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每個人的故鄉 都是「獨一無二」的

新疆的疏勒,是今天的喀什。西元一世紀時,羅馬帝國的文明從這裡走向了中土。

我的家鄉頭城,將於5月6、7日舉辦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我應邀主持一場「城鄉發展脈絡新模式」這場論壇,也應主持人彭仁鴻之邀,為「頭城職人誌」寫序文,我把序文刊載如下,也歡迎大家到宜蘭傳藝中心參加盛會。

有回看到現代史學大師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與日本史學家池田大作的對話。池田大作問湯恩比,如果讓您有選擇的話,您會希望在什麼時代,出生在什麼地方?

湯恩比說:「我希望在西元一世紀時,出生在新疆的疏勒」,池田大作心領神會。做為一個研究科技產業競合,談半導體與地緣政治的我而言,湯恩比的說法,給我很大的想像空間與深刻的體會。

新疆的疏勒,是今天的喀什。西元一世紀時,羅馬帝國的文明從這裡走向了中土,而幾乎就在同一個時代,印度的佛教文化也從這裡走進了中國,甚至今天穿越巴基斯坦的中巴鐵路,也從這裡進入中國。

喀什,人類文明的匯聚點,能在一世紀出生於喀什,對一個史學家而言是件多麼愉快,但又求之不得的奇遇!

每個人的故鄉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出生在開蘭小鎮,從世俗的眼光來看,這是個平凡無奇的小鎮。2.8萬的人口,小到很容易被遊客遺忘,甚至連北宜高速公路都只是「擦身而過」而已。

但頭城人知道,19世紀到宜蘭開墾的閩南移民多數從這裡上岸,而1883年烏石港淤塞與1924年山洪暴發兩次的滄海桑田,是我們傳承自老一代的老鎮記憶。

第一次的淤塞在宜蘭舊河道形成河港(頭圍港),頭城也被指名為東海岸唯一的「正港」,也成為19、20世紀交替之際,宜蘭最富裕的工商小鎮,搶菰、大神尪也都是那個時代頭城人留給後代的共同記憶。

1924年的山洪暴發,加上北宜鐵路通車,徹底改變了頭城以河港爭取到的工商地位,頭城慢慢走向沈寂,而這是將近100年的時空轉換。

之後的1930年前後,日本殖民政府推動「市街改正(都市計劃)」,幾棟巴洛克式的老建築,標誌著頭城過去曾有的繁華,而頭城的重心也從和平老街移往開蘭路。

高山蒼蒼,大海洋洋,登上海拔1,000公尺的頭城第一高峰「鶯仔嶺」,從高處遠望故鄉是種幸福的感覺。過去的開蘭小鎮文風鼎盛,盛產詩人、書法家,現代的頭城不乏享譽產業、學術與醫界的人物。

說不完的頭城故事,講不完的家鄉軼事。就像貝爾獎得主泰戈爾的這句話一樣:「不管樹影有多長,總是連著樹幹連著根」!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