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緊張,很多人問我未來的經營布局。在最近幾次演講中,我提出「美中貿易大戰與台灣科技業前景」的四種情境,讓大家投票選擇。最後有3分之2的人認為,美中將形成僵局,區域化的分散型生產機制將會影響未來的產業結構。
這四種情境包括「美中和解,供應鏈回穩」、「孤立中國,分散生產體系」、「西方聯手,孤立中國」、「台海生波,玉石俱焚」。其中大家最期待美中和解,供應鏈會快速回穩。但兩國狠話說盡,因此只有4.5%的答題者認為美中出現和跡象。
既然美中短期內難以和解,無法期待供應鏈可以快速回穩,所以這一波的景氣變動,並非全球化時代資源無限制流動時的豐沛。根據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經驗,過去記憶體在走跌的大循環中,至少都要經過五季的谷底期才能翻身。
可以大膽預測,到2024年中之前如果能恢復到供需平衡,我們都得謝天謝地,這意味著至少兩年的不景氣,那麼在布局分散型生產體系,顯然更應積極進取。
有65.8%答題者認為,美中將陷入僵局,為了累積長期對抗的實力,維持經濟成長動能,這時東協、南亞等新興市場的重要性必然陡增,而這個階段也可能過渡到「西方結盟,孤立中國」的新階段。
有24.5%的答題者認為,無論未來如何演化,「孤立中國」是長期政策。我想西方的共識已經形成,德國本來有意將車用晶圓廠Elmos出售給中國的想法卻遭到西方世界的撻伐;Tesla的Musk發表親中、親俄說法,也被指成是因為覬覦中國商機所致。
有超過6%的投票者認為,中國武統台灣的可能性很高,玉石俱焚下台灣的繁榮很難期待,但戰勝的中國如何維持成長動能才是關鍵。二戰戰後的英國,不是真正的贏家,戰敗的日本也沒有真的輸了,我們對於現代戰爭的勝負,特別是全球霸權之爭的戰爭,更難以勝負兩字來輕易論斷。
十年以後的中國
中國持續清零,鴻海鄭州員工逃離的畫面,背後看到的是「人口紅利」儼然結束,不穩定的生產體系會是常態嗎?不妨想像10年後的中國會是個什麼樣的情境?
為了與美國對抗,中國必須集中有限的資源,在關鍵領域挑戰美國,建構不對稱戰力的應對力量。也許是網軍、低軌道衛星、核子彈頭、人工智慧、量子技術、超級電腦等大家認為中國仍可以奮力一搏的前瞻技術。
但同時也可以預測,中國的國家財政將不如以往,為了能與美國力爭霸權,軍事、研發上的投資都不能少,而為了讓關鍵機構取得更多資源,吸引更好的人才參與,未來的資源分配必然出現更多更不公平的狀態。
中國有14億人口,成為驅動世界經濟成長動能時,全球一起受惠;一旦中國因為經濟萎縮,甚至導致貧窮、飢荒時,台灣將是紓解中國壓力的一扇窗口,但這是台灣人期待的劇本嗎?政府、社會準備好了嗎?
如果「讓中國再度偉大」真正出現跡象時,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也必然出現,而台灣將會在風暴圈的最核心,日本、南韓也很難偏安,那將是人類的浩劫與全球秩序重整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