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中國大陸發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以後,半導體產業升級到國家戰略階層。中美科技貿易戰後,半導體更成為爭議的核心之一以及制約的工具,受到重視的程度益見提升,投入的資源也持續增加,但要達成預期成果卻是極大挑戰,我認為有幾個待克服的課題。
第一個是人才,大陸已清楚的意識到這問題,去年出爐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已經明白指出半導體產業存在明顯人才缺口。要在2020年達到半導體產值的計劃目標,從業人員得從2018的42萬人增為72萬人,人力缺口為30萬人。
但是大陸一般認為的集成電路專業本科有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機械電子工程等。這幾個系加起來佔相關本科專業系所數量近九成。這些系一年畢業生共有20萬人,看似龎大,每年畢業生卻只有12%投入半導體產業,主要是半導體產業的薪資相對而言不算高,所以短期內比較難見在人力缺口收攏。
這些科系以大學分類的術語來説是一級分類(如物理系)和二級分類(如應用物理所、天文物理所)夾雜。本科生唸二級分類科系的好處是畢業後馬上能上崗,因為所學近乎實用;缺點是所學不是基礎知識,未來缺乏長期發展性,特別是大陸半導體產業就業人口中有80%是本科生。
另外非直接強相關科系如物理、材料、化學、化工、機械等專長進入半導體產業較少,但是這些科系在半導體製造方面甚至可能用處更大,譬如物理之於微影,化學、化工之於蝕刻等。在未來先進製程硏發方面,也是這些較基礎領域的擅場,特別是在對於新材料的開發及奈米尺度電、物性的操控研究。將人力資源來源擴充至這些「弱相關」領域,也可以很大幅的増加人力供給來源。這個人力資源觀點的改變有助於短期人力資源缺乏的彌補,也有助於整個產業長期的發展。
另一個問題是半導體產業戰略規劃中的產業經濟考量。大陸採計劃經濟,對於制定計劃本是優為之事。半導體發展的方向大致正確,譬如化合物半導體—歐盟半導體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也定在2014年的文件目標之中,但是如何在執行面落實這些目標,比較少看到能由產業經濟面考慮的實際做法。
舉例子來看,代工和DRAM技術都是目前大陸有大量資金投入的半導體次產業。DRAM先有福建晉華、合肥長鑫,最近有紫光內存;邏輯代工有中芯國際和華潤。目前的焦點都放在對製造技術的突破,但是於布大局時對產業經濟的考量似乎沒有特別的著墨。前一陣子有大陸產業評論文章試圖從台灣DRAM產業的興衰抽取有用的經驗,但是得到的結論卻是台廠因為沒有自主的硏發而式微。其實台灣的DRAM產業是敗於個別廠商規模經濟不足,營業利益不足以支持獨立的下世代技術硏發。不信?看現在的代工業也顯現類似的型態,世界排名第三、第四的GF和聯電,市佔率均在7~8%之間,在14nm之後,也相繼宣布將製程暫停在現狀,這是類似的產業經濟必然結果。
政府的力量可以介入,打破產業居於後發狀態時惡性循環的某些環節,但是政府並不適合長時間持續介入,否則將無法形成有效率的經濟產業!
現為DIGITIMES顧問,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 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