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效能與高安全方案打造新世代方案 2025 ADI MCU論壇掌握智慧未來商機 智慧應用 影音
researchmember
member

以高效能與高安全方案打造新世代方案 2025 ADI MCU論壇掌握智慧未來商機

  • 賴品如台北

2025 ADI MCU論壇 現場實況。DIGITIMES攝
2025 ADI MCU論壇 現場實況。DIGITIMES攝

新科技時代瞬息萬變,扮演創新發展核心驅動力的MCU,持續為各行各業注入成長動能。ADI亞德諾半導體藉由長期深耕類比領域所累積的技術能量,不斷推出高效能、低功耗解決方案。為協助台灣市場掌握產業脈動,ADI與安馳科技聯手舉辦的「2025 ADI MCU論壇」,邀請多位專家深入探討ADI MCU的關鍵技術與前瞻應用。

ADI強化安全科技布局 全方位保障物聯網生態系

ADI資深區域銷售經理陳曜桎在致詞時指出,AI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重要議題,除了硬體運算能力與軟體演算法外,資訊安全也備受重視,因此2025年論壇在接紹ADI MCU技術進展之外,也特別安排資安議題,由專業講師分享ADI如何應用新型資安IP,提升設備及產品的安全防護能力。

ADI Software & Security Group BU Management Wuguang Liu緊接著深入剖析當前市場安全趨勢與ADI技術布局。他表示物聯網技術、嵌入式系統與智慧裝置加速普及,使得系統安全與週邊元件管理已成為半導體產業的關鍵議題。

ADI的MCU解決方案採用雙主軸策略,透過系統管理與週邊元件管理全面提升安全性。在系統管理方面,安全晶片藉由電子標籤實現授權精準管控,讓相同硬體可根據授權提供不同等級韌體功能;安全儲存技術有效防範未授權複製與仿冒,管控代工廠出貨量及授權次數;防偽認證機制則避免未授權硬體或韌體濫用。

週邊元件管理功能可儲存感測器校正參數,協助主機自動校正確保量測精準度;使用壽命與計數管理功能控制耗材使用;防偽認證功能則杜絕仿冒品流通。

技術核心為ADI獨家的PUF技術,利用半導體製程隨機性產生獨特金鑰,符合安全標準且不受環境因素影響,無法透過物理攻擊破解。搭配1-Wire介面技術,簡化通訊架構並適合低功耗應用,降低系統成本與設計複雜度。

ADI安全晶片已建立完整跨產業生態系統,技術廣泛應用於多元領域。在處理器與FPGA保護方面,DS28E系列透過數位簽章確保程式碼完整性;電池管理應用則精確記錄充電電壓與容量等關鍵參數;消費性耗材市場中實現真偽識別、使用次數管控與防回收再利用功能;醫療產業為血氧感測器等設備提供安全防護;工業應用可為感測器與馬達驅動器建立可靠身分驗證系統,全面強化各領域安全性能。

目前ADI提供基於SHA-3的對稱加密與ECDSA非對稱加密解決方案,並開發特殊用途產品如抗輻射醫療晶片與雙介面安全產品。未來發展策略聚焦於強化PUF技術不可破解性、拓展NFC/RFID認證應用,以及布局車用電子與智慧製造市場,這套完整的安全方案不僅解決了當前挑戰,更為產業長期發展建立了堅實基礎。

Wuguang Liu接著介紹ADI物聯網安全整合方案。他提到物聯網裝置安全隱憂已成產業焦點,針對資安挑戰,ADI構建完整安全架構,從硬體底層到應用層建立多重防護機制。在密碼學實作上,ADI結合對稱與非對稱加密技術,其對稱加密採用AES-128/256高效率演算法,適合資源受限的物聯網節點,高安全等級應用則導入ECDSA與RSA非對稱加密,提供更強健的身分認證與資料完整性保障。

針對商品防偽、網路身分識別與週邊配件辨識等應用,ADI提供彈性安全演算法組合,確保安全性同時兼顧運算效能。他表示,物聯網裝置安全身分是整體架構基礎,ADI可實現從安全金鑰生成到數位簽章驗證的全流程保障,每一物聯網節點具備獨特身分識別標誌,包含裝置唯一ID、公私鑰對與經系統管理者簽發的數位憑證。

在軟體安全方面,ADI透過ECDSA-256數位簽章驗證確保韌體更新完整性與來源可靠性,裝置只會執行經數位簽章驗證且未遭竄改的軟體,可有效防止惡意程式植入。

為滿足不同市場需求,ADI推出多款安全晶片,將於2025年9月推出樣品的MAXQ1080,可謂高階安全應用提供新選擇,另一款車規級DS28C40加密晶片,則是專為車用電子與智慧裝置設計;採用PUF技術的DS28系列產品提供極高等級硬體安全防護,可確保金鑰永不外洩。

上述技術可應用於智慧車輛控制、LoRaWAN物聯網節點,並與Google Cloud實現端對端安全連接,協助工業物聯網、智慧城市與車聯網等關鍵領域打造堅實安全基礎架構。

整合MCU技術與資安防護  為智慧化應用創新賦能

ADI Staff Application Engineer Neal Huang接著介紹該公司的 MAX32657/MAX32658系列。此系列產品專為醫療與工業應用打造,具備超低功耗、高整合度與強固安全性等優勢,其低功耗設計,適用於連續血糖監測等嚴苛醫療應用,在2.62mm x 2.62mm的超薄微型封裝中,該晶片每MHz的耗電量只有50μA,還可同時保持高達50MHz的運算能力。

另外此產品在256KB SRAM待機狀態下僅耗電2.5μW,配合15μs快速喚醒時間,適合間歇性高效運算需求。連接性方面整合藍牙5.4與2.4GHz射頻技術,提供-98dBm接收靈敏度與+10dBm發射功率,可確保醫療數據穩定傳輸。

ADI同時推出MAX32657 CGM SiP整合方案,將微控制器、MAX30123類比前端與32MHz MEMS振盪器整合於單一封裝,提供醫材廠商高整合度系統方案,藉此降低設計複雜度與開發時程。

除醫療應用外,ADI MCU也被應用於工業自動化、物聯網、支付終端與光學模組等多元領域。工業應用方面,MAX32690採用Arm Cortex-M4F (120MHz)處理器搭配3MB快閃記憶體與1MB SRAM,內建高速週邊與加密模組;MAX32672則以低功耗(56.6μA/MHz @ 1.1V)為主要特點,適合長時間運作的工業設備。

MAX32675則針對工業感測應用進行最佳化,整合HART通訊與類比前端,提供智慧感測系統最佳化解決方案。在馬達控制領域,ADI MCU支援無刷直流馬達、步進馬達與直流馬達控制,適用於伺服馬達與向量控制應用,並相容Trinamic系列驅動模組。

針對智慧電動車應用,ADI也整合MAX32690與ADBMS系列電池管理系統,結合TMC系列馬達驅動晶片,為電動自行車市場打造全面解決方案。

在嵌入式開發工具部分,Neal Huang介紹了ADI的 CodeFusion Studio,此平台以開源優先理念重新定義嵌入式系統開發流程。這款跨平台開發環境基於開源優先、命令列優先及數據驅動配置等三大核心設計原則,在開源方面,CodeFusion Studio與Linux Foundation建立合作關係,全面支援Zephyr RTOS,開發者可自由擴展及客製化開發環境,適合長期專案與複雜應用。

命令列工具方面,單一cfsutil工具提供全方位功能,從IDE整合到配置管理,從開發SoC支援到工具鏈管理,以及CI/CD整合流程。數據驅動設計上,則採用JSON格式的SoC數據模型描述處理器核心、記憶體架構、引腳配置等硬體細節,以一致性配置管理,降低系統整合複雜度。

CodeFusion Studio 版本採用Zephyr RTOS簡化應用開發,提供開源中介軟體,適合長期維護與擴展。安裝流程簡便,相容Windows、macOS及Ubuntu作業系統。功能方面,提供引腳配置、時鐘配置、代碼生成及ELF文件瀏覽等工具。

開發流程相當簡潔,只要選擇「新建專案」輸入專案名稱並選擇開發板、RTOS版本與範本,即可生成專案,一鍵完成編譯與燒錄。依據ADI的發展規劃,CodeFusion Studio接下來將持續擴充MCU產品線支援範圍,並逐步導入System Planner、安全工具箱等先進功能,建構適合長期發展的嵌入式技術生態系統。

成立於1983年的瑞典公司IAR Systems已在嵌入式開發工具領域深耕近四十年,建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與全球影響力。該公司FAE Ben Tsai表示,IAR已於NASDAQ斯德哥爾摩上市,目前與全球70多家晶片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支援25種CPU架構,覆蓋15,000種以上裝置。IAR在台灣市場耕耘超過20年,並於2020年成立台灣分公司,直接提供營運與技術支援服務。

IAR產品以Size、Speed、Safety、Security、Support等「5S特色」建立起業界口碑,其工具鏈中的靜態分析工具C-STAT能自動掃描程式碼,確保符合MISRA-C等國際標準;動態分析工具C-RUN則專注於偵測運行時錯誤,如記憶體越界與變數溢出等問題,無需設置額外斷點,在程式運行時自動檢測異常。

IAR針對MAX78000 AIoT、MAX32690、MAX32570/MAX32572等多項ADI MCU產品線提供全面支援。雙方合作已有成果,例如研華科技的ADAM-6300產品,即透過ADI MCU與IAR工具鏈的優化能力,成功提高運行效能並縮小程式體積,實現工業物聯網應用的順利部署,Ben Tsai指出,未來IAR與ADI將繼續深化合作,協助客戶加快開發速度、提升產品功能。

綜觀「2025 ADI MCU論壇」各專家分享內容,可清晰看出MCU已成為推動智慧化進程的關鍵元件,尤其在資安保護領域展現出創新潛力。

ADI解決方案不僅可提升物聯網與嵌入式裝置效能、縮短產品開發時程,還可進一步強化設備資安防護能力,放眼未來ADI將持續協助各領域廠商打造更安全、更高效的電子產品,成為台灣科技業掌握智慧化商機的最強夥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