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熱門的新聞不外乎世界杯足球賽,以及台積電美國新廠裝機的消息。
台灣取得世界杯足球賽轉播權的是愛爾達體育台,其他電視台都是從愛爾達授權部分畫面隨機在新聞時段播放的,播放時間一定受到限制。反倒愛爾達旗幟鮮明,願意付出轉播費,在體育頻道中成為領導品牌。
不久前看到愛爾達公布財報,這家結合MOD的新媒體,2021年EPS是2.08元,比很多傳統電視台好多了,預期2022年第4季的足球賽季也可以獲利豐厚。愛爾達的經營範例,給媒體從業人員什麼樣的啟示呢?
專注,累積核心社群的媒體,才是未來媒體業的主流。大眾媒體的時代飄然遠去,而這也在台積電赴美設廠的新聞中看到媒體價值的改變。
看到傳統媒體派出記者與攝影團隊,號稱在第一線觀察台積電東進美國的消息,把新聞炒得沸沸揚揚,有不少媒體將焦點放在5奈米的下一個階段是4奈米還是3奈米,但台積電說3奈米將在2026年生產,這是4~5年後的事情,大家看得懂嗎?
傳統媒體放幾台空拍機,拍攝廠房的畫面,並且在亞利桑那州採訪房地產與麵包店因為台積電進駐而翻騰的消息,利用這些畫面就說「我們在第一線觀察世界的改變」。產業新聞如果這樣報,價值何在?
DIGITIMES不追台積電美國新廠的新聞,反而以「英特爾CEO來台固樁」做為取代台積電美國新廠裝機的頭版頭條新聞,而前一天是「華為暗組半導體聯盟」的新聞,這則新聞翻譯成英文之後,在英文網站上的流量暴增。
我們十分確定美國或西方世界的讀者,希望透過台灣人的眼睛、新聞深度,理解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變化。如果台灣媒體因為政治立場的認知不同,出現「去台化」的這些評論,那新聞的意義何在?
我總記得曾國藩說:「未聞平日不能早起,而臨陣忽能早起者」,平常沒有半導體業的常識、基礎,臨陣磨槍,行嗎?我倒是很有興趣「收費」開門課,從台積電的事業結構、客戶、研發、競爭對手、全球產能對比等不同的角度,探索未來10年台積電要面對的關鍵議題。
我相信「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可以千里會戰」,臨陣磨槍,難以積累足夠的社群與產業地位,一組三人去一趟美國1、2萬美元的錢願意花,但讓記者上課的錢,老闆們願意嗎?難道要在土石流上,倒更多的垃圾嗎?
當名嘴都能評論半導體時,我告誡記者,做為產業媒體就要更謹言慎行,因為只有少數人可以講所以然,至於大企業開放媒體採訪時,通常不會有真正的好新聞,這時候「冷處理」便可,因為這些新聞通常都是「社會新聞」,這是我們在網路時代的新聞處理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