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穩入列NVIDIA「黃友友」名單 人才流向卻成隱憂 智慧應用 影音
Fusion worldwide
Event

聯發科穩入列NVIDIA「黃友友」名單 人才流向卻成隱憂

  • 陳玉娟台北

聯發科擴大與NVIDIA合作,不過,業界透露,人才流向卻意外地成為隱憂。符世旻攝
聯發科擴大與NVIDIA合作,不過,業界透露,人才流向卻意外地成為隱憂。符世旻攝

受惠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應用爆發,NVIDIA高價AI GPU供不應求,迅速推升資料中心平台規模,最新一季佔NVIDIA整體營收比重已達9成。

然值得注意的是,AI也為PC與智慧型手機注入新動能,加上NVIDIA對於PC市場仍是企圖心十足,2年前即傳出NVIDIA將再次挑戰x86雙雄,坐二望一,分食蘋果(Apple)、高通(Qualcomm)手中Arm架構平台PC市佔龍頭,將攜手聯發科於2025年推出AI PC平台。

據供應鏈透露,NVIDIA進軍PC平台戰場,除了鎖定AI超級電腦、桌上工作站,同時也將推出商用與消費型AI NB機種。

對於聯發科來說,可說是真正躋身,並且站穩了黃仁勳之友的角色。

入列「黃友友」名單,可以帶來無比的市場機會,不過,業界也透露,其實人才流往NVIDIA一事,默默成為聯發科的隱憂。

供應鏈業者先從五大領域,分析聯發科與NVIDIA結盟的優勢。

首先,可加速AI與邊緣運算發展。

結合NVIDIA的GPU/AI運算技術(如CUDA),與聯發科的低功耗邊緣晶片,推動智慧攝影機、工業物聯網等即時AI應用。

其二,可布局智慧汽車與自動駕駛。整合雙方平台,強化車載效能與通訊技術。

其三,強強聯手,拓展全球市場。

聯發科主力為消費電子,而NVIDIA則是資料中心、汽車等市場,雙方共享客戶資源網路,並可互補,同時可降低半導體供鏈因地緣政治產生的斷鏈風險。

其四,雙方可推動標準化與生態共建。

其五,可因應如高通等對手的競爭壓力。

聯發科可應對高通在行動晶片、汽車AI領域的市場進逼,也能夠透過與NVIDIA合作,雙方共同搶攻AIoT等各式裝置應用。

但除了五大合作好處外,卻有一個不算小的危機,那就是「人往高處爬」。

隨著NVIDIA與聯發科愈走愈近,但雙方薪資水平等條件有所差異,已有不少聯發科員工,蠢蠢欲動轉至NVIDIA工作。

「人才流向」成為聯發科與超級大咖合作的隱憂,而這件事情,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回顧NVIDIA與聯發科近年的合作,聯發科除了智慧座艙平台整合NVIDIA的GPU外,2025年1月聯發科也宣布,與NVIDIA合作設計GB10 Grace Blackwell超級晶片,應用於NVIDIA的個人AI超級電腦Project DIGITS,價格落在3,000美元,作業系統可與Windows、macOS相連。

供應鏈表示,NVIDIA也會推出DGX Station桌上工作站,採用GB300 Grace Blackwell Ultra,擁有784GB記憶體、20K TOPS AI算力,可與Windows、macOS相連。

而備受關注的AI NB方面,也確定與聯發科合作,同時進軍高階消費和商用市場,雙方將同時在COMPUTEX揭露。

據雙方規劃,商用AI NB機種採用共同開發的N1X處理器平台,擁有180~200 TOPS算力。

消費AI NB機種採用共同開發的N1C處理器平台,原預期2025年下半推出,但近期傳出暫延後至2026年上市,與目前關稅不明、通膨加劇等壓抑市場需求有關。

入選「黃友友」名單,仍是諸多電子業下游OEM、ODM業者積極爭取的重點。包括戴爾(Dell)、惠普(HP)、聯想與華碩等,都將陸續推出與NVIDIA合作的相關DT、NB機種,微星、仁寶等,也入列供應鏈。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