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快速完成頸動脈狹窄風險評估 博想提升腦中風篩檢普及率 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719
ST Microsite

輕鬆快速完成頸動脈狹窄風險評估 博想提升腦中風篩檢普及率

  • 林佩瑩台北

博想醫學科技的團隊成員。博想醫學科技
博想醫學科技的團隊成員。博想醫學科技

中風是全世界第一致殘原因和第二大致死原因,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人都是在中風發作後才意識到自己罹患這種疾病,而錯過進行早期治療的最佳時機。頸動脈狹窄已被證實是導致中風的重要因素,可作為先期指標,因此,及早發現和治療頸動脈狹窄是預防中風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傳統的頸動脈狹窄檢測方式受限於檢測設備昂貴、高度依賴專業醫事人員操作和判讀、整體檢測流程冗長、檢測成本偏高等因素,使得早期檢測中風風險未能普及。

博想醫學科技攜手台大專業團隊研發的快速評估頸動脈狹窄風險的非侵入性AI影像技術,打造出突破傳統檢測限制的博速測PulStroke,此產品兼具快速、標準化與成本效益高的特色,且大幅降低醫療人力需求,可望大幅提升中風早期篩檢的普及率。

博速測PulStroke。博想醫學科技

博速測PulStroke。博想醫學科技

中風為全球致殘主因 傳統檢測早期篩檢不易

博想醫學科技由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蕭浩明教授所創立,臺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暨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高憲立醫師為共同創辦人。自2014年起倆人開啟長期合作,致力於解決中風早期篩檢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並於2020年正式成立。

蕭浩明教授表示,選擇頸動脈作為研究起點主要原因,每年全球新增中風案例超過1,200萬,每3秒就有1例新案發生,不僅危害人體健康,也嚴重影響醫療和社會成本,預計到2030年,全球中風的經濟負擔包括病後照護將超過一兆美元。

頸動脈狹窄是中風的重要先期指標,目前頸動脈狹窄的常見診斷方式包括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CTA)和核磁共振造影(MRA),但由於設備昂貴、操作繁複等問題,致使早期篩檢難以普及。頸動脈是人體最接近體表的血管,最易看出其脈動變化,因此博想醫學科技從頸動脈狹窄評估出發,透過非侵入性AI影像技術,評估腦中風風險。

博想醫學科技獨步全球 兼具快速、精準、易操作三大特色

博想醫學科技的博速測PulStroke可透過分析受測者體表的微小脈動變化,判別正常人和患有頸動脈狹窄患者之間脈動模式的差異。此技術使用一般可見光拍攝受測者的頸部影像,運用AI演算法進行動態影像分析,凸顯出細微的體表脈動,並將這些脈動與頸動脈狹窄相關的特徵進行比較,最後產出風險評估報告,評估受測者的頸動脈狹窄風險,整體流程可在1分鐘內完成檢測,5分鐘取得報告。

博速測PulStroke技術具備幾大特色,首先是與傳統的頸動脈超音波、CTA、MRA等頸動脈狹窄評估方法相較,此技術為非侵入性,提供受測者無痛、無創、無輻射的檢測方式。其次是具備便攜性和易用性,適中的體積與毋需特殊技術人員操作,讓此設備可置放於中小型診所、健檢中心,未來甚至有機會延伸至家中、社區中心等場域。第三是在該技術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和大數據分析下,臨床試驗準確率已近90%。

在商業模式方面,博想醫學科技執行長陳怡雯表示,博速測PulStroke包括終端設備與雲端平台,終端設備置於醫療現場,醫療業者可視需求買斷或租賃設備,雲端平台的分析報告則另外計費,設有不同機制供客戶選擇。在產品行銷推廣部分,博想初期除了與健檢中心和大型醫院合作外,亦規劃加入政府機構的疾病預防計畫。下一步是進入社區診所,最終願景則是讓技術普及一般民眾,融入居家醫療和全民健康照護,提高中風風險篩檢率,進而降低中風發生率。

博想醫學科技已完成天使輪融資,將與國際知名的醫療器材廠簽署MOU,並計畫在2024年向TFDA提交醫療器材註冊申請,同時準備申請美國FDA的突破性醫療器材計畫breakthrough device program,她透露臺灣將是博想的首發地區,團隊後續也將開始準備美國的註冊申請。

可快速、精準評估中風風險的博速測PulStroke技術,一問世就聚焦吸引醫療產業眼光,蕭浩明教授認為價創計畫是此技術順利商品化的關鍵動力。他指出,價創透過資源挹注、法令鬆綁與政策扶持,活化學術研究價值,讓教授們可在新創公司擔任重要角色,為產業發展注入活水,催生產業的各種新創媒合,如博想醫學科技參加的Mosaic Venture Lab的加速器專案,也策劃各種活動,增加新創團隊與投資人互動機會,並擴大曝光度,博想醫學科技已逐步將過去獲得的支援轉化為競爭力,接下來將積極拓展技術應用範疇於其它疾病領域,打造未來健康社會,實現預防醫學與居家醫療的遠大理想。

本文原刊載於TTA雜誌2024年5月號,更多新創團隊故事歡迎至TTA雜誌瀏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