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美國大擴誰最悶? 供應鏈小夥伴嘆「穩賠」
面對台積電「不得不」擴大在美國投資與建廠規模,設備與材料等相關台積大聯盟供應鏈,也同步承壓。
業者透露,台積走到哪,大聯盟供應鏈為了訂單,就必須聽從指令、隨側在旁。如前進南科、高雄等,但歷經2、3年來在美國的高成本震撼教育後,不少業者陸續向老大哥台積表達,在美國營運「只虧不賺」,不得不低調取消或縮減據點規模。
主係台廠規模遠不及國際大廠,台灣擁有成本優勢,到了美國完全消失殆盡,台積電雖然能承受,但是僅賺薄利的台系供應鏈夥伴們,難以生存。
台積海外建廠大計確立,日本、美國與德國不僅迫切需要台積電,助力實現半導體製造大國,更希望能同步建置如同竹科的完整聚落。
然據供應鏈表示,過往台積電一聲令下,除了國際大廠外,台系供應鏈夥伴完全是使命必達。
近年為了長期訂單,搭上了台積海外建廠列車,雖然早已清楚獲利不易,但始料未及的是,虧損規模遠大於預期,台積自身己難保,甚至想要供應鏈跟客戶都共體時艱。
在此困境下,中小型供應鏈業者只能提前下車,至少轉搭熊本列車,也算達到台積要求,同時緩解地緣政治壓力,以及在台灣以外市場平衡供需。
供應鏈表示,如果在歐美、日本設廠獲益大,台積早就前往,然而,從在台積美國首座8吋晶圓廠營運不易、始終未擴產就已顯見其難度。
迄今,台積自宣布在美國設廠以來,問題不斷,對台灣設備材料供應鏈來說,台積釋出訂單,希望能同行赴美就近服務,但實際上卻是「做白工」。
光是基本據點建置與人力成本,至少是台灣的3倍,連老大哥台積都難以克服。且台積還擁有成本轉嫁實力,多數供應鏈台廠營運規模遠不及國際大廠,很難活下去。
例如,規模稍大的帆宣,肩負台積電美國廠水務、氣化工程等複雜統包業務,並負責籌建供應鏈,協助台商解決各種問題。
但事實上,從帆宣2024年營運來看,雖全年營收創高,但美國業務卻虧損,連帶影響獲利。
據估算,帆宣美國子公司Marketech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USA,在2024年前三季就虧損新台幣8.03億元,拖累整體毛利率,稅後淨利較2023年衰退24.49%,帆宣是台積「左右手」都難逃虧損,更遑論其他中小型業者。
先前集結意德士、迅得等半導體材料、設備、系統與微塵污染防治供應鏈廠商,合資成立德鑫半導體的家登,結盟目標是搶食在美國等地的晶圓代工廠訂單。
然而,近日家登董事長邱銘乾表示:
原本跟著客戶前進美國,有估算過成本很高,但沒想到整體營運成本,是台灣的5倍。連最基本的網路申請都要3個月,幾乎看不到設廠優點。因此除非萬不得己,不會在美國設廠,現已轉進日本,在九州久留米力建新廠,風險、成本都比美國低。
台積董事長魏哲家曾表示,美國廠高成本的原因,係當地生態系不夠完整,許多費用花在從台灣等地運送至美國廠的過程,但隨供應鏈逐步建置後,成本可望逐步改善。
業者直言,對台積來說,供應鏈在當地設廠,助其成本大減,但對供應鏈業者本身,卻是一場高成本災難,不但要跟老大哥「共體時艱」,也沒有美國政府補助,複製竹科模式實屬不易。
更有甚者,是台積電美國廠都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美國各類工程師、基層工人短缺,薪資、法令、勞動條件與與台灣差異甚大,效率與配合度低、還包括基本廠房建置成本、運輸費用、當地政府稅制與效率等。
整體而言,台灣半導體設備業者在美國設廠,需要應對諸多外部挑戰,台積電若能助力解決,以及精算後至少損平,才會再多考慮赴美拓點。
責任編輯: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