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灣電子業上市櫃企業 總營收達9,530億美元
台灣電子業稍具規模的公司都已經是上市、上櫃企業,在企業發表暫訂年度財務指標時,已經可以掌握產業的成長動能,以及不同產業之間的連動關係、中長期展望。DIGITIMES彙整ICT量產組裝、半導體、光電、電子通路、零組件等幾大產業的數據,讓大家掌握電子產業的全貌,並前瞻2023年產業趨勢。儘管2022年下半電子業景氣逆轉,「清不完的庫存,看不見的明天」成為業界相互取暖的笑話,加上台幣貶值,以美元計算的台灣電子業上市櫃企業總營收從2021年9,390億美元,僅僅小幅成長到9,530億美元,幾乎是平盤的狀態。受疫情影響而中斷的供應鏈、車用晶片短缺,以及因應分散型生產體系的需求,供應鏈移轉到東協、南亞這些國家的過程,都會形成企業的隱形成本與生產時間的遞延。台灣949家上市櫃電子業者的營收能維持平盤,已經是難能可貴,而平均每家10億美元的營收也十分驚人。如果再對照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第4季的獲利暴跌、日本還在整合戰力的過程,鄰近國家的困境,更對照出台灣在高風險的壓力下,仍然展示強韌競爭力的可貴。對照南韓貿易結構,可以發現台灣還有519億美元順差時,南韓已經出現472億美元的逆差,如果扣除半導體的貿易盈餘的話,南韓更達1,029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台灣與南韓都高度仰賴半導體,但台灣擁有更均勻的產業結構,這是南韓羨慕,但卻難以複製的現實。一旦台海生波,台灣當然受害,但南韓也難獨善其身,少了台商的份額,三星、SK海力士(SK Hynix)還能獲利嗎?所以,穩定的台海情勢是南韓、日本安全的基礎,更是全球經濟、供應鏈的定錨。在各大產業中,半導體業以1,750億美元的規模,成長15%的力道最受到矚目,但營收規模最大的仍是電腦週邊與ICT產品量產製造業。鴻海、和碩加上電子五哥為主的EMS製造大廠,一直都是台灣的中流砥柱,將近5,000億美元的營收,也是台灣挺立不搖的關鍵。以全球前30大EMS製造廠的營收估算,超過7成來自台商的貢獻,而5,000億美元的背後是將近4,000億美元的零件、半導體採購需求,當然也成了台灣IC設計業、零件通路業在全球供應鏈上佔有核心地位的關鍵。2022年是台積電稅後淨利超過1兆元(341億美元)的里程碑,對比台積電759億美元的年營收,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不僅台積電獲利創新高,聯發科、聯電也有1,000億元以上的稅後淨利,台灣半導體業「內外皆美」,護國群山當之無愧。但台灣電子業也不是毫無隱憂,過去以NB、手機需求為主的零件產業發展模式,可以在低毛利的架構下,以快速周轉的速度創造足夠的營收與獲利。但未來的產業發展模式逐漸走向多元產品、應用驅動的新時代,未來購買自駕車的買主是駕駛人或是乘客,當買主不再以汽車性能、加速奔馳的快感做為購車指南時,如何理解智慧座艙的價值,以及在軟硬體整合的過程中,掌握接合處的痛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