞到甲、乙、丙、丁、戊已不知淪落到哪一包,這是不對的現象,理應將SI拉升到上層位階,先做系統設計,接著才做建築、結構、機電設計,如此智慧建築才有希望。

林董事長認為,其實從事智慧建築,不僅有助於提升收益,而且反倒會讓總體成本下降,同時也提升品牌形象,可說是一舉數得。

但不可否認,台灣產業規模偏小,與其自我廝殺競爭,不如整合在一起「打群架」,此時政府即可發揮推波助瀾力量,找一個點來大力推動,真正落實台灣智慧建築的能量,接著再拓展外銷商機。溫理事長同意這個觀點,如何促使建設公司、ICT業者、SI三方通力合作,無疑是台灣能否倚靠智慧建築創造經濟奇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