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ADI

反轉台灣無動力人才的競爭力

一個國家、社會的競爭力在於人才的競爭力,反轉台灣人才競爭力的衰退已經不是該不該做的選項,而是必須下定決心,捲起袖子去做的選擇。(圖片來源:Pixabay)

前幾天收到一位我非常欽佩且談得來的教育界朋友的訊息,問起一個台灣教育的大問題:「最近大陸祭出多項優惠台生赴中就讀大學、就業及創業,長期下去這對台灣影響很大,想聽聽你的看法?」

這的確是個大問題,而這問題的根源和台灣教育到職場的出路息息相關,當台灣的龍頭大學-台大的畢業生找不到合理薪資和具有未來發展性的工作時,台大就不再具有競爭力了!

台灣人才競爭力的問題罄竹難書,我嘗試用兩個交接點來探討這個問題。

1、高中到大學的交接點-大學考招和無動力世代

最近有機會和幾位台灣頂尖大學的資工系教授互動,我問到:「頂尖大學資工系學生有多少比例的學生對程式設計有興趣或熱情?」我所得到的回答是一致性的少於一半,更多的回答竟然是少於三分之一。

正巧,在歲末年終、西洋感恩節的前幾天,看到台大葉丙成教授在聯合報名人堂寫了一篇語重心長、迴響很大的評論:「停止製造無動力世代 大學考招必須改革」文中直指現今的無動力世代和制度結構和高中生不喜歡自己選擇的科系有關,因為許多人不喜歡選擇的科系,「很少人能在自己不喜歡的科系裡還把成績讀得好的。但偏偏台灣各大學申請轉系都相當注重大學成績。大學成績不好的人,很難能轉得出去。」

一個無動力世代自然無法創造世代的競爭力,其根源竟然是從高中生只知道讀書考試開始,而本質不變的大學考招無論用什麼方式岀考題或用什麼方式入學,大多數的學生只能從考試成績膚淺地、無奈地選擇不清楚的科系,而以沒有興趣思維的考試成績、決定學生未來無動力的專業。

或許決定大學考招的學者會說:「我們以前,用同樣的考招方式,不也培養了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人才嗎?」姑且不論台灣的經濟成果是否是奇蹟,在我成長的年代,大學教育的科系的確和大學生的興趣關係很低。但是在那個從無到有的時代中,多數大學生可以在離開大學後,在職場中找尋具有發展性的工作或是在職業中慢慢培養興趣,另外也有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岀國留學,在相對自由的歐美大學研究所,藉著轉系找回自己過去失去選擇的機會。

這些條件在今天台灣不自由流動的產業人才環境和不自由轉系的大學環境中,已經大不如前,又如何能夠將過去的模式應用在當今的世代?

2、大學/研究所到產業的交接點-產業選才的單一化和低人力成本的思維

和大學考招類似,台灣各項產業(包括政府)繼續用考試成績和學歷的思維來選才、用才,並且更荒謬地用學歷、成績決定新進員工的薪資和職等。

我自己身處的大型產業也從十多年前不全然以學歷、成績選才,慢慢地演變成越來越以學歷、成績的單一思維選才。從高中到大學的慘痛經驗更加地在從大學到產業中上演著,所以在職場中、除了少數小而美的企業外、也充滿著無動力的產業員工。

沒有動力的員工造成生產力與創新的薄弱,無法創造高附加價值的利潤,企業主因此無法增加薪資,再加上多數企業主低人力成本的競爭力思維,更增加員工的無動力因素,如此的惡性循環,難怪台灣產業的競爭力也每下愈況。

總而言之,台灣高學歷、低競爭力的無動力人才市場,雖是根源於本質不變的大學考招和越加以學歷成績為標準的產業選才思維。其影響遍及學生、家長、老師、員工、和雇主。它始於每個人,也報應在每個人身上,更是台灣每個公民無法推諉的責任。

結構性的問題自然沒有快速全面性的解方,我的建議要先從大學考招的上下游-高中與大學做起,重要的關鍵是在下游端。希望能夠創造更自由的轉系機制,讓學生有機會選修自己有興趣的他系課程,然後用這些有興趣的他系課程結果決定轉系的條件,而不是用沒興趣的本系課程決定。

到了大學與產業交接點的下游產業選才。產業界也要給新進員工更多的自由度,允許員工透過第一、二年的工作經驗選擇自己適合的工作。

我們進而可以溯源到上游端的高中與大學,從高中的性向/興趣研判,到大學的實習與產學合作來進行。先從小型創新的實際行動找個有成效的模式,再用原則性、考慮客製化的移轉模式,從系統的槓桿點、一點一滴地反轉每下愈況的人才市場環境和人才競爭力。

一個國家、社會的競爭力在於人才的競爭力,反轉台灣人才競爭力的衰退已經不是該不該做的選項,而是必須下定決心,捲起袖子去做的選擇!

台大電機系1981年畢業,獲加大柏克萊分校電機電腦博士。旅美期間曾任林肯國家實驗室與HP資深研究員,離美後曾陸續於特許半導體、華邦與世大積體電路任職,於1998-2005年間於台積電擔任研發處長,負責0.18/0.13微米與65奈米先進製程研發,2005年赴美負責台積電美國研發計劃及先進技術客戶合作專案,2012年轉任台積電研發基礎工程處及先進技術管理辦公室處長迄今。曾獲14屆國家產業創新獎-研發管理創新獎及行政院92年度「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熱心於台灣年輕人的教育與職場問題,積極投入均一教育平台、為台灣而教等教育公益的推廣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