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不認為未來2年內中國會攻擊台灣,但很多人相信未來3~5年,習近平執政的第三任期將是高風險期,但台灣準備好了嗎?台灣每年的國防支出是190億美元,佔GDP的2.4%,有人建議在未來5年之內增加到400億美元,是GDP約5%的水平。
面對中國入侵的可能性、方法大家都有不同的認知。出身中國的知名經濟學者許成鋼說,很多人認為烏俄戰爭提供中國入侵台灣的範本,但他認為中國有自己的經驗,共產黨過去的作為只是冷飯新炒,將過去的模式用新的工具落實而已。
大家將侵台焦點放在航母等新的工具上,但如果中國動用漁船、渡輪,那麼台海作戰的模式會有很大的改變嗎?模仿烏俄戰爭的模式,其實是個高風險的模式,不見得會是中國採取的模式。
為了強化台灣國防自主的能力,可以善用台灣強大的製造實力,也有很多人提到在軍購中布局技術移轉、共同生產的管道,從潛艇到飛彈台灣都有能力,在1973年越戰時,台美就有很多類似的合作計畫,只是現在放在沒有邦交的國家,對抗一個希望與美國分享太平洋的國家,這真是千古奇聞,而放在第一線當墊板的台灣,難道都無路可走嗎?
小國寡民,又在衢道(三叉路口)上,再怎麼投資國防都不夠用,所以關鍵不一定是軍事力量,或許台灣不是往哪邊靠,而是得試著找出兩邊都需要的第三邊,增加自己的籌碼,創造更多的價值。小國當然靈活,這也是台灣優勢,不是嗎?
最後,如果台灣的網路受到封鎖,低軌道衛星當然是重要的選項,但如何動員社會的力量,補強相關產業的發展實力呢?台灣不僅國防投資不足,數位轉型談得震天價響,但倒是沒聽說哪個政府部會勇敢扛起大旗,剛起步的數位發展部好像有比較多的預算,但還沒開工就開始有亂箭飛來。
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很低,2021年又多徵收了8,000億元的稅收,只要敢花錢,儘可能把錢花在前瞻型的投資上,都應該得到鼓勵,立委諸公也不必看到黑影就開槍。新的時代,台灣需要更有能力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