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特別是兩岸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結合中國勞力與社會成本,加上高度仰賴PC與手機品牌大廠的產業結構,讓台韓與中國廠商掌握供應鏈的黃金時期而崛起。但這個黃金時代在中美貿易大戰、COVID-19與電動車產業興起的過程中出現了質變,新的市場結構正重新定義半導體與供應鏈。
超微(AMD)創辦人Jerry Sanders曾說「Real men have fabs!!」,意思是「沒有晶圓廠就不是個咖」。這句話在晶圓代工與IC設計業常被當成話梗,現在這句話在半導體產業資本支出暴衝的過程中又開始被討論了。不少IC設計,甚至IDM大廠甚至出資包產能,以掌握未來穩定的零件供源。
川普、拜登前後兩任美國總統,都把半導體視為當務之急,而中國更怕被卡脖子,讓這兩年半導體業的投資有點像是軍備競賽。當然會有不少人質疑需求真的那麼大嗎?何時是平衡的時候,供需平衡,也就是退潮的時候,一旦「水落石出」,誰會是贏家呢?
蔡明介引用Gartner數據指出,2023~2025年間,半導體業資本支出將達4,420億美元。各大半導體製造廠的積極投資,特別是IDM大廠不甘晶圓代工廠侵門踏戶,也開始跟進各種大型的投資計畫。
德州儀器(TI)宣布了300億美元興建4個新廠的計畫,英特爾(Intel)除了呼籲美國政府支持在地的半導體產業之外,甚至遙指台灣是個不穩定的地方,地緣政治已經從幕後走到台前,成為半導體業中長期發展變數。劉德音說,台積電專注在客戶需求,且強調不會中傷同業,這些回應也反映台積電在市場上的領先地位。
針對半導體的需求,張忠謀說他還看不見盡頭,而這背後有很多因素在作用中。由於區域政治的影響,「斷鏈」可能造成更高的成本與風險,需要更大的備用產能,而各大公司也可能高估、高報資本支出,這一、兩年大家也許看得到蓬勃的商機,一旦產能供需平衡就是「水落石出」的時候了。
之後就是效率的問題,優秀的公司永遠領先,而這個競爭優勢不僅在先進製程如此,甚至在成熟製程中,這個規律也存在。盧超群也呼籲,除了要在產能上進入「Effective capacity」的境界之外,甚至28~90奈米的成熟技術,也要在製程上重新優化,這樣才能將投資效益發揮到極致。
歐美日傳統半導體大廠深受衝擊,關鍵在於結合IC設計、晶圓代工業、封測業的合作無間,這在未來幾年依舊是滿足市場需求最好的組合。從封測事業觀察半導體產業變化的日月光執行長吳田玉說:「挑戰仍在,但台灣機會遠多於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