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戰友情不再?解析戴正吳狀告郭台銘
向來被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視為是「左臂右膀」的強力戰將,也是前鴻海副總裁、前夏普(Sharp)會長的戴正吳,近日傳出,因為一份未兌現的獎勵合約,最終選擇與老戰友郭台銘對簿公堂。
不禁令人好奇,這超過40年並肩作戰,且共同胼手胝足打下鴻海帝國大好江山的夥伴,究竟是為了什麼而走到這一步?
據了解,雙方之所以最終選擇走上法律程序,主要還是因為各自追求與選擇的不同,導致昔日的鐵血兄弟,不得不透過法律途徑來解決,或著說是,藉此來「還原一些事情的原貌」。
戴正吳當年臨危授命前往日本,一肩挑起重責大任,要整頓當時百廢待舉的夏普。也因此,當時戴正吳與郭台銘簽署了一項金額高達新台幣12億元的獎勵協議。也是因為這份合約,讓戴正吳現在必須要與郭台銘直球對決。
時間回到2016年,在戴正吳接任夏普社長之後,以首位非日本人的夏普社長身分,進行多項革新措施,進而在短短1年3個月的時間,不僅讓夏普獲利,更讓其重返東證一部,創下日本史上第二家成功從二部重返一部的公司。
只不過,在2022年2月,夏普宣布以換股方式用400億元日圓(新台幣84億元)的代價,買回堺工廠近80%的股權,讓堺工廠成為夏普的全資子公司。
由於面板產業在當時,已經不是只有「慘」字可以形容,因此夏普在2022年,不僅是終結了連續6年獲利的成績,更因為出現嚴重虧損,直接拖累鴻海。至於做出這個決策的戴正吳,則已經在2022年3月自夏普退休。
當時戴正吳對外說明,把堺工廠比喻為「夏普的小孩」,強調要協助有困難的孩子,所以,即使周遭的人反對,還是要義無反顧的把孩子接回來。
但是這樣的說法,不論在當時或現在來看,似乎都很難取信於大眾。而夏普買回堺工廠一事,也被視為是戴正吳專業經理人生涯中,最無法讓人理解的一項決策。
戴正吳當年受訪時曾表示,為了協助夏普重新站起來,不僅是隻身前往日本,還住在員工宿舍裡,每天上班也會順路到夏普神社參拜。經過1年多的努力,終於讓夏普轉虧為盈、重回東證一部,這比自己原本預定的2~4年時間提早了不少。
而且據了解,為了彰顯決心,戴正吳在夏普任職期間並未支薪,顯見戴正吳對夏普的用心程度,也絕非外人所能瞭解。
消息人士表示,目前合約內容並沒有對外公開,所以也無法瞭解當初的合約中,是否針對在兌現獎勵時的付款對象、方式或時間等有其他細項規範。是故,對於戴正吳要求鴻海、郭台銘履行合約,僅能當成一般的勞資糾紛進行處理。
只是目前尷尬的情況在於,郭台銘在2019年因為參選,將鴻海交由現任董事長劉揚偉負責,也因此,這筆帳是否應該就要由鴻海認下來呢?
先不說劉揚偉知不知道這份合約的存在,就算知道,但夏普在買回堺工廠之後,一直處於虧損,直到2024年,在劉揚偉重新了解並掌握夏普整體情況之後,才再次透過關閉堺工廠、轉型AI算力中心、切割製造業務、專心品牌發展等策略,重新拯救夏普於水火之中。
另外,這份合約涉及的金額並非百萬、千萬元的規模,在夏普興衰過程中,鴻海本身也持續在強化自身營運管理機制,面對這天價的獎勵,也不再是劉揚偉一個人可以說了算。
特別是面對夏普這些年的情況,董事會自然很難會願意拿所有鴻海員工辛勞的成果,去支付這一筆天價的獎勵。
隨著目前進入強制調解的階段,未來4個月,戴正吳、郭台銘及鴻海三方,要如何協調出讓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將成為後續是否進入審議程序的關鍵。
不過,據了解,雖然12億元並非小數目,但是對於戴正吳而言,其實最在意的,並不是獎勵金額的多寡,而是希望屆由這一連串的訴訟程序,將當年部分事實的樣貌,還原並公諸於世。
對此,鴻海則僅回應,本公司基於合法合規精神,一切依法辦理。
更新資訊:據了解,2025年1月13日開庭時,兩造向法官表示合意停止訴訟,若今年4月內,兩造沒有續行審理,就會視為「撤回告訴」。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