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ST Microsite

鴻海/裕隆/鴻華三方協力的電動車產業

鴻海、裕隆、鴻華先進合力打造新勢力

鴻海在科技日中提出三款命名為Model C、Model E與Model T的電動車,明顯的是針對三個不同的市場區隔。Model C以個人消費為主,5+2人座設計,100萬以下的售價,續航力700公里,0~100公里加速時間為3.8秒。Model E定位為行動辦公室,續航力750公里,從0~100公里的加速僅需要2.8秒。

簡單講,Model C就像是消費型NB(Consumer NB),是規格比較陽春的個人代步車,而Model E則是商用NB(Commercial NB),重視商務功能的配套,從聯網到車內設計,應該都是「商務規格」,從這個角度觀察,大概電子業的人一聽就懂。至於命名為Model T的電動巴士,則可以當成大型的工業電腦(IPC)來考量。

以乘用車為例,車內的規格通常由車廠決定,3年小改款,5年大改款,但隨著工業設計的進化、電子產品與應用的介入,估計光是2022年就會有500款以上的電動車上市。傳統的汽車產業如何因應不同客戶的需求,將會是「智慧製造」最艱難,但也必然會改變的大趨勢。

電動巴士的差異性更大了,全世界一年大約有1.5萬輛的巴士、1.5萬輛的觀光遊覽車商機,因為使用的情境不同,每一輛車的規格,車主(購買者)有很高的決策權。車主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定位決定座位大小、搭配的螢幕與各種相關的服務,這種比較類似工控應用的市場,正好是台灣的強項,我認為鴻海電動巴士的市場戰略,也應該比較類似工控應用。

其次,從供應鏈的角度觀察,在2021年這次的車用半導體大缺貨聲中,通用汽車(GM)找上台積電、福特(Ford)則找格芯(GF),直接與上游聯手的模式,將會影響汽車產業的生態。過去在相對封閉的汽車供應鏈中,屬於Tier 1的Denso、Bosch、Continental、Magna、ZF採取「統包式的供應鏈」運作模式,是其他供應商打進汽車供應鏈的門神。

類似友達這些面板廠,都曾說至少要6、7年才有機會打入汽車供應鏈。事實上,台灣ICT業者早已經在新世代的汽車產業中成功插旗。類似友達、群創的面板,皇田的車用窗簾,Garmin的汽車導航,還有廣達、台達電的車用電腦,都是世界名廠的供應商,只是台廠各自發展,難以形成整個電動車的產業體系。

過去Tier 1大廠,相對抗拒供應鏈結構的改變,如今形勢比人強,鴻海或者來自ICT產業的供應鏈廠商,在他們眼中有時是夥伴,有時也會是對手。鴻海強調「Mobility in Harmony」,這也是MIH的縮寫,能否水乳交融,領頭大哥的布局與胸襟當然事關重大。

ICT業者必然是傳統汽車產業遊戲規則破壞者,大家想要儘可能縮短汽車的開發期,鴻海的戰略是讓每個獨立的套件都可以自由發展、創新,只需要在最後階段組裝使用MIH平台便可。這種類似Linux的開放生態,鴻海開放電動車的各種套件(EVKit)讓大家各展所能,這也是台灣從PC與自由軟體中學習到的成功經驗。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