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椽真:台灣「三法」剿殺太陽能產業 | 記憶體漲價促手機品牌陷兩難
早安。
鴻海將於本週將舉行科技日,並傳出與台廠供應鏈合作的人形機器人將首度公開亮相。雖然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尚未進入規模化量產階段,然近年台廠不論在整機製造的初試啼聲,亦或是以關鍵零組件切入系統供應鏈,皆在2025年下半年出現不錯的進展,業界也看好2026年可望對整體營收貢獻帶來較顯著的比重提升。
過去十年由於晶圓製造業務的失誤,10奈米卡關、7奈米延宕,英特爾(Intel)在資料中心領域表現掙扎,這對超微(AMD)來說,無疑是趁英特爾跌倒之際,逐步蠶食英特爾龐大的CPU市佔。
以下是今日5則科技供應鏈重點新聞摘要:
三星行動AP採購成本飆25% 助Exynos 2600回歸旗艦奪主權
宛如智慧型手機「大腦」的行動應用處理器(AP),為手機的核心零組件之一,2025年1~3季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累計採購費用近11兆韓元(約7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南韓業界預期,三星2026年初推出的Galaxy S26系列中,將重新搭載自家Exynos處理器,期提升獲利表現。
行動AP為智慧型手機的核心零組件,通常佔製造成本約30%,韓媒京鄉新聞引述三星公布的2025年第3季報告,指出2025年1~3季,三星從高通(Qualcomm)、聯發科採購的行動AP解決方案金額達10.92兆韓元,較上半年累計的7.78兆韓元,再增加3.14兆韓元,較2024年同期8.70兆韓元,增加25.5%。
川普(Donald Trump)貿易戰的衝擊下,台灣工具機產業已遭遇成本上升、外銷不振及勞動力短缺等挑戰。事實上,川普2025年1月重新上台後,台廠對美投資已明顯升溫。但外傳台灣對美國的4,000億美元投資,迄今政府高層未鬆口是否為真。而經濟部委託法人機構舉辦研習會提到,其實除了關稅,美國還有4大非關稅措施值得台廠警惕。
經濟部為協助台廠掌握美國最新關稅情勢發展,妥善進行投資調整及轉型升級,已經舉辦多場美國川普新關稅措施對台廠投資之影響與因應實務研習會。據研習資料,除了對等關稅,美國還可能使用之非關稅措施,包括反傾銷、平衡稅、反壟斷及「強迫勞動」禁扣令等。
記憶體漲價促手機品牌陷兩難 傳華為Mate 80改採國產供應
全球記憶體晶片漲價風暴持續延燒,手機供應鏈再度進入緊繃狀態。受到DRAM與NAND價格全面上漲的效應波及,多家智慧型手機品牌近期暫緩新一輪採購動作,業者普遍面臨原廠逼近5成漲幅的艱難抉擇。
此時,華為新一代Mate 80系列即將於11月25日亮相,由於身為中系品牌大廠,也成為市場關注焦點之一,該系列傳出將採用國產方案、定製化的大容量記憶體,試圖在供應吃緊的環境下,保持其高階旗艦機的規格與競爭力。
南韓總統李在明傳正在協調安排與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會長孫正義會面。
繼先前的貝萊德(BlackRock)、OpenAI及NVIDIA後,如今李在明也將會見近期宣布將在美國AI基礎設施市場進行大規模投資計畫的孫正義。此次會面的背景備受外界關注。
電力即國力,這是近幾年地緣政治的核心圭臬。當前,全球能源轉型已演變為一場無聲的市場戰略對決。
再生能源發展階段約略從基礎發電(光電、風電),再到家用與商用儲能以解決第二尖峰用電問題,進而優化電網調配、發展季節性儲能,直至最終以多餘的綠電進行氫能產業的布局。
責任編輯:陳奭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