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業者高唱未來汽車只是掛上車輪的行動電腦(Computers on Wheels)而已,但傳統的汽車業者會輕易的束手就擒嗎?我想除了更精美、先進的工藝之外,碳中和可能是傳統汽車業者非常重要的訴求。
歐盟在車商的主導下,提出每公里碳排放95克的標準,亞洲電子業的供應鏈如何回應呢?我們可以理解,傳統汽車大廠在電動車滲透率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將會以「碳排放」等議題做為競爭的利器。相較於還在摸索,現在也不是事業主力的電子大廠,亞洲的汽車廠早已未雨綢繆的定義自己的ESG架構,並且研擬事業發展路徑。
以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為例,已經深入探討豪華車型Genesis系列到2045年代之間的排碳計畫。這些產品的發展路徑(Roadmap)規劃,與相關的配套作業能力,都不會是新創車廠的優勢。對台灣廠商而言,多元參與的能力,寬廣的視野也是未來競爭上的重要環節。
現代汽車預期Genesis系列的豪華汽車,是挑戰Lexus這個等級的電動車布局。現代汽車估計到2045年完成碳中和之前的總排碳量是1.2億噸,其中3%來自自己的車廠,17%是供應鏈吸收,而80%則是車輛銷售、使用的過程中產出的排碳量。
2030年前,現代汽車將會把所有汽車生產線汰換為電動車,工廠100%使用再生能源,透過電動車與能源轉換機制,鋪陳長期的減碳作業。現代汽車估計,2030~2040年間,可能是「碳權」競爭最關鍵的時刻,必須加速碳中和作業,並將在歐洲銷售的汽車全面汰換為電動車。
到2040年時,包括北美、日本、印度在內所有主要市場,也完成電動車的布局。到2040年後,要全面導入氫汽車,現代汽車也沒有忽略氫能源才是真正零排碳的交通工具。近來,碳排放成為非常熱門的議題,因為外部的壓力已經成為內部的成本與風險。
除現代汽車的範例外,我們也可以從國內外領導大廠發布的報告中尋找碳中和長期布局的方案。台積電由高階主管組織了ESG委員會,鉅細靡遺的探索環保與社會議題;蘋果(Apple)的環境報告書(Environment Progress Report)承諾2030年之前就要碳中和,蘋果開宗明義講的是「碳排放是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責任」。
「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這是蘋果在ESG報告書前言中的一段話,蘋果邀請了上百家企業共襄盛舉,那麼台灣的淨零減碳該如何進行呢?媒體多數還在談COP 26或拜登、習近平如何針對碳排放議題的發言。我只能說,那是一般媒體的議題,企業界要的是專業等級的ESG報告與撰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