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ST Microsite
我在原鄉花園(3):原民的困境在山裡,也在心裡
山裡頭交通條件困難,平地有限,加上傳統農業在季節上的差異,一般的平地人不會真正在意此刻的司馬庫斯有哪些農產品,什麼時候拉拉山水蜜桃盛產,甜柿又該什麼時候上市呢?我跟「原鄉花園」的主持人說,希望新節目能夠系統化的創新,逐一介紹圍繞在新竹、桃園、苗栗的泰雅部落,以及重要的農產品,這些影音節目,都可以放在網頁裡,成為連結原民社會與科技產業的橋樑。一整天的行程,我滿載而歸,帶了兩條超大的苦花,幾根馬告香腸、一些山胡椒(馬告)、竹筒飯、小米肉粽、白蘿蔔、純釀醬油與兩大包現採香菇回家。臨走時,我跟安力牧師與宋智達說,香菇等農產品超量生產時就來找我,我們有200名員工、200個家庭,可以幫你們調節供需。東協來的新住民人口,已超過只有60萬人的原住民,老齡化社會與少子化補貼等,資源的排擠正在形成。我們都知道原鄉的隔代教養、貧富差距問題正在撕裂原民社會,但原民社會僅有這些看得見的問題嗎?來自宜蘭南澳碧候部落的「原鄉花園」主持人王淑榮,在僑居加拿大五年後回到台灣,母親過世後,她想恢復原住民身分,她永遠忘不了承辦法官以嚴厲、懷疑的口吻,質疑她恢復原住民身分的動機。這些也許不經意的問話,就在原住民社會裡留下自卑、恐懼的陰影。常與原住民打交道朋友都知道,原民朋友會很熱心分享他們族群的特色,只是一旦有人提出質疑時,這些原民朋友就會跟「寄居蟹」一樣縮回原來看似安全的小巢裡。他們缺乏的是自信、肯定,台北長大的宜蘭不老部落創辦人潘今晟就曾跟我說:「我到山裡的部落,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形之,敵必從之」,在敵人的戰場作戰,沒開打就知道自己矮了一節,我們帶著虔誠、謙卑的心到原鄉走走,也許我們更能體會與原民相處之道。我曾兩度接受原住民電台的專訪,我跟主持人說,不要將節目侷限於阿美族講給魯凱族聽,賽夏族的矮靈祭也不是他們獨有的文化資產,泰雅族小米祭也可以成為閩南社會的題材,我們之間的距離並不遙遠。「易地而處」可以是形成商業模式的方法。不要老是希望將原住民同化為閩南、客家社會,讓他們有自信的保留獨有的社會體系,也建構台灣社會多元尊重的內化價值。
2023/3/29
每個人的故鄉 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的家鄉頭城,將於5月6、7日舉辦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我應邀主持一場「城鄉發展脈絡新模式」這場論壇,也應主持人彭仁鴻之邀,為「頭城職人誌」寫序文,我把序文刊載如下,也歡迎大家到宜蘭傳藝中心參加盛會。有回看到現代史學大師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與日本史學家池田大作的對話。池田大作問湯恩比,如果讓您有選擇的話,您會希望在什麼時代,出生在什麼地方?湯恩比說:「我希望在西元一世紀時,出生在新疆的疏勒」,池田大作心領神會。做為一個研究科技產業競合,談半導體與地緣政治的我而言,湯恩比的說法,給我很大的想像空間與深刻的體會。新疆的疏勒,是今天的喀什。西元一世紀時,羅馬帝國的文明從這裡走向了中土,而幾乎就在同一個時代,印度的佛教文化也從這裡走進了中國,甚至今天穿越巴基斯坦的中巴鐵路,也從這裡進入中國。喀什,人類文明的匯聚點,能在一世紀出生於喀什,對一個史學家而言是件多麼愉快,但又求之不得的奇遇!每個人的故鄉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出生在開蘭小鎮,從世俗的眼光來看,這是個平凡無奇的小鎮。2.8萬的人口,小到很容易被遊客遺忘,甚至連北宜高速公路都只是「擦身而過」而已。但頭城人知道,19世紀到宜蘭開墾的閩南移民多數從這裡上岸,而1883年烏石港淤塞與1924年山洪暴發兩次的滄海桑田,是我們傳承自老一代的老鎮記憶。第一次的淤塞在宜蘭舊河道形成河港(頭圍港),頭城也被指名為東海岸唯一的「正港」,也成為19、20世紀交替之際,宜蘭最富裕的工商小鎮,搶菰、大神尪也都是那個時代頭城人留給後代的共同記憶。1924年的山洪暴發,加上北宜鐵路通車,徹底改變了頭城以河港爭取到的工商地位,頭城慢慢走向沈寂,而這是將近100年的時空轉換。之後的1930年前後,日本殖民政府推動「市街改正(都市計劃)」,幾棟巴洛克式的老建築,標誌著頭城過去曾有的繁華,而頭城的重心也從和平老街移往開蘭路。高山蒼蒼,大海洋洋,登上海拔1,000公尺的頭城第一高峰「鶯仔嶺」,從高處遠望故鄉是種幸福的感覺。過去的開蘭小鎮文風鼎盛,盛產詩人、書法家,現代的頭城不乏享譽產業、學術與醫界的人物。說不完的頭城故事,講不完的家鄉軼事。就像貝爾獎得主泰戈爾的這句話一樣:「不管樹影有多長,總是連著樹幹連著根」!
2023/3/28
我在原鄉花園(2):原住民的天籟與美食
在海拔略高的尖石鄉,春天的櫻花還在尖石國小前盛開,粉紅的花朵是吉野櫻嗎?兩位40多歲的校長都是泰雅族的原民,尖石國小校長陳智明,搭檔是新樂國小校長高文良。校長說,週末的孩子,在山裡頭最好的活動就是唱歌。泰雅學堂教室前的小空地,坐了20多位帶了不同樂器的小朋友正在聽老師講話。應校長之請,他們幫我們唱了泰雅族的迎賓曲。山裡頭的孩子,帶著笑容唱出來的歌,馬上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這是來自泰雅原鄉的天籟,餘音可以伴著我在夜裡入眠。這個已經有60人規模的原鄉孩童合唱團,來自附近的幾所小學。兩位曾經是五燈獎得主的校長,他們募集資金,每個週末租幾輛車從不同的部落中,把孩子載來尖石國小一起歌唱。少子化、城市化,尖石國小的學生剩下28位,但新樂國小反而多一些,大家帶著讓下一代更好的熱情相互合作,兩位校長交會的眼神,是他們對下一代的期望與對故鄉的眷念。這個合唱團5月份將受邀到紐西蘭演唱,多少會有籌措經費的壓力。或許可以邀請他們到我們的大型活動表演,或者由IC之音取得音樂授權,讓他們的經費充裕些,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能留下美好的記憶。傍晚,安力牧師與淑榮將車子開到不老居餐廳,主人董貴份女士已經等在門口,安坐之後,上桌的是原鄉燻雞、熱炒山豬肉、蔥熇苦花、烤香魚、馬告香腸,與用料不手軟的羊肉火鍋。貴份手巧,多次在美食競賽中得獎。父親是來自雲南,從空軍退伍的老兵,母親則是泰雅族。貴份說父親為她取名「份」,是要她知道如何與人分享吧?DIGITIMES是工具型的媒體,但IC之音創作出來的影音節目,成為我們與科技社群溝通,甚至串連原鄉社會的平台,兩個媒體虛實互補。做為媒體人,不會樣樣以「獲利」為唯一考量,能與土地、原民社會休戚與共、生生不息,不也是媒體可以努力的方向嗎?尖石國小的校園裡,有兩對台灣原生種的大樹,一對是肖楠、一對是台灣櫸木,高大挺拔,欣欣向榮。尖石的泰雅幼苗正在成長茁壯,我們提幾桶水,一起為他們灌溉吧!
2023/3/27
我在原鄉花園(1):從IC設計到「原菇鄉」
DIGITIMES行有餘力,一年前買下竹科廣播「IC之音」,我發願要經營一家不談股票、不賣藥的電台。我希望電子業的朋友,透過IC之音的影音平台聽得到天籟,每天都能感受到知識的饗宴,並在台灣這一塊美麗的原鄉,一起保留一塊媒體的淨土。過年前,IC之音「原鄉花園」的節目拿到兩個金鐘獎,這個以尖石鄉泰雅族部落為起點的節目,成為我接掌竹科廣播電台之後最大的亮點。我曾在慶功宴上說,希望有機會能親自參訪部落,昨天原鄉花園終於成行。在主持人安力牧師與王淑榮的陪同下,從協助原民戒酒的得勝農場開始,逐一參訪宋智達的原菇鄉農場、尖石國小,晚餐在「不老居」原民餐廳享受不容錯過的原民美食。到竹北高鐵站接我的是沛錦總經理宋智達,沛錦是小型的IC設計公司,做的是影音解壓縮的設計,智達兄在美國10年、德國6年,擁有30個IC設計專利,曾在工研院、英特爾(Intel)工作,是個來自屏東鄉下的客家人。宋智達在37歲那一年受洗,篤信耶穌的他,經常到各地的教會佈道,深刻理解原住民的困境,他跟上帝禱告要為原住民做點事。幾年前,他在尖石鄉海拔800米的山區建了菇寮,開始種起香菇。過去種香菇都是使用段木做為基樁,每百公斤的木樁,大概只能生產出3公斤的香菇,原材料的回報率只有3%。但隨著種植技術的精進,使用太空包種香菇,回報率可以提高到30%。更重要的是,用過的太空包可以做為雞舍鋪墊、有機肥等其他用途。他的香菇農場養了日本雉雞,透亮的羽毛、高挺的胸脯,山裡頭接受日月精華洗禮的雉雞,想必上了餐桌也是美食。中午在沛錦農創的工寮一邊聽取簡報,一邊午餐,簡報的內容就是原產地的農產與加工品。午餐是馬告香腸、香菇貢丸湯麵、炒高麗菜。香菇當然是自家產的,蔬菜也是產自附近高地,馬告更是上天賜予原住民的禮物。馬告被稱為山胡椒,產地每斤450元上下,到了終端市場上看1,500元。在紐約唸視覺設計的安力牧師說,馬告到處亂長,但卻不容易栽培,原住民得辛苦的用雙手過篩、剝落,工作一整天不過是一、兩斤的產量而已。馬告生津解渴,是原民食物最佳的調味料之外,馬告烏龍茶、馬告咖啡都能入味。堪稱綠手指的安力牧師嘗試自己栽培馬告,聽說農改場有點進展,但顯然尚未能夠量產。我問宋智達,做IC容易,還是種香菇、養雞容易?我們都同意「持之以恆」的心態最難。在原菇鄉農場裡掛著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的墨寶:「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很多人信誓旦旦想幫原住民做點事,但基於文化與生活習慣的差異,成功的畢竟是少數。宋智達的原菇鄉農場以協助原民發展經濟為目標,蔡英文總統還曾親自參訪,菇場裡頭的助手Angel郭來自香港,在新竹清華唸生醫工程相關科系,豆蔻年華的Angel說,她是來自香港的原住民!沒有理念的人很難堅持,也許上帝是他們最大的依靠!
2023/3/24
台灣產業從垂直整合到矩陣連結
台灣以半導體與ICT產業供應鏈為主軸的科技產業,是一條沿著高速公路發展的科技廊道,在面對「全球化」的大架構下,發展初期集中於新竹以北的NB、半導體產業,在成本、效率上取得了絕對的優勢。之後,隨著產業的擴張,竹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遍地開花,台灣也成就了科技島的美名。相較之下,產業多元且不乏隱形冠軍的中部企業,在發展面貌上與北部大不相同。過去在垂直分工的產業結構下,分進更勝合擊,也都各自擁有一片天。但隨著數位轉型與市場結構的變遷,從垂直分工進化為「矩陣型」產業結構的大趨勢,分進之外更要合擊,中部企業與台灣各地優勢產業的連結,開始呈現多元的面向與豐富的商機。我們想像中部精密機械業與半導體製造業之間的連結,也預期未來的電動車與醫材、生物製藥等商機中,過去多元發展,且起步較早的中部地區廠商,也會開始關切新興產業與北部、南部業者合作的可能性。在萬物聯網時代,「數位轉型」是事業成功的關鍵,中部地區的業者不可能自外於大趨勢下,而「數位轉型」的兩大要素是獨特的事業模式與不斷衍生的數位資產,如何以事業體為基礎,創造更多可以相互交流、連結的數位模組,將是台灣企業的共同挑戰。中部企業獨特的事業模式固然多有佳作,且能透過熟悉的人脈相互支援與合作,在虛實整合、矩陣連結上不難掌握優勢,但產業合作理應由內而外、由小而大,從中部往北、往外走,更是連結台灣優勢產業的重要路徑。過去中部企業會感慨「台中去台北很近,但台北到台中很遠」,關鍵在於大台北地區擁有最完整的金融與資訊服務體系,中部地區的業者不得不往北部移動以取得最好的服務。但在疫情肆虐期間,業者已經證明「在家工作」也可以創造效益,而台商回流的大潮,更是台灣北中南大串連的主要動力。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2019~2021年第一期回流台商落實的投資金額是新台幣7,009億元,估計2022與2023年都在1,800億元左右,顯示每一家平均投資40億元的金額,將會是未來10年、20年台灣經濟成長的主力。這些返台投資的業者,不會是勞力密集,相對是知識密集、智慧製造為主的新世代企業。大肚山產創基金會與產創學院承上啟下,從初創至今,已經有超過300家企業參與,更成為中部地區最有影響力的產業團體與培訓機構。大椽(DIGITIMES)在創會榮譽董事長林佳龍與董事長施茂林、執行長廖紫岑等人的邀請下,多次擔任專題講師,對於產創學院的專業運作與企業人脈印象深刻,也祝福產創基金會能往北部、南部延伸,創造更高的產業價值。
2023/3/23
沒有常識,如何定義問題呢?
大家都在談ChatGPT,但沒有常識的人,基本上就跟問道於盲差不多。您知道嗎?為什麼抵達印度飛機都是半夜到?除了印度是歐亞航線的中間點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3~7月間,印度白天的溫度高達攝氏40度,天氣、高度會影響飛機燃料效能,就算是半夜起降,通常也是35度上下,對航空公司而言,這會影響起降、運載能力。除了太熱之外,空氣稀薄的高海拔地區跑道也必須比較長,這是常識。做為一個台灣人,要覺得我們很幸福,完全沒有這類的困擾,甚至因為位處西太平洋中段,所以往哪兒飛,都佔盡了便宜。別小看這件事,2022年航空用油比2021年貴了55%,而油料成本超過航空運輸成本的3分之1,哪種飛機適合飛長程、飛短程,會高度影響獲利結構。台灣就在西太平洋中段,從事運籌服務有很大的優勢,現在不懂的可以問ChatGPT,但如果您能比較有深度地問問題,我想ChatGPT可以給您比較好的答案!前一段時間,媒體都在報導中國疫情嚴重,死亡人數會以百萬人計,現在大家都不吭氣了!今天聽一位經濟學家說,下一波經濟成長動能會是內需驅動,但內需驅動的品質、內涵不如出口、製造業帶來的價值,中國會不會成為2023年下半全球經濟的成長推力,查閱中國的出口數據就知道了嗎?當然不是,因為中國、香港出口(轉口)的半導體與零件,很多是台商、韓商的貢獻,如果您不知道產業結構,不能一眼看穿裡面虛假的「眉角」,您可能跟ChatGPT問錯問題,也可能找錯答案!我給自己出了一個假想題,如果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問我,如何在印度布局手機的生產基地?這個問題向ChatGPT詢問時,它給我的答案是只有2021年以前的資料,您的反應又會是什麼?其次,如果我擁有一個完整的資料庫,我會從「蘋果的主力產品線」、「100個主力供應商」、「電子業的供應鏈分類」與「時間構面」來探索資訊的價值。我是做產業分析的老鳥,我知道客戶要什麼,所以我有能力定義問題,定義我們經營的市場,而客戶也信賴我。所以現階段我完全不擔心ChatGPT可能帶來的影響,反倒想利用新的應用科技超前部署。就一般人而言,確實從ChatGPT可以得到補充性的答案,但對於動輒百億元營收的事業體,您真的靠這樣判讀資料嗎?所以,李開復說「記者與產業分析師」將是艱困行業,對別人而言可能是對的,對DIGITIMES而言,卻不能一概而論。好的分析師要知道怎麼定義問題,而不是解答所有的問題!
2023/3/22
印度之旅(12-12):台灣觀點的南亞地緣政治隱憂
在中國改革開放刺激下,印度也選擇了更開放的經濟政策。1992年4月底,我應印度電子工業部(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常務次長(Secretary)Vittle邀請,在酷暑的季節到訪德里。40度的高溫下,一週內我遍訪了當時印度最大的科技公司,並在印度的電子工業部暢談「台印產業合作之道」,那應該是台灣科技業第一次與印度的互動。30年後,我在印度駐台代表戴國瀾(Gourangalal Das)與印度外交部的邀請下,到浦那參加「亞洲經濟論壇」(Asia Economic Dialogue),並主講「The Resilience of Semiconductors and ICT Supply Chain」。2022年印度從東亞國家進口的電子產品,表面上超過8成來自中國與香港,但其中有一大半是來自台商的貢獻。由於台灣在半導體與電子產品供應鏈上具有高度的影響力,印度電子供應鏈的韌性,當然與台灣關係密切。若IMF的估計成真,203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那毫無疑問是個A級大國,但也因為這樣的潛力,印度官員有嚴重的「大頭病」,總認為自己的國家市場這麼大,請你們來投資是來分杯羹,這是敬酒還是罰酒,外國人分不清,印度人也講不清楚。從1991年印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了12.7兆美元的外資,而印度僅有4,680億美元。中國透過外資建立的生產體系,已經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的製造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而光是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便高達1,000億美元以上。中印基於歷史的因素加上邊界爭端,導致1962年的中印戰爭,如今再怎麼努力,中印之間的矛盾得等待特殊的時機才能化解。印度面對的中國,已經不是1962年時經濟規模相近的中國。2022年中國經濟總量已達到18兆美元,幾乎是印度的6倍之多。面對這樣量體的國家,印度的艱難可想而知。從2013年啟動的一帶一路開始,中國貸款的國家也包括國家信用欠佳的馬爾地夫,與面對環保、疫情衝擊的不丹。表面上,印度外交部長賈桑卡說,印度提供鄰近國家的援助是有史以來最高的,但中國一帶一路早已經布局妥當,加上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的爭議,這些都可能在兩岸出現關鍵變化的時候,成為中國與印度交易的籌碼,台灣不可能對這樣的可能性毫無防範。印度還有一個心腹之患是巴基斯坦,中國以「中巴經濟走廊」之名開闢一條鐵路,直通新疆的喀什,而其中有一段路將會經過中印未定界,這些爭議的領土,未來在台灣問題上,都會成為中印兩國伸縮國家主權的籌碼。在浦亞洲經濟論壇,我見證印度外交部長賈桑卡跟不丹、馬爾地夫財政部長講台上與講台下的互動。台灣做為國際社會上一個特殊,且前所未有的存在,很多國家都在摸索利用台灣,平衡與中國關係的籌碼。全世界以中國為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國家已超過100個,偏偏大家最關心的半導體與供應鏈都掌握在台灣手上。台灣人是要嘆息「懷璧其罪」,還是要讚嘆「生逢其時」,因為只有台灣人真正在第一線觀察世界的改變!
2023/3/21
印度之旅(12-11):側面觀察台印關係的演化
台灣駐印度代表葛葆萱說,印度經貿部門積極與台灣接觸,希望能引介台灣廠商到印度設廠。也許很多人會說印度有市場嗎?印度的基礎建設欠佳,而印度政府會真心實意地幫台商抬轎嗎?印度政府高階官員有一個隱藏的意圖「Hidden Agenda」,就是擺脫中國的依賴。在2020年以前,印度希望中國來投資,所以說印度「Less China」,印度對中國貿易逆差已在2022年突破1,000億美元,「China Less」成為新的政治訴求。過去印度人總是跟台灣人說「台印之間談經貿便可」,但現在卻是印度官員出面要台灣官方遊說晶圓製造廠到印度設廠。在美中貿易大戰的大格局下,半導體與地緣政治的關係已經不是想像,而是正在演化的新趨勢。我拜訪印度零件公會時,公會理事長與秘書長異口同聲地說:「該是台印攜手合作的時刻了」。DIGITIMES在邦加羅爾有個特約記者,此行特別邀他在德里同行,讓他更理解DIGITIMES的運作模式與新聞操作重點,並將印度的人脈傳承給他。DIGITIMES怎麼界定採訪的範圍,並在正確的問題上追蹤提問呢?我依據台灣產業界關切的五大領域「四大電信公司、印度EMS製造大廠、印度新創獨角獸、印度軟體外包大廠、積極運作的跨國IC設計服務公司,從產業界的角度,長期追蹤並建立資料庫,那麼對於印度高科技產業的理解,就可以進入新的層次了!至於政策要不要關心呢?政府重要的招商政策唯恐天下不知,而企業需要的資訊因為所處的產業不同,前進印度的進程也可能有差異。DIGITIMES的優勢不在於幫印度政府宣傳,滿足台商基本的政策資訊需求,而是以「媒體+顧問公司」的角色,透過專業活動促成更多台印公司的合作。台灣電子業越強,DIGITIMES伸展的空間越大。隨行的總編輯烏凌翔問我,為什麼總是可以主導全場對話的主軸。我說:「台灣產業夠強大,而我們總是基於利他的立場」思考雙邊合作之道,您以產業高度幫對手綢繆互動之道,對手怎不會喜歡您呢?
2023/3/20
印度之旅(12-10):印度的運籌體系
從前,台灣報關行多數只是以代理商的方式經營印度市場,直到COVID-19之前,中菲行開始經營印度市場,目前已經有40多名員工。隨著印度經濟成長的步伐,業務也穩定成長。來自台灣的報關行,當然熟悉台灣電子業的影響力與作業流程。如同海關統計資料顯現的結構,目前整個出口到印度的供應鏈,海空運都有,進印度主要是在孟買附近的深水港,如果是空運,就以德里機場附近的運籌中心當樞紐,轉運到清奈、邦加羅爾、孟買等印度大城。加爾各達是英國殖民時期的首都,優雅、鬆散的遺風仍在,加上長期是反對黨執政,似乎比較少得到關愛的眼神,韓廠樂金(LG)、現代(Hyundai)則將重心放在穆迪總理的故鄉古吉拉。印度朋友說,即將於2024年進行大選的印度,穆迪帶領的印度人民黨應該可以繼續當政,但部分州的執政黨可能換人,以印度「中央集權的聯邦制」而言,仍然會有很多變數。過去印度最被詬病的是基礎建設,但最近幾年在穩定的經濟成長力道支持下,穆迪政府大力推進各種基礎建設,上任之初曾強調要建設「100個智慧城市」,我不知道達成多少目標,但在德里與浦那的新區,都看到了高品質的新社區,這對有意經營印度市場的跨國企業是非常好的進步象徵。根據觀察與朋友經驗分享,目前不止主要城市與機場之間的連接道路已經完備,穆迪政府正在興建一個「S型」的全國高速道路網,透過這個交通網路打通印度的任督二脈。這條交通大動脈將從東部的大港清奈起步,途經邦加羅爾、浦那、孟買,再分頭前往亞美達巴德與德里。過去孟買與德里是兩個人口超過2,000萬人的超級大都會,孟買到德里的1,500公里是印度最重要的經貿路線,也讓人視為畏途,但平均時速只有25公里的鐵路交通動線,成為國際社會的笑話。現在時速130公里的「印度新幹線」已經完工,清奈到邦加羅爾路段也在施工當中。民主社會的印度需要考量多元價值,無法像中國一樣劍及履及,但給他們一點時間,也可以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成長動能。從1991年改革開放至今,印度年均經濟成長率也有7%,生活於貧窮線以下的人口,從45%降低到20%以下。德里與浦那街頭幾乎看不見無家可歸的遊民,沿街攔路要錢的人也少了許多,我在印度的微光中,看到了成長的希望。
2023/3/17
印度之旅(12-9):浦那的新舊社區
浦那大都會區大約有600多萬人,市區有160萬人,在舊城區裡甚至有波斯人、拜火教的足跡。在孟買,波斯人叫帕西人,這裡離孟買不遠,也有波斯人選擇在浦那落腳,舊城區看得到戴小帽的穆斯林,也看到波斯人的理髮廳、寺廟。就像印度很多城市一樣,跟著新的科技投資客,浦那在核心區外圍建立新的城區,居民很多是來自印度各地的科技移民,至少在外觀上我們看不出種姓或社會地位的差異。浦那具有氣候的優勢,相較於現在進入酷暑,氣溫已經超過35度的孟買,浦那低了5度的氣溫,讓浦那有了吸引科技菁英與莘莘學子的機會。這裡有知名的醫科大學,更是科技公司聚集之處。德國企業很早就在這裡布局,汽車相關領域的企業四處可見,德國人在浦那備受歡迎,台灣人也可以。哪些事是「普世價值」呢?說得出能對這個世界帶來什麼樣的貢獻,就是可以被大家讚美的普世價值。離市區大約40分鐘車程的新區,一大片掛著西門子(Siemens)的研發基地,附近是博世(Bosch),而印度在地的Infosys與Wipro、LTiMindtree,都有大批進駐的工業廠辦建築。跟隨著這些菁英的進駐,大型賣場、星巴克、麥當勞等掛著現代標記的現代商業行為,也已經悄悄出現在這個中型城市。來自台灣,在浦那大學教書的劉奇峰教授說,德國企業抱團的競爭力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廠商,根據DIGITIMES副總黃逸平的研究,在浦那地區共有32家麥當勞,也有三一冰淇淋,價格與歐洲相去不遠。從西式餐廳的密度,意味著印度正走出舊世界,迎接新的時代到來!出門萬事難,就算我們都坐在家裡等印度客人上門,也不能只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還得知道印度是聯邦制,有29個州,第一大州是恆河下游的北方邦,第二大州就是浦那這一州(MH)。北方邦2億人,浦那這一州1.2億人,跟河南差不多,但這裡恐怕蓋不起鄭州規模30萬人的iPhone工廠,為什麼?印度是個多種族、多元宗教並存的社會,但印度政治體系Inward-looking情況十分嚴重,相較於在中國一個工廠可以超過10萬人的規模,在印度最好不要超過2萬人,關鍵就在於要調和宗教、種姓、地域的差異。
202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