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306
Event

新川普時代:從EMS產業看兩岸供應鏈的勢力消長(一)

黃欽勇/評析

2024年剛剛結束,各大企業陸續發布初步財報。同一時間,AI教父黃仁勳繞行兩岸,他在台北宴請主力核心大廠的CEO,台廠鬥志昂揚,加上AI伺服器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業界普遍看好2025年台灣的前景。

相較之下,陸資電子廠商在川普二進白宮的背景下多少有些不確定性,但中國人向來韌性堅強,我們不僅看到中國生產的電動車橫掃全球,在無人機、AI眼鏡領域也是銳氣十足的擺出機海戰術。

相較於各國保守的產業政策,中國政府開放更多城市實現智慧自駕,那麼讓人形機器人走上深圳街頭,也不是太令人意外的新聞。

每個人都說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浪潮難以避免,台廠繼續主導核心的伺服器、NB產業,但邊緣運算的終端設備會由中國業者主導嗎?或許我們可以從EMS大廠的經營指標中,找到觀察兩岸產業差異與產業變化的一些洞見(Insights)。

兩岸業者引領風騷,EMS領域台廠暫時領先

EMS業者意指不做自有品牌,專注在PCB插件、次系統與系統組裝的製造廠商。

這類組裝商源自於美系的Flextronics、Celestica、Jabil,但從1990年代生產個人電腦開始,台系的業者從主機板、NB組裝領域起步,慢慢擴及智慧型手機等新商機,至今為止,都是主導EMS產業的關鍵力量。

2010年以後,中國手機產業帶來的紅色供應鏈成為另外一股力量,慢慢地成為威脅台廠領先地位的重要體系。由於牽涉到經濟規模、產品良率、研發經驗、供應鏈的生態系,全球其他新興國家想在EMS領域挑戰台灣與中國的領先優勢,現階段仍有相當大的難度。

上游EMS大廠的財報,標誌著各種大型OEM訂單的移動狀況,春江水暖,成為我們觀察產業脈動的領先指標。近日DIGITIMES彙整了2024年EMS大廠初步的產銷數據,這些不做品牌,以量產製造為主的業者,向來都是終端市場的領先指標。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全球100大EMS業者的總營收接近7,000億美元,其中前20大業者營收總值接近6,000億美元,比重達到85%,因此我們可以從前20大業者的經營指標,理解供應鏈的重要變化。

在前20大廠商中,包括鴻海、廣達、和碩、緯創、仁寶、英業達在內的台系六大廠商,2024年的總營收達到3,465億美元,貢獻前20大業者營收的比重高達六成,顯示台廠依舊是EMS領域的主導力量。

特別是在AI伺服器等敏感性產品上,台商具有絕對的優勢,但我們也看到陸資業者陸續接收台廠在中國的手機生產基地,而蘋果似乎也不排斥將手機供應鏈轉移到陸資業者的手上。

但我們覺得相較於漸趨成熟的智慧型手機生產體系,剛剛在美國Las Vegas舉辦的CES展中,可以看到陸資業者在電動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與AI眼鏡等新興領域,展現了無比強大的韌性,在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下,我想各國業者不敢輕忽中國業者已經在下一代邊緣運算上掌握了先機。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