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igi-Key
member

被資金密集和人力密集延緩發生的半導體產業變遷

DRAM已非高科技產業,但其成功方程式並非可輕易挑戰攻頂。

最近半導體產業有2塊領域開始發生顯著的市場型態變遷,一塊是標準型DRAM,另一塊是成熟邏輯製程。這兩個領域是獨立領域,現在變化發生的原因類似。

DRAM市場的變化是已經早早被預期的,現在才顯著發生才是意料之外。

以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為例,2010年進入30奈米量產製程,費了4年才遷移往20奈米,這已經花了過去摩爾定律所需2倍多的時間。進入10幾奈米世代後,更是舉步維艱。往往得花1、2年的時間才能向前推進2奈米。

到1b(大概約12奈米)製程後,EUV必須派上用場。雖然可以減少一些多重曝光的程序,但是成本未必下降。EUV的折舊是成本中的一大塊。

DRAM會先遇到摩爾定律壁障是半導體產業的通識。DRAM用來顯示資料的單元是電容上的電子。電容上的電子會隨時間而流失,資料需要用刷新電流(refresh current)來更新、維持正確性。電容值(capacitance)愈大,資料可以維持得更久。電容值與電容的面積成正比,但是製程微縮卻是讓整個元件的基地面積縮小—即使現代電容承載電子的面積其實已是垂直站立的—電容值要維持在一定的數值變得異常困難。這讓DRAM製程微縮舉步維艱。

DRAM面臨摩爾壁障意味著什麼?除非有新的科技創新能突破目前所面臨的微縮與電容值方向衝突的困境,譬如3D DRAM、無電容(capacitorless DRAM)等真正能替代現行的DRAM的架構,DRAM製程的龜速演進快到盡頭了。

DRAM仍是電子產業的必需品,市場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容或缺。但DRAM不再是高科技產業,意即它創造經濟價值的方式不再依賴於持續的研發再投入,特別是製程的微縮;它也不是不能賺錢了,只是它的成功方程式已經變更了。

雖然DRAM製程只能緩慢爬行,10幾奈米的廠房設備和極其精細的製程以及大量的資深工程師還是造成極高的進入障礙。兼之,DRAM產業也早已進入寡頭壟斷的產業型態,即使DRAM產業早已不具備高科技產的創造價值型態,在過去DRAM產業仍然難以進入。

打破這脆弱平衡局面的因素是美中貿易對抗。

2018年後,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的要求讓巨量資金注入這個產業,規模經濟優勢以及寡頭壟斷的情勢逐漸瓦解。DRAM產業,除了與AI發展息息相關的HBM還保有較多的持續技術創新價值外,將進入與之前完全不同的營運以及競爭模式。

成熟的邏輯製程本質上也有類似的處境。

成熟製程是研發先進製程後的價值最大利用,被應用於一些特定產品性價比高最適製程。要新進入這個產業,除了有上述的DRAM產業進入障礙之外,新進者也要面對先進者研發經費攤提、設備折舊完成的競爭優勢。

同樣的,成熟製程的經濟價值產生也不是主要靠製程微縮。

以Sony的CIS為例,從2004年的90奈米到2024年的28奈米,20年間不過只前進3個世代。其中的價值創造主要在背面照明(backside illumination)、以銅混合鍵合(copper hybrid bonding)的先進封裝整合入邏輯乃至於DRAM晶片等。

所以成熟製程的節點本身也不是以高科技產業的勝利方程式來營運和競爭。將此一事實清楚擺上檯面的驅動因素,也是美中貿易對抗下中國對半導體元件自給率的要求。

這些開始浮現的半導體產業真實面貌,對於想進入或著重新進入半導體產業的國家也許來的及時—半導體產業不全然是高科技產業。要踏入高科技產業、享受高科技產業持續的成長以及超額的利潤,還要避開尖銳的競爭;抑或先從比較可及的成熟製程半導體入手,卻要避開已隱隱像紅海的雷區?做怎麼樣的選擇、採取怎麼樣的策略,這是個大哉問!

延伸報導專講堂:新興國家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挑戰

 

現為DIGITIMES顧問,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 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