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三星與韓國系列(7):台韓科技國力對比與戰略背景

南韓電池產業全球市佔率

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公布資料,全世界半導體設備市場可望在2022年突破1,000億美元的門檻,韓台購買的設備金額分居一、二,中國緊跟在後。中國雖居第三,也曾在2021年的第2季中躍居第一,但中國的半導體設備市場仍有過半來自外資廠商(三星、台積電、海力士、英特爾等),實際上最大的設備買主仍是台韓業者。

半導體被稱為「產業之米」,2021年拜登剛剛上任時更以「掌握供應鏈」做為施政的核心訴求,其中半導體名列第一,美日印澳近日更宣布將合作共組半導體供應鏈,因為這是中美爭霸最關鍵的產業。名列第二的大容量電池,南韓也佔有顯著的地位(如附圖)。全球十大車用電池廠,有三家來自南韓,台灣反而靜悄悄。

這些關鍵產業的製造活動掌握在台韓手上,對台韓而言多的是喜,但也有憂。首先,台韓兩國的半導體產業高度仰賴中國市場,但核心設備、材料卻在西方國家之手,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台韓也有懷璧其罪的壓力。

當拜登政府要求台韓表態時,台積電、三星先後都宣布大規模赴美投資,至少讓美國安心。但台韓也都擔心,過去仍能以有限的資源,在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奮力一搏,未來如果要布局全球的話,台韓在資金、人才、設備與技術的管理上,更容易暴露出捉襟見肘的盲點與破口。

其次,台灣的優勢在於財政與金融結構。到2021年7月底為止,台灣的外匯存底高達5,433億美元,南韓也有4,165億美元,但南韓看似龐大的外匯存底背後,外債佔GDP比重從2019年的28.5%,再度提高到2020年的33.3%。

根據最新統計,2021年7月底,南韓外債首度突破6,000億美元,這不僅是個天文數字,大約3分之1的一年期短期外債,更是南韓財政的不定期炸彈。相較於勇往直前的南韓,穩紮穩打的台灣看似沒有南韓充沛的活力,但台灣財政穩健,韓元匯率深受國家財政狀況的影響,這也是南韓科技產業的一大隱憂。

美系網路巨擘都在營收獲利改善的同時,積極布局資料中心。IDC認為2021年NB可以有19%成長,手機則是8%,但似乎成長動能來自前半年,下半年成長鈍化之後,又會如何呢?不少人認為中系業者有超量的安全庫存,2022年NB市場可能出現負成長,也預告連續三年的成長終結,與半導體、NB的超級循環即將結束。

此外,通膨壓力帶來的利息上揚,也會是影響產業的變數,投資人對於股票PE的認知也會跟著調整,一旦超級循環結束,以製造業為主,進行大規模投資的台韓都要面臨不景氣的壓力,而南韓極可能最先受害。

台灣不是國力不如南韓,只是從政府戰略到企業在車用電池、新世代面板、化合物半導體等事業的發展計畫,我們看到的是「退無死所」的南韓,而台灣總是留一手,深怕血本無歸。

李焜耀之後,再無李焜耀了,畢竟大規模的投資承擔的心理風險實在太高!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