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半導體貿易關係解析(4):美國才是半導體業大贏家
大家會不會很驚訝,扣除以轉口功能為主的香港,台灣其實是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出口國。2023年香港出口的半導體總額1,940億美元,但香港並無真正的半導體產業,類似文曄、大聯大、安富利這些零件通路商,高度運用香港極佳的運籌服務體系,將產品轉口到中國與東協、南亞國家。因此排除以運籌服務為主的香港,全球第一大的出口國其實是台灣。根據國際貿易中心的資料,在香港之後排名第一的是台灣。2023年台灣半導體出口金額1,668億美元,貢獻全球17.5%。這個數據與台灣2024年半導體出口金額1,650 億美元非常相近,也可以對照以出口為主的台灣半導體上市櫃公司,在2024年的總營收是1,865億美元。台灣出口的半導體,雖然多數是用於滿足美國客戶的需求,但直接出口到美國的比重很低,而是依據客戶的指示,將產品銷售到不同的國家,進行更進一步的組裝生產工作。例如,台灣生產的半導體會經由香港出口到中國,賣給鴻海、廣達、緯創,或者中國本土的立訊、聞泰、比亞迪。也會出口到南韓、越南組裝成手機用的晶片,或者交給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這些國家加工之後再出口。進口半導體直接用於本土市場的,美國才是真正的典範。2023年美國出口半導體的金額436億美元,佔全球出口市場的4.6%,這個金額都是英特爾、德州儀器、美光、Global Foundry在美國生產之後出口的產品。在美國之後名列主要出口國的還有日本、菲律賓、德國。顯然易見,日本有瑞薩、羅姆、鎧俠這些整合元件廠(IDM)廠,出口一定比例的半導體很容易理解。菲律賓沒有本土的半導體製造廠,出口金額多數來自以封測為主的外商,至於德國有英飛凌,除了自家汽車產業之需,也有很多外銷海外市場的產品。基本上,半導體產業是個全球分工的產業,每個國家依據自己的專長、投資、歷史經驗取得市場上的地位,但真正主導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其實還是美國。例如,台積電的客戶2/3是美商,但最上游的材料設備廠商、EDA工具與IP是美商為主,他們結合微軟(Microsoft)、AWS的雲端服務創造價值。晶片原廠的主要客戶是微軟、AWS、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Google、Tesla、蘋果(Apple)、Meta、惠普(HP)、戴爾(Dell)等,他們將台灣生產的硬體產品創造出更高的價值,台灣甚至台積電都只是幫忙抬轎子的合作廠商,並非是決定整個產業價值鏈分配的重要關鍵。全球半導體製造業最關鍵的趨勢是,我們正從國際專業分工,又走回系統整合的老路。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說聯發科並不只是一家IC設計公司,而是一家系統整合服務公司。這樣的大趨勢可以從新思科技(Synopsys)購倂Ansys,將服務領域往前延伸到系統產品,而台積電也在擴張整個生態系,他們主張的Foundry 2.0也是半導體產業的新格局。上述是一個不斷演化的產業結構,冒然由不同的政府去定義誰該做哪些事,確實很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問題,這樣的情況不僅製造廠不樂見,委託晶片製造的美國原廠更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然而,一隻看不見的手正在影響全球的供需結構,如果說要選出影響全球產業最大的黑天鵝,那您會選誰呢?
2025-02-12
台美半導體貿易關係解析(3):投鼠忌器,非不為,是不能為
如果川普政府對進口美國的半導體課徵關稅,哪個國家會受到最大的影響,影響又有多大呢?根據DIGITIMES彙整2023年全球主要IC進口國資料顯示,中國進口金額3,508億美元,佔全球各國進口總金額的32.1%。若不計香港(18.5%)、新加坡(8%)的轉口功能,台灣進口金額733億美元,佔全球比重6.7%,是全球第二大IC進口國。中國進口的半導體,多數用在組裝、加工、出口的用途上,一旦中國不再是世界工廠時,中國進口的半導體便會逐年減少,這也不是中國政府願意看到的。中國希望外資廠商擴大終端產品在中國的量產規模,自然不會課徵IC進口關稅,因為這與中國的總體經濟實力、競爭力息息相關。課徵來自台灣、南韓、美國IC進口關稅,無疑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台灣進口的IC以高階記憶體為主,這是因為伺服器返台生產所帶來的需求,現在美光有七成的記憶體在台灣生產,台灣當然會提供美光最好的生產條件,希望能創造進口替代的功能,如果美國政府課徵美光高關稅的話,那也是砸自己的腳。緊跟在台灣之後的主要進口國依序是南韓、越南、馬來西亞、美國。南韓也有很多從台灣進口的半導體,例如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最新的S25手機晶片也是使用高通(Qualcomm)的,而高通的晶片是台積電代工的。越南因為China +1而獲利,馬來西亞是全球主要的封測基地,進口IC加工,賺點蠅頭小利,真的要從進口來源課稅的話,做為出口最後一里路的馬來西亞,現在恐怕也是如坐針氈。但問題是馬來西亞的半導體業者都是外商,當地的政府官員、經理人能著力的空間很有限,甚至也不可能深度掌握全球供應鏈的訊息。找馬來西亞開刀,就像是頭痛醫腳、心絞痛找醫美醫師沒有兩樣,根本不是對症下藥的好方法。2023年美國進口的IC總金額是361億美元,佔全球比重3.3%,那麼美國進口的IC是哪一類的產品,最後的用途,以及有無進口替代性才是關鍵。根據DIGITIMES的研究,美國進口的IC以邏輯晶片、微處理器類的產品為主,主要的用途應該是資料中心,如果為了滿足美國當地的需求,那麼到美國生產也無可厚非,只是直接用在美國的比重很低,對全世界的影響很有限,值得川普政府大動干戈嗎?美商確實是台積電、三星、海力士的大客戶,但美商是全球布局經營的企業結構,在台灣、南韓生產的IC完成生產流程之後,部分出口到馬來西亞、越南完成封測流程,也會直接、間接賣給中國、台灣、南韓、越南,這才是產業結構真實的面貌。台灣真要以課稅培植本土產業的話,一定很想課徵南韓進口的記憶體,同理,南韓也一定想課徵台灣進口邏輯晶片的關稅,但為什麼按兵不動?談到以關稅培養本土工業,中國、台灣、南韓都比美國更具實力,但誰都不敢輕舉妄動。半導體產業的分工體系非常複雜,牽一髮動全身,這些研究,美國的顧問公司不一定擅長,台灣人、南韓人得自己做,才能中立、公正的化解可能出現的貿易摩擦。
2025-02-11
台美半導體貿易關係解析(2):台上市櫃電子公司營收成長13.7%
2024年台灣出口總值達到4,750.7億美元,創造了僅次於2022年的佳績。這兩年因為中美貿易大戰的影響,真正決定市場遊戲規則的主導者,已經從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NVIDIA、惠普(HP)等科技巨擘,轉換為美國政府,而一夕數變的關稅政策,更可能讓製造廠疲於奔命,原本計畫以墨西哥基地供應北美市場的和碩、緯創、鴻海、台達電集團,現在都得面對新的局面。除了出口結構之外,DIGITIMES試著從1,009家上市櫃電子公司分布結構,對照出完整的產業訊息。2024年台灣所有上市櫃電子公司營收總額新台幣30.32兆元,若以匯率32:1估算的話,營收總額是9,475億美元。包括鴻海、廣達、和碩、緯創、仁寶、英業達在內的量產製造廠,貢獻了4,959億美元,約是整個產業總產值的53%。其次是半導體業的1,865億美元,貢獻值約20%,而通路商、零件製造廠、網通與光電廠則貢獻了其餘的27%,雲端服務與軟體公司的貢獻比很低,僅有微不足道的0.1%。基本上,由於台灣具規模的電子公司都已經透過上市櫃、公開發行的管道公開募資,因此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總營收數據,大致已經顯現了總體的產業結構,2024年9,475億美元的營收,比2023年成長13.7%,也展現了2024年基本上因為AI伺服器與台積電大商機的激勵之下,繳出了一份「中上」的成績單。產業結構隨中美貿易關係的變化而移動台灣因為大量組裝伺服器相關的產品,而這些敏感性的產品正從中國往他國,包括往台灣移動,南韓是高階記憶體的供應大國,只要台灣要組裝伺服器,5~10年內想發展HBM這一類高階的記憶體是難上加難。同樣的道理,台灣出口到美國的半導體,以微處理器類的半導體為主,在美國具有大規模生產能力之前,甚至5~10年之內,要取台灣而代之也一樣困難,甚至更難。因此現代國際分工的概念與以往不同,台韓兩個過去對抗的競爭對手,現在是上下游夥伴關係,而台灣的台積電、緯創、鴻海也是美國NVIDIA、微軟、蘋果不可或缺的夥伴。台灣不可能以課徵南韓進口記憶體的高關稅培養出本土的記憶體產業,同樣的美國要以高關稅培養美國本土產業的競爭力,也是緣木求魚。我倒是願意跟美國政府、台灣政府與產業界呼籲,讓台灣半導體業(特別是台積電)以自己能力範圍,最快的速度將2nm的製程布局到美國,至少得2~3年的建廠計畫,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一聲令下,還得需要技術、生產設備、人才的配合。過於操切理所當然的政府政策,最後破壞的是產業原本健全的供應鏈關係,最大的受害者必然是產業界與消費者。
2025-02-10
台美半導體貿易關係解析(1):從台灣出口結構看端倪
2024年台灣總出口4,750億美元,其中65.2%來自電子產品的貢獻,一方面電子產業主宰了台灣的出口動能,整個結構的變動也與電子業息息相關。在4,750億美元的總出口值中,半導體的出口值是1,650億美元,比重34.8%,其餘產品的出口值則是3,100億美元。在其他的電子產品中,資通訊產品的出口值1,325億美元,成長率高達59%,相較於其他化學、紡織、機械、其他類的電子產品成長率都屬於持平狀態,資通訊產品的高成長率顯然與台商返台生產敏感性產品有絕對的關係。抽絲剝繭,就可以見微知著我們可以理解電子業不僅是台灣的中流砥柱,在台灣傳統產業化工、鋼鐵因中國崛起受挫之際,成為支撐經濟成長的關鍵。若無其蓬勃發展,台灣難以在2024年達成4.3%的經濟成長率。在台灣總出口4,750億美元中,出口到美國的金額1,113.7億美元,年增46%,比重是23.4%,緊追中國之後,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而且後續動能繼續擴張。從進出口的關鍵數據來看,其他產業都只是持平或小幅衰退,只有兩個數據出現巨幅成長,那就是對美出口,以及資通訊產品的出口大幅成長。這兩份數據,就是台灣面對2月18日美國政府裁量徵收關稅的關鍵數據。我們可以預期當敏感性產品返台或赴美生產的大趨勢形成之後,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的行政裁量,就真的會影響產業的供需結構。如同微軟(Microsoft)創辦人Bill Gates說的,現在決定供應鏈流向的不是科技業者,而是美國政府。其次,IC這一類的產品,出口主要對象國並不是美國,據悉美國市場貢獻台灣半導體出口僅有4%上下,而且主要是微處理器這一類的產品,顯然就是供給美國當地伺服器、資料中心的需求。川普政府課徵台製IC高關稅,事實上並無實際的意義,而是項莊舞劍,希望催促台積電加速最先進的製程到美國投資的進度。此長彼消,對美國的出口成長之後,台灣對中國市場(含香港)的比重就出現顯著下滑的趨勢。根據中華民國的海關資料顯示,2024年台灣出口到中國、香港的總金額是1,506億美元,佔比31.7%,看似很高,但其實已經從2020年的43.9%大幅下滑。台商是先行指標,台系EMS製造廠佔全球100大EMS廠商總產值大約在6成左右,這些數據顯示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正在受到考驗。除了與美國電子業的貿易值得關注之外,變化最大的應該是南韓。台灣對南韓的出口207.9億美元,成長14.2%,不可謂不高。但從南韓進口的電子產品與零件更高達437億美元,導致台灣對南韓的貿易逆差達到歷史新高的229.2億美元,也讓南韓超越日本,成為台灣第一大貿易逆差國。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因為從日本進口原物料、設備,導致對日本貿易的長期逆差,現在台灣可以對日本出口半導體、關鍵零件,台日之間的貿易關係趨於平衡,但反倒對南韓的逆差快速成長,那麼我們需要調整進口結構,追求新的貿易夥伴關係嗎?甚至比照美國課徵韓製HBM記憶體高關稅嗎?
2025-02-08
新川普時代:從EMS產業看兩岸供應鏈的勢力消長(四)
黃欽勇/評析在2019~2024年間,幾乎與COVID-19重疊的時段中,各國政府補貼的17兆美元,讓網路巨擘因為「在家工作」而大發利市,這也是今日有9家科技巨擘市值超越1兆美元的背景原因。由上而下,Top-down觀察供應鏈的變化我們追蹤2025年開年時,共有7家公司市值超越1兆美元,加上台灣的台積電,這些企業的市值總額正好18兆美元。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過去幾年擴張的財富集中在少數科技大腕之手,不在名單之列的,如果是支持這八家科技大腕的供應鏈也可以分杯羹。從國家別的角度來看,台灣躬逢其盛,是受惠的一群人,其次便是擁有獨家技術的科技公司,也許是蔡司(Carl Zeiss)、新思(Synopsys)、Arm這些廠商,或者設備材料上取得領先地位的ASML等公司。以上游的台積電為例,供應AI應用的高階運算晶片(HPC)佔比過半,而營收成長率甚至高達58%,而智慧型手機的應用處理器貢獻35%,也有23%的成長率。其餘的物聯網、汽車、消費電子的需求低迷,成長只是持平而已。這也可以推演EMS製造大廠中,掌握AI伺服器商機的大廠表現較佳,自然也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兩大品牌在2024年的全球市佔率下幅下跌,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八家以Android為平台的中國手機廠。在中國品牌的擠壓下,蘋果、三星兩大品牌會提高低階手機外包的可能性,二方面中國本土手機廠的訂單量也會跟著水漲船高,這是確保紅色供應鏈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2025年AI NB將慢慢成為主流,AI手機也是如此,基於在美中貿易大戰的背景下,區域分工成為必然,甚至連台系的NB品牌也會將中國市場需要的NB也在中國生產。紅色供應鏈在現實的壓力下,只會跑的更快。中國藉助本土市場的優勢,已經打破過去那種雁行理論的架構,不僅日本、德國沒有優勢,台灣、南韓也在膽戰心驚,墨西哥、越南、印度都覺得有希望在China + 1的潮流中獲利,但顯然他們並未找到與本土產業掛鉤的好方法。台灣強在供應鏈的連結能力,過去NB產業累積的基礎,加上美中貿易大戰的關係,台資企業成為伺服器商機的大贏家,鴻海、緯創、廣達、英業達、緯穎都是主力供應廠,陸資中的華勤也有參與,但基於國安上的考量,美系買主避開紅色供應鏈乃是必然。紅色供應鏈最大的危機,是國家的財政以及人口老化的危機。過去是中國經濟重要支柱的營建業、金融業不斷的爆雷,而到2035年的時候,印度30歲以下的人口會比中國多出3.8億人,無論從勞動力、市場考量發展潛力時,印度必然會成為中國強大的對手。目前Top 20的EMS製造廠中,雖無印度業者,但TATA等業者積極購併台廠在印度的工廠,顯然印度業者將會是EMS戰場上的新興力量,未來的發展也值得大家注意。
2025-01-30
新川普時代:從EMS產業看兩岸供應鏈的勢力消長(三)
黃欽勇/評析除了營收規模之外,我們能從毛利率、營益率、庫存、應付帳款看到陸資、台資企業間的不同。營收已經衝到第三名的立訊最值得注意,這家公司並沒有因為規模擴張而出現利潤率明顯下跌的現象,我們不能把原因歸諸於「政府補貼」,新銳公司挑戰高難度事業的銳氣才是關鍵。新興國家的產業發展路徑一般而言,台灣的資金成本遠低於美國,以及鄰近的中國、南韓、南亞、東協國家,跟台灣相近的僅有日本。就電子量產企業與通路商而言,「資本密集」是行業的特性之一,如果以百米賽跑為例,資本深具優勢的台灣在參與百米競賽的競爭者中,其實已經偷跑了10米,如果沒有獨到的優勢或策略很難跟台商競爭的。但從財務報表上已經看出陸資業者殺氣騰騰,如果沒有美中貿易大戰的有利條件,台資企業也很難長期維持領先優勢。在美中對抗的大格局下,台資如何布局下一個階段的戰略,對東協、南亞地區的EMS製造廠而言,台資是敵、是友,也應該有一定的認識。越南、菲律賓、泰國的業者還很難成氣候,但印度的TATA、信實集團在做策略調整之際,我們如何理解在電子業有上千億美元貿易逆差的印度,要如何調整產業結構。除了印度傳統的大集團之外,印度的獨角獸企業能成為台灣的助力,甚至目標市場嗎?過去半世紀,新興國家從無到有真正成功的範例只有三個,南韓、台灣與中國。台灣、南韓發展半導體與ICT產業都在產業發展初期,也以舉國之力全力以赴。中國則是以聚合菁英,善用本土市場在行動通信時代結合外資之力,建構了前所未有的產業發展模式。2009~2019年間,全球GDP的總量擴張了27兆美元,其中有3分之1來自中國的貢獻。中國GDP有外資的因素,但本土養成的菁英、政策全力支持,以及風起雲湧的智慧應用商機,都是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的關鍵。只是這樣的產業發展模式不會重現,除了印度擁有同等級的市場之外,其他國家都難望項背。只是世局的演化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在美中貿易大戰的背景下,如果以後的手機廠都是中國製造的,甚至無人機、人形機器人等眾所期待的邊緣運算產品都必須來自中國,那麼西方世界現在積極布局的「美中脫鉤」就是白費功夫了。1月20日川普上任,脫鉤是既定政策,那麼全球有哪幾個國家具備替代中國供應鏈的條件呢?也許我們從人口1億人以上的國家盤點起,先進國家中的日本不可能回頭組裝手機,烏俄戰爭中的俄羅斯也不可能。奈及利亞等非洲國家與南亞的孟加拉、巴基斯坦都需要基礎建設,可以考慮的「候選國」只不過剩下墨西哥、越南、印尼、印度等少數幾個國家而已。川普以中國為假想敵,打散了供應鏈,世界跟著團團轉,但真正能替代台灣與中國的選擇,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非常有限的。
2025-01-29
新川普時代:從EMS產業看兩岸供應鏈的勢力消長(二)
黃欽勇/評析大者恆大,可能是大趨勢,但有哪些趨勢是表面數據之外的弦外之音呢?從EMS大廠的排名變化看端倪前20大業者當中,台商有7家,陸資有9家,其餘4家是北美廠商。美商也是組裝伺服器的主力業者,但美商經營模式不同於華人業者,同質性高的兩岸業者在很多大型OEM專案中開始短兵相接。此外,在美中脫鉤聲中,蘋果供應鏈仰賴陸資廠商的比重反而逆勢上揚,當台資的緯創、光寶、可成陸續把中國工廠賣給當地業者之後,台商開始憂心陸資業者可能會後來居上,廠商也都懷疑這是蘋果的既定策略。在前20大的所有廠商中,營收超過100億美元的業者,有13家,要擠入前20大,則要有70億美元的實力。基本上台系的鴻海、廣達、和碩、緯創、仁寶、英業達,都在2024年以200億美元以上的營收名列領先群中。立訊是前7大業者中唯一的一家陸資廠商,而且相較於台系的六大廠商,營益率維持在2~5%之間的「穩定」,立訊在營收擴張的同時,營益率可以維持5.2%,是一個相當難得的成績。另一家名列前十大EMS之列的比亞迪,營益率是2.8%,但最近GMT研究機構指出比亞迪有美化債務結構之嫌,除此之外比亞迪近兩年積極衝刺電動車事業,2024年電動車的產量甚至超越Tesla。但在川普上任後,立即簽署行政命令,全力開發傳統石油燃料,並取消所有電動車的補助。未來比亞迪不僅將面對更沈重的關稅壓力,中國內卷的市場已經難以支撐快速擴張的產能。在新的年度中,比亞迪經營績效將面對嚴苛的檢視。到今天為止,誰拿到比較多的蘋果(Apple)訂單,仍然是市場上的領導廠商。在成本結構改變與是否繼續在中國生產的策略驅動下,更多台商選擇出售中國的工廠,也給陸資的業者帶來很多新的機會。這樣的大趨勢,可能是蘋果高層的策略在背後驅動,也可能是負責蘋果採購的主管刻意分散採購來源,甚至刻意的安排印度公司接班。蘋果一方面加碼陸資訂單,二方面又讓到印度設廠的台商,在建構初步的生產體系之後出售給當地的業者。從最近幾年台廠的反應,也可以理解蘋果修正後的採購策略不見得有利於台商,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在前20大中,排名往前靠的業者有廣達、緯創、立訊、緯穎、藍思,他們多數與伺服器、蘋果供應鏈息息相關,而伺服器的商機是2024年最大的變數,這也是為什麼黃仁勳與蘇姿丰風靡全台的原因。在前20大中,鴻海營收就超過2,100億美元,如果扣掉鴻海的營收,兩岸業者的規模其實已經非常相近,如果沒有伺服器的商機,台廠在傳統的NB、手機領域已經沒有領先優勢了。那麼9家陸資企業中,誰能真正「取台商而代之」?是成長最快的立訊,還是已經在電動車領域彎道超車成功的比亞迪?其實,在美中貿易大戰、川普呼籲各國加碼投資國防工業之前,中國政府已經悄悄的建造從航空母艦到各式作戰艦艇的大型海軍,現在中國擁有的各類作戰艦艇總數,甚至超越具備長臂管轄實力的美國。也許有人嘲弄中國生產各式艦艇像是「下餃子」一樣的隨意,但在第六代戰機上,甚至傳言中國的技術超越美國。如果我們看到CES的新產品,也看到烏俄戰場上出現各種無人機、機器人的新應用,我們必須理解,各種創新的應用在AI等新科技驅動下,正以加速度融入世界的新局勢中。眾多中國業者出現在各個新商機的背後,「銳氣」顯而易見。「銳氣」是面對新商機的法則,停止創新將成為企業最大的風險。當供應結構改變時,上游零件原廠的新客戶會悄悄的偏移到對的另一方,也許台積電會更專注在8家網路巨擘需要的自研晶片上,但南韓的記憶體,日本、德國的設備材料廠就可能做出不同的策略布局。
2025-01-28
新川普時代:從EMS產業看兩岸供應鏈的勢力消長(一)
黃欽勇/評析2024年剛剛結束,各大企業陸續發布初步財報。同一時間,AI教父黃仁勳繞行兩岸,他在台北宴請主力核心大廠的CEO,台廠鬥志昂揚,加上AI伺服器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業界普遍看好2025年台灣的前景。相較之下,陸資電子廠商在川普二進白宮的背景下多少有些不確定性,但中國人向來韌性堅強,我們不僅看到中國生產的電動車橫掃全球,在無人機、AI眼鏡領域也是銳氣十足的擺出機海戰術。相較於各國保守的產業政策,中國政府開放更多城市實現智慧自駕,那麼讓人形機器人走上深圳街頭,也不是太令人意外的新聞。每個人都說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浪潮難以避免,台廠繼續主導核心的伺服器、NB產業,但邊緣運算的終端設備會由中國業者主導嗎?或許我們可以從EMS大廠的經營指標中,找到觀察兩岸產業差異與產業變化的一些洞見(Insights)。兩岸業者引領風騷,EMS領域台廠暫時領先EMS業者意指不做自有品牌,專注在PCB插件、次系統與系統組裝的製造廠商。這類組裝商源自於美系的Flextronics、Celestica、Jabil,但從1990年代生產個人電腦開始,台系的業者從主機板、NB組裝領域起步,慢慢擴及智慧型手機等新商機,至今為止,都是主導EMS產業的關鍵力量。2010年以後,中國手機產業帶來的紅色供應鏈成為另外一股力量,慢慢地成為威脅台廠領先地位的重要體系。由於牽涉到經濟規模、產品良率、研發經驗、供應鏈的生態系,全球其他新興國家想在EMS領域挑戰台灣與中國的領先優勢,現階段仍有相當大的難度。上游EMS大廠的財報,標誌著各種大型OEM訂單的移動狀況,春江水暖,成為我們觀察產業脈動的領先指標。近日DIGITIMES彙整了2024年EMS大廠初步的產銷數據,這些不做品牌,以量產製造為主的業者,向來都是終端市場的領先指標。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全球100大EMS業者的總營收接近7,000億美元,其中前20大業者營收總值接近6,000億美元,比重達到85%,因此我們可以從前20大業者的經營指標,理解供應鏈的重要變化。在前20大廠商中,包括鴻海、廣達、和碩、緯創、仁寶、英業達在內的台系六大廠商,2024年的總營收達到3,465億美元,貢獻前20大業者營收的比重高達六成,顯示台廠依舊是EMS領域的主導力量。特別是在AI伺服器等敏感性產品上,台商具有絕對的優勢,但我們也看到陸資業者陸續接收台廠在中國的手機生產基地,而蘋果似乎也不排斥將手機供應鏈轉移到陸資業者的手上。但我們覺得相較於漸趨成熟的智慧型手機生產體系,剛剛在美國Las Vegas舉辦的CES展中,可以看到陸資業者在電動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與AI眼鏡等新興領域,展現了無比強大的韌性,在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下,我想各國業者不敢輕忽中國業者已經在下一代邊緣運算上掌握了先機。
2025-01-27
黑天鵝橫空出世 供應鏈醞釀新局
就在全世界華人歡度農曆春節的前夕,一隻黑天鵝橫空出世,讓全球科技產業進入極凍模式。由中國高考狀元梁文鋒領軍的DeepSeek以較低階的晶片組合,在回答數理問題與邏輯推理的能力上超越Open AI,讓在人工智慧領域遙遙領先的美國似乎失去了領先優勢,NVIDIA股價暴跌,美國白宮也示警,認為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只有領先中國3~6個月。有人在檢討晶片流向中國的路徑,探索中國如何以不到200人的頂尖人才打敗了矽谷一幫傲視全球的科技公司呢?來自中國的傳媒說,這個團隊是從最頂尖的人才中再篩選出1%的絕對高手,打敗了矽谷99.99%的科技公司。在愛國主義的驅動下,中國有用不完的頂尖人才,號稱不是尖子不用、創辦於2023年的團隊,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創造了科技史上難得一見的奇蹟。如果DeepSeek的AI平台禁得起市場的考驗,可以用較少的算力創造出一樣的效率,那麼我們就不需要那麼多來自NVIDIA的晶片,而原來緊繃的台積電產能也將快速抒解,這也是台積電也在黑天鵝出世時,在美國ADR的股價暴跌13.3%的原因。上游的晶片產業受創最大,但很少人去探索AI伺服器與各種邊緣運算的商機會不會出現典範轉移的新局。當重心從伺服器轉移到邊緣運算的終端設備時,紅色供應鏈可能更具優勢。全球有上兆美元的資金投入AI相關領域,過去絕大多數流入以算力為目標的IT基礎建設,網路巨擘主導資源的流向,投入邊緣運算的比重相對較低。如今DeepSeek的出現,舒緩了算力不足的壓力,資金就可能分頭流入手機、筆電,甚至流入以無人機、電動車、人形機器人、智慧眼鏡等新興領域的邊緣運算,而這些領域都是中國廠商近幾年即早佈局的潛力事業。我們可以從剛剛結束不久的CES展中看到端倪,智慧眼鏡的百鏡大戰,中國廠商才是主角,遑論已經在西方世界掀起滔天巨浪的電動車、無人機產業,而我們也無法忽視中國廠商在人形機器人的顯著地位。相較於台商緊緊的依偎在NVIDIA發展伺服器上下游產業,搶攻高毛利、量產訂單的經營脈絡,中國新銳企業反倒積極佈局前端的邊緣運算商機。這些多元的需求,在DeepSeek出現之後可能迎來新的商機,也改變整個行業的生態。如果中國從基礎算力到邊緣運算都能與美國平起平坐,那麼我們可以預期更激烈的美中貿易大戰不會舒緩,未來10年、20年的國際關係將會進一步激化,科技業成為新冷戰競逐的主戰場,而我們也會離和平,與優質分配的繁榮越來越遠。
2025-01-24
挑戰未知 迎接媒體3.0的新時代
2024年的最後一天,也是《電子時報》紙媒的最後一天,我們向支持《電子時報》的讀者告別,並宣示將以大椽-DIGITIMES全面的數位知識服務平台提供更專業、有效的服務。2024年是公司營收續創新高的年度,2019年之後的五年內,大椽-DIGITIMES營收、獲利倍增,對很多經營者而言,穩定成長,那又何必改弦更張呢?一如既往,我堅信所有的科技都不可靠,唯一可靠的是學習新科技的能力。不斷的挑戰自己,拋棄穩定、可行,但不一定是符合未來價值的事業模式則需要更大的勇氣與企圖心。我知道彎道超車仍有可能,但我更服膺學習曲線,相信只要保持經營銳氣,不斷的造自己的反,就是企業持盈保泰的黃金法則。1998年創業以來,《電子時報》在媒體的黑暗時代中掙扎,27年來台灣的電子業風風雨雨,歷經過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產業外移、SARS、金融海嘯、COVID-19,以及美中貿易大戰。但科技業總部90%集中在新竹、台北一小時車程內的優勢,讓日報型的紙媒營運仍為可能。然而,我們很明顯感受到不斷進化中的聯網系統,已經進入到我們擷取、傳遞資訊的工作細節中,並深刻的影響了企業運作型態。例如,送報生不再送報,他們加入吳柏毅(Uber Eats)的行列,創業之初我們很難想像傅胖達(Foodpanda)這種美食快遞竟然成為終結台灣送報體系的元兇,而傳統紙媒的廣告、發行營收驟減,更是帶動傳統媒體必須徹底變革的關鍵要素。大椽-DIGITIMES體量小、單價高,又從創業第一天起就將所有的文字、圖表、客戶行為數據化,我們幾乎從未因「數位轉型」而苦,在模組化的數據,與獨特的經營模式背後,我相信大椽-DIGITIMES擁有最好的彈性與經驗面對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唯一需要補強的反而是經營團隊的智慧與勇氣。虛擬到府的新媒體時代1950年誕生的《徵信新聞》是現代台灣媒體1.0的濫觴。在人均所得只有200美元的時代,只有富裕的家庭會訂一份報紙,每一份報紙的傳閱量與價值,決定了那個時代的輿論走向,影響力不言可喻。1988年報禁解除之後,百花齊放,之後的十年,也是台灣媒體界黃金半世紀的最後十年。千禧年之前,網路興起,開啟了傳統紙媒與網路媒體大亂鬥的「媒體2.0」新紀元。這也是媒體黑暗時代的開端,而我與大椽-DIGITIMES的團隊,就在最不好的時刻參與這場世紀的變革。前20年在暗黑的隧道中摸索,乏善可陳,直到2016年之後,才掌握如何虛實並進、國內外雙軌,善用即時新聞與研究報告交錯的事業模式,建立了「媒體2.0」企業往「媒體3.0」邁進的基礎。我想像中的「媒體3.0」,是在ChatGPT與人工智慧、雲端服務相繼成熟之後媒體可能的因應之道。當大語言模型(LLM)越來越成熟時,企業用戶希望透過資訊的搜尋、問答取得企業經營決策資訊時,用戶們一邊讚美人工智慧可能帶來新的時代,一邊會憂心資訊焦慮與資訊安全的問題,而一般的媒體更憂心從內容創作到客戶行為都將再面對一次被大時代煎熬的考驗。我們能想像把整個DIGITIMES搬到客戶家裡,提供查詢資訊的可能性嗎?在虛實整合的架構下,虛擬提供每日更新的資料,又在關鍵時刻能提出洞見(Insights)的見解,可能嗎?其他行業或許很困難,一旦定義在電子業與未來科技領域的範圍內,又能同時掌握國內外客戶需求的經營模式,將是未來大椽-DIGITIMES邁向「媒體3.0」的佈局戰略。(本文作者為DIGITIMES電子時報創辦人)
2024-12-31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