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地緣政治與半導體之間的距離(1/12):半導體產業的前世與今生

亞倫.圖靈(Alan Turing)是在1940年代專注發展電腦程式而被科技業長久尊崇的科學家,也是電腦科技的啟蒙者。1958年積體電路出現,1970年代起,資訊科技披著電腦的外衣與半導體的運算、存儲數據的能力,在各種運算領域成為關鍵的工具。

PC與半導體的組合,讓資訊科技(IT)成為「尖端科技」的代名詞,風起雲湧的電腦與半導體產業,讓資訊科技的規模在1997年時就達到5,000億美元門檻,而台灣、南韓也躬逢其盛,成為整個供應鏈中的要角。

被稱為「台灣IC設計業教父」的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不久前在李國鼎逝世20週年的紀念大會上說:「我們高估了短期利益,低估了長期的效益」。1998年成立的聯發科,初期並不被看好,但在2021年,聯發科的營收已經高達176億美元,不僅名列全球前三大IC設計公司,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手機應用處理器(AP)供應商。

蔡明介說,2020年資訊科技(IT)的商機是3兆美元,但網際網路帶來的商機更高達13兆美元,我們已經可以想像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在未來世界的各種應用,排山倒海、多軌應用的半導體科技,在運算能力與數據存儲的功能上,正是各種應用的基礎。一旦進入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的各種應用時,15年內資訊科技可望超過60兆美元的市場,將給半導體帶來多少商機?蔡明介一再強調「不要高估短期利益,低估長期的價值」。

從技術驅動到應用驅動的新時代

到2022年以前的半導體產業,基本上是延續著摩爾定律的技術規律往前邁進,企業在製程投資上掌握生產技術與進入市場的時機就可以瞄準商機。我們也相信高速運算的需求不會減少,只是會從最早的電腦驅動,推進到行動通訊,以及即將迎來的物聯網、車聯網等多元的商機。

市場的驅動力量,將由上而下(Top-down)的單向運作,轉換為矩陣交錯的多軌、多元模式。未來車、工控/國防,甚至消費電子都會有新的樣貌。商機探索,看似複雜,但也有模式可循。比較不容易掌握的,反倒是從烏俄大戰到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

美台共構了全球最完整的半導體價值鏈,南韓在記憶體市場上呼風喚雨,但卻不甘窩居在記憶體的世界裡,正在積極搶攻晶圓代工的商機。日本全球GDP第三大國的地位岌岌可危,但過去的榮光與產業發展經驗並非百無一用,瑞薩(Renesas)、羅姆(Rohm)、鎧俠(Kioxia),以及Canon、東京威力科創(TEL)與愛得萬(Advantest)等半導體設備,加上優秀的科技人才都在日韓關係惡化之後,激盪出進一步與台灣合作的契機。

中國還在四強之外,但中國市場與政府的企圖心,有機會拿到參與全球半導體產業頂尖賽局的「外卡」。德國是歐盟的主力,也可望在203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GDP第四大國,但過去自豪的汽車業正在轉型,德國能在不與亞洲供應鏈合作的前提下,繼續保有電動車的國際競爭優勢嗎?

面對超過500億美元的電子產品逆差,印度不可能輕忽有產業界核武之稱的「半導體」,在印度頻頻向台灣招手之際,東協的越南、泰國也不會閒著,這個產業正在迎接有史以來最大的商機,但也暗藏各種變數。

產業的發展永遠存在不確定性,但我們都知道「半導體的明天會更好」!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