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Event

從《電子時報》到大椽DIGITIMES的策略轉進

《電子時報》專注電子業並提供資料庫查詢與專業活動的運作平台。從左至右為黃欽勇、韓國前科技部長裴洵燻、日本總合研究所所長與大椽前副總林崇誠。

定義、定位、定價

創業27年來,我常以「定義、定位、定價」六個字,不斷檢視事業經營上的關鍵課題。事業的「定義」上我們與眾不同,我常說《電子時報》是台灣唯一的產業報,既然決心要以「資料庫」取勝,資訊品質與內容的定義就十分的重要。

如創刊不久《電子時報》即取消股票版,我深信每日股價不同,讀者觀察產業的角度與基準點就會不同。我們也堅持就算是網路時代,「流量」並非唯一考量,獨家新聞也不一定是王道。企業用戶透過網路查詢關鍵資訊的信賴度、周延性,才是現代數位媒體與資料庫經營者不可疏忽的環節。

在「定位」上,打從創業第一天起我們就是週休二日的報紙,我們是台灣最小的報社,但讀者群是台灣所得最高、教育程度最高的一群人。週末不上班,沒有受採訪的對象、沒有讀者、沒有廣告,同仁不想上班,我也不想上班,為什麼要出報呢?

「客戶導向」的簡單理由,不僅讓員工、讀者休養生息,對初創的大椽-DIGITIMES而言,減少的不僅僅是7分之2的營運成本,不必面對週末高成本、低效率的發行作業,其實也是我們在媒體黑暗時代中存活關鍵之一。

我相信一點點的差異,也能讓我們與眾不同。我又說:「亞馬遜(Amazon)是假裝成零售商的網路巨擘;電子時報(DIGITIMES)是假裝成報社的專業資訊服務供應商」。

我們想打破傳統媒體仰賴廣告的既定框架,改以知識與獨特的定位,創造出不同的價值,並爭取讀者群願意以「價格」回饋經營的市場機制。2024年中,我們維持每天發刊日約100則科技新聞,加上這一整年344份橫跨半導體、AI伺服器、電動車、筆電、手機等不同領域的研究報告,共構成全球規模最大的「ICT供應鏈」訊息來源與資料庫。

「定價」的掙扎與演化

定義、定位不難,但網路資訊氾濫的時代,放眼全世界,大椽-DIGITIMES的定價策略幾乎是個例外。美國是主導全球政治、產經結構的領導大國,其政府、企業動見觀瞻,美國的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WSJ)不僅擁有本土龐大市場,政經領袖的偏好、受訪意願,都能以全球需求定義出高高在上的事業模式,但這絕對不是以台灣為主場的大椽-DIGITIMES可以複製學習的。

儘管如此,這些全球頂流的報社,每年訂閱費不過數十美元。台灣國小民寡,如一味的抄襲中美大國才有優勢的戰略,那只是自取滅亡之道而已。我選擇以B2B的模式,嘗試爭取企業訂戶以每家營業額10萬分之1、1萬分之1支付專業資訊費用的目標,在企業賺錢的前一步支付收集資料的微薄費用。

中美經濟可以仰賴供給端、需求端的雙向商機,台灣體量雖小,但電子業的規模與成長潛力毋庸置疑,市場存在深具潛力的價值,只是我們需要補強的是專業知識、服務框架,以及堅定的經營信念。

創業之初,我就以專業定義事業模式,建構高品質的服務內容,並以此說服客戶付出較好的代價支撐超過200人的團隊。每日100則上下的產業新聞,強調的是每日更新的數據、產業動態,300份以上的研究報告,不僅代表深度分析,也是我們定義事業模式,以及與他人不同的戰略武器。唯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知道如何定義研究主題、分配工作、排班生產,並與即時新聞互補,形成多元共構的資料庫服務體系。

擷取產業專業資訊,不僅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也可能面對越專業的資訊讀者越少的尷尬困境。破解之道就是「以資訊科技串連分眾讀者」。《電子時報》不僅聚攏電子、金融業的專業付費讀者,更以台灣產經結構上的戰略優勢,創造出國際化商機。

有了研究中心的支撐,大椽-DIGITIMES經營高層更理解產業的變動,也與時俱進的修正經營策略。《電子時報》從創辦第一天開始,就將所有的新聞彙整到資料庫,不僅如此,也善用過去的研究經驗,精選產業關心的主題,在初期強打「專題報告」。每位《電子時報》讀者都會發現,當您翻開頭版之後,第一印象就是長期放置在第三版的Daily Issue(每日熱門主題)。

速度與深度的互補機制,也是我們在過去媒體黑暗時代存活的關鍵之一。

但我們認為,情況可能比我們認知的更糟。據尼爾森媒體機構的調查,台灣主力報社傳統的廣告營收在過去5年中暴跌80%,而澳洲政府在與Google、Meta對簿公堂時,也一再地強調澳洲媒體80%的廣告收入都流進網路巨擘之手。The Business Research調查指出,2024年全球社群媒體的市場規模已達2,541億美元,到2028年為止的年均成長率仍有13.2%。

市場對資訊的需求並未減少,只是從傳統媒體走向社群媒體,企業投入廣告的經費也是年年增加,關鍵是媒體經營者是否掌握時代的演化,找到適當的獲利模式。

如強調的是專業能力,就得容忍訊息的瀏覽量不可能比照網紅、名嘴,而廣告版面與平台,更應以專業定位為訴求,才能找到分眾、高單價的商機。為了填補文字、圖表內容,大椽-DIGITIMES在2022年初購併「IC之音-竹科廣播」,並以此做為創作影音的平台。大椽-DIGITIMES是以文字圖表蒐尋做為主要事業模式,不過度訴求情感與觀念上的認同,因此與讀者、客戶的互動就容易流於標準化、框架型的模式。

直到購倂IC之音後,以竹科17萬人及桃竹苗地區382萬人,考量知名理工大學,加上電子業從業人員至少50萬人的優勢,我們把IC之音經營成以影音為主,並能與科技業對話的專業平台。由於對象明確、講求品質的經營訴求,許多希望經營社群的媒體工作者近悅遠來,主持人陣容一年強過一年,而希望對科技業行銷、說明企業經營決策的專業人士也樂於參與。短短兩年,IC之音已經可以轉虧為盈,員工待遇也得到較好的回報。

那麼新媒體的商機何在?又需要什麼樣的經營條件呢?

我相信在AI驅動的媒體世界裡,文字、圖表、影音可以無限串連,網紅或許可以毫無障礙的穿越時空,但落地的第一個社群就是定義市場行為最關鍵的考量。《電子時報》專注電子業,提供資料庫查詢與專業活動的運作平台,這是大椽-DIGITIMES在媒體市場上撈到的第一桶金、第一社群。

IC之音則以上下班尖峰時段進出竹科與鄰近工業區、大學院校的專業人士為訴求,我們也很容易的落實在地服務,即時播放後再次轉貼到Podcast 、YouTube的運作機制,讓大椽-DIGITIMES經營模式,兼具虛擬實境的優勢。

《平台經濟》書中提到「Media defines community」,通俗的講就是「什麼人玩什麼鳥」。傳統紙媒的傳遞成本與流通速度成為瓶頸,但在網路的新時代,甚至當社會走向AI時代時,傳遞的成本與速度就不再是問題,我們可以期待台大醫院的醫生、護士、警衛,與遠在花蓮慈濟、台東門諾醫院,都能同時擷取同樣品質的資訊。新時代不再有偏鄉,分眾、專業的媒體與社群經營將是台灣這種中小型國家在面對美中網路大腕衝擊時的存活、發展之道。

新的世代,媒體要兼具網紅的靈活度、績優媒體的可信度,以及特定的市場定位與價值,內容的經營要橫跨文字、圖表、影音,甚至跨國與顧問服務。經營分眾社群。多元串連的能力,已不是天荒夜談,而是必須因應的關鍵趨勢。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徵信新聞》是我啟蒙的刊物,在我出生的年代,台灣的人均所得僅有200美元。黃家經營鋸木廠,早就訂閱當年僅有兩大張、八版的《徵信新聞》。這份創辦於1950年的報紙,是街坊鄰居擷取外界資訊最重要的管道。很多人不知道,這份報紙就是《中國時報》前身,也是國民黨來台之後,台灣媒體界的泰山北斗。

從《中國時報》,到1988年報禁解除之後的10年,不僅中時、聯合影響社會輿論,之後創辦的蘋果、自由時報,甚至自立早報、民生報,都深度連結台灣人在媒體1.0時代的喜怒哀樂。

1998年,我在施振榮、苗豐強、邰中和、胡定華、張忠謀等科技業大老的支持下創辦了《電子時報》,這份以報導電子業供應鏈即時訊息為主的刊物,創立初衷是以傳統報紙形式,讓產業界透過瀏覽標題,快速掌握當日訊息,達到果斷決策的效益。

做為科技智庫MIC的負責人與資深的研究員,我深知新的角逐者不應以傳統模式挑戰前輩,最好方式是重新定義媒體、找到新的定位,並訂出好的價錢,否則傳統媒體不會主動讓出具有價值的市場空間。

跳脫「多元平台,單一視野」的侷限

台灣幅員小,但也有教育程度、人口密度高的優勢。只是從威權進入到民主的過程,無秩序的解除報禁、開放電視新聞頻道,反倒造成投資不足,市場零碎化,形成「多元平台,單一視野」的困境。

大椽-DIGITIMES在創業過程中也面對過低價競爭的壓力,但在我們專注深化科技產業新聞的大戰略,幾乎貢獻營收將近一半的資料庫會員收入,不僅支撐公司營運,高續約率的會員服務系統,可說是台灣知識服務業最大的「量販」體系。不僅帶來穩定的收入、高品質的閱讀流量,更是我們主辦研討會最主要的聽眾來源。

「拓殖」是一種生物擴張到另一個新領域的說法,傳統的媒體仰賴紙媒傳遞,一份報紙有5個人傳閱都是正常的型態,但從網路進化到AI新時代,優質資訊的傳遞軌跡與傳統紙媒大不相同。讀者透過分享可以找到同溫層,而以AI技術、工具串連,更是專業人員蒐尋產業訊息時的重要手段。

隨興閱讀與有意圖的蒐尋資料,兩者性質大不相同,而產生的資訊、願意付出的成本也大不相同。如大家知道全球知名的Gartner Group市值高達400億美元,PE也有50倍的水平,大家對於專業知識服務業的理解,應有截然不同的認識。

台灣不是美國,但也因為不是美國、中國這種大型國家,專注在優勢領域,發揮小而美的價值,反倒是小國在媒體經營上非常重要的理念。您相信繁體字的醫療資訊優於簡體字嗎?如果您相信台灣資訊電子業的資訊品質具有比較優勢,那您也可以理解中國廠商跨海購買產業資訊的機率有多大了。

台灣是矽谷的代工廠,台灣的資訊是美國大廠關注的焦點,DIGITIMES的英文網站(DIGITIMES Asia),過去6年的營收幾乎成長6倍,這也是台灣價值國際化的新典範。

「可以做的事情愈來愈多,但適任的人愈來愈少」;我躬逢其盛,也受益於興盛繁榮的產業。

瑯琊閣的傳奇

前幾年有一部非常叫座的連續劇《瑯琊榜》,劇裡頭的男主角以情報主導了國政與江湖走向。千禧年之前的日本,以佈局深遠的商社,蒐集全球產業資訊,讓日本在後工業時代成為全球的典範。

1960~1990年間,日本蓬勃發展的經濟,讓哈佛教授傅高義以《日本第一》出書讚美日本人偉大的成就。而包括台韓在內的四小龍,也以「雁行理論」緊緊跟隨。從紡織、成衣、電視,到化工、鋼鐵、造船,台韓無役不與,成果豐碩,但在快速行進的過程中,直到1990年後才在半導體與個人電腦產業,以快速、集中等策略後來居上。日本的問題在於空有資訊,缺乏以產業發展洞見深化產業價值的準備。

這樣的歷史不會重演,只是會以相近的劇本再次出現在我們眼前,對於現階段成為贏家的台灣,我們瞭解「勢險,節短」是台灣成功的關鍵,但希望捲土重來的日本,以及已經在記憶體、AMOLED等關鍵零件超前的韓國,正與台灣在美中貿易大戰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日本產業經歷過空有數據(Data),但卻缺乏洞見與面對問題的積極態度,導致在個人電腦、半導體這兩大產業變革中被台韓超越。彎道超車不是不可能,只是錯失一次大商機,從後追趕時「彎道翻車」的機率更高。

台灣僥倖存活,怎可掉以輕心。

(本文作者為DIGITIMES電子時報創辦人)

從左至右為羅益強、施振榮、貿協祕書長高一心、苗豐強、黃崇仁與黃欽勇。
DIGITIMES社長黃欽勇認為,相信一點點的差異,也能讓我們與眾不同。
1988年黃欽勇(左)從資策會上千名員工中突圍獲頒績優員工;頒獎人為執行長資策會何宜慈(右),他也是第一任科學園區局長。
1998年,黃欽勇在施振榮、苗豐強、邰中和、胡定華、張忠謀等科技業大老的支持下創辦了《電子時報》。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