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ADI

從矽谷看台灣奇蹟(8/10):矽谷的台灣人才

很多人都知道,矽谷半導體大廠有不少台灣出身的執行長,也有不少台灣人位居要職,參與研討會的史丹佛教授飛鐸(David Fedor)建議美國提供更多的台灣留學生配額,但也呼籲台灣要重拾快速而正確決策的能力。

很多人認為台灣的能源政策僵化、缺乏彈性,飛鐸教授認為台灣可以學習德國的能源政策,做出適當的修正,以符合產業界的需求,很多人讚美台灣是亞洲民主的典範,這些建議也聽不出是刻意跟當局作對。

確實,根據矽谷北美工程師協會與中國工程師協會的回報,台灣人回流美國唸書的比重有提升的趨勢,只是年輕一代現在用什麼心態在美國立足呢?

最年輕的理事是年僅24歲,已經在史丹佛唸完物理學博士的Tiffany。她在台灣出生,3~16歲跟著台商父母到中國經商。文靜不多話,但很有條理的Tiffany說她高中回台北唸,之後就到美國唸史丹佛,受邀參與胡佛研究中心台灣專案的研究計畫。這幾位年輕人告訴我,這兩年到美國唸書的人似乎又增加了,也不少人想到矽谷來謀職。

洪輝舜是台大電機畢業,在聯發科工作4年,年薪10萬美元,但他選擇挑戰更高難度的工作。他說矽谷的工作強度不如台灣,所以有時間做點別的事,他是「矽谷紅娘」的創辦人,餐敘時他帶了一本我簽名的《東方之盾》,說這本書是2021年我演講時送他的。

有一位在設備廠工作的年輕人說,矽谷輕鬆多了,週末不會有人回答公務上的問題,這樣的工作強度,如何建立一個比台灣更有競爭力的半導體製造業呢?

老一代出身台灣,也有親中的台灣人,他們看不慣美國人欺負中國人,但背後也有很多利之所趨的考量。中國連續幾年在大基金的支持下,大規模投資設備,美系、歐系大廠在中國成立研發中心,將關鍵技術移轉給中國的做法,對設備原廠而言也是防不勝防。

矽谷還有其他選項嗎?人工智慧(AI)影響深遠,台灣卻只見樓梯響,各種數據背後的解讀需要AI,但台灣對於幫各國大廠製造AI晶片有很高的興趣,至於如何使用AI技術,卻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層次。全球55%的AI新創出現在美國,但晶片在台積電製造,如此而已。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