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member

暴起暴落的後疫情時代

過去台灣的航空公司可能3分之2的營收來自客運,3分之1來自貨運。但在疫情肆虐期間,搭飛機的是不得不出國的人,這是所謂的「剛需」,加上轉機的難度提高,因此機票票價居高不下。但就算如此,全球倚賴機票賺錢的航空公司還是難以為繼,獨獨幾個特例是台灣與南韓的航空公司。

2021年上半,大韓航空還有約新台幣30億元的獲利,台灣的航空公司也進入獲利模式,而台韓的航空公司都仰賴貨運收入的挹注。根據華航公布財報顯示,客運營收只佔華航總營收5%左右,但貨運貢獻了95%,加上海運塞港嚴重,空運成為急件或輕巧貨品的重要選擇。

台韓都一樣,各種半導體相關產品需求熱絡,大約有60%的半導體銷往中國,加上中國業者囤貨,幾乎是有多少買多少,只有一水之隔的台韓航空業者,光是靠貨運就可以撐過難關,堪稱是全球航運事業的特例。

另一方面,美國宣布11月開放施打兩劑的海外人士入境之後,11月的機票訂單量幾乎爆量垂直拉高,這存在著極大的想像空間,「客貨齊揚」的黃金時段似乎已在眼前,我們怎麼理解現在、未來的運營模式與可能的商機呢?

再往前看,我們可能要面對不同的需求。近期中國市場疲軟,加上限電等因素,中國出來的貨運量明顯減少,但歐美因為塞港問題,短期內空運可能還是主要的手段,航空公司有可能迎來一次與大跳水相反的大躍進,我不太瞭解台灣的航運業者準備好了嗎?

其次,如果區域化生產是大趨勢,那麼中國市場的布局與印太新市場的經營心法也應該跟著調整。對中國市場的老客戶而言,供應鏈體系要以資訊的制高點,提供更精確的產業訊息,以免以訛傳訛的訊息太多,這是中國市場B2B產業訊息收費機制的新契機。

至於東協、南亞的新市場,不要期待會主動要求供應鏈的調整與付費吸收最新的資訊。如果他們會這麼做,東協、南亞早就是可以與中國分庭抗禮的工業結構了。

同樣的道理,台灣擁有先進的工業體系,要知道超前部署,領先布局,唯有如此,才有鳥瞰全局的制高點。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小商人時代已經過去了,就像英特爾將近20年前就在教台灣廠商怎麼生產伺服器一樣,想賣更上游的CPU,不超前部署,禮物怎麼可能從天上掉下來呢?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