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BIM與ISO-15686落實建築設施管理
在智慧建築範疇中,所謂的設施管理(Facility Management),意指為管理建築物各種設備或設施,使之保持正常運轉狀態,以達到原先設置的功能,所採取的各種電腦化、科學化、系統化管理作為,現已被列為智慧建築八大指標之一,可謂重要項目。
針對建築物生命週期議題,ISO組織訂有15686系列標準,譬如15686-7重點在於建築性能品質之評價,至於15686-5,則是建立生命週期的評估方法,兩項規範皆是智慧建築「設施管理」的重要準則。只因設施管理之目的,即是透過有組織、有計劃、有制度及有效能的查核機制,評定建築物設施功能正常運作的可靠性、異常及故障排除的及時性、服務品質的穩定性、及資訊彙整的正確性,終至以發揮建築物的效能水準以及持續性的發展,與ISO-15686所欲彰顯的意涵,實為如出一轍。
由於「設施」的涵義,含括了基於建築空間使用用途的活動,以及構成使用目的之附屬設備,因此舉凡資產管理、效能管理、組織管理、維運管理、長期修繕等林林總總項目,都應納為設施管理的環節。
欲使前述諸多作業活動、設備維運,都能趨於智慧化,顯然無法倚靠人力以土法煉鋼形式實現,在此前提下,因應不同建築物用途及設備管理需求的設施管理系統軟體,就成為至為重要的關鍵。
BIM跳脫設計施工 進入設施管理領域
發展至今,依據ISO-15686標準推動智慧建築之設施管理,已成為業界的共識與顯學,而賴以實踐此一目標的要角,無疑就是設施管理系統。如前所述,設施管理系統主要是依據建築物使用目的之活動需求及設施設備管理流程所進行之軟體開發,針對設施設備運轉實施控制、監測、記錄、矯正及告警等自主性作業,以達到建築物設置之使用效率,並經由相關資訊彙總分析,提供管理及決策使用的應用系統。
綜觀前述運作過程,毫無疑問,根本無法仰賴卷帙浩繁的紙本檔案櫃,作為資訊彙總的軸心,因為一旦這麼做,恐難以追索建築物設施文件的歸檔去向,徒增物業管理人員的負擔與困擾。理想的方式,應是藉由一個可以輸入與輸出建築資訊的模型作為基盤,藉以促成各項資訊的有效分享,而近幾年愈趨火紅的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除了被廣為運用在建築生命週期的「概念?基本設計」、「細部設計」、「施工」等階段外,也開始在屬於「營運」範疇的設施管理項目嶄露頭角,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BIM一詞係為Autodesk所創,是一個足以管理建築全生命週期、並提供多方協作與資訊共享的平台,後來也經美國建築師學會進一步定義為「結合工程專案資訊資料庫的模型技術」;例如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即堪稱是積極將BIM的3D視覺化與資料裝載特性,導入建築設施營運管理的業者,其所發展的3D視覺化設施管理系統VFMS,亦是奠基於BIM模型發展而成。
綜觀VFMS架構,現已涵蓋了空間管理、設備管理、綜合維護、協同處理、系統管理及自訂管理等多項功能,每一功能之下又具備諸多功能模組,譬如設備管理功能項下,即設置了設備事項彙總、設備養護排程、使用作業、借用作業等模組。值得一提的,VFMS除可整合BIM模型所含資料外,也擁有整合GIS、SketchUp與3D MAX等異質模型資料的能力。
BIM設施管理之應用價值
根據台灣世曦的資料顯示,植基於BIM模型的3D視覺化設施管理系統,不僅可藉由直覺化設施管理,避免資訊層層轉換出現偏差,也有助於相關管理資料之有效存取。
除此之外,3D視覺化設施管理系統亦可用以改善設施盤點效率,據以強化資產保全,以及正確收存檢修資訊,藉此確保建築物業之永續維運,更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則是在於提供設施性能數據的空間數值分析,並能藉由虛擬實境(VR)技術,將結果展現於Web或手持裝置介面。
至於內政部擬定的智慧建築設計技術參考規範,則明訂初期規劃的設施管理系統,應內含資產管理、設施設備維護管理、設施設備運轉(維運)管理、事務管理、設施管理人員管理、綜合資訊管理等子系統,各子系統應共享同一管理軟體及資料庫,究其規範內容,與前述VFMS所訴求的管理機能,亦是大致相同。
關於智慧建築專欄
隨著ICT產業邁入智能化應用新藍海,為加速台灣智慧應用創新服務之發展,建構產業全球發展之能量,特別企劃智慧建築之系列專欄,分別就「技術與標準」、「導入及運用」以及「案例分享」進行系列報導,並定期於每周三上刊,若讀者對文章內容有任何建議,或希望投稿,請聯繫:elisha.hung@digitimes.com洪小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