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無論是探索人工智慧、量子技術或先進製造這些可能改變競爭優勢的黑科技,每一種科技的背後都是台灣具有獨到優勢的半導體與ICT供應鏈,台灣無可選擇的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台灣的優勢來自事業模式、管理機制、技術研發與產業整合,但背後最關鍵的是台灣集中全力,與客戶共享、共創的產業結構。
針對川普、拜登的政策宣示,我們要進一步理解台灣的角色,以及台灣很難取巧的現實。無論是堅持在民主陣營中,或者從商業客戶的考量,沒有能夠定義規格的品牌,或者定義前沿技術的網路巨擘,以代工為主的台灣沒有太多的話語權,那麼台灣又如何積累新的優勢,繼續在科技大國對決的時刻持續被需要呢?
2009年全球GDP是60.9兆美元,到2023年時,全球GDP的總量是104.5兆美元。也就是從中國進入黃金時代的2009年算起,過去15年全球GDP的總量大約成長70%。您的企業或台灣的產業在附加價值率、營收上,是否也有70%以上的成長呢?
其次,2018年時,蘋果(Apple)的市值首度超過1兆美元,但到2024年的2月底為止,全球已經有8家公司市值超過1兆美元,其中微軟(Microsoft)、蘋果甚至超過3兆美元,NVIDIA也達到2兆美元的新台階了!
台灣的優勢,甚至競爭條件不在於定義AI晶片、自駕晶片的規格,甚至低軌道衛星的商機,而是全世界新的黑科技都會想到台灣的供應鏈,當頂尖大廠不斷的創新,又害怕「時間成了最大了風險」,那麼找台灣強化配套,加速上市的時間,都是台灣在市場上無可替代的優勢。
關鍵是當財富愈來愈集中時,不難發現這8家富可敵國的公司都是高毛利、領域獨佔的美國公司。就像伺服器、IC設計公司一樣,伺服器品牌商只來自美中兩個大國,而全球前十大的IC設計公司,除了聯發科之外,其餘都是美系業者。
我們可以很篤定的說,台灣的策略不在於創造更多可以與他們平起平坐的公司,台灣要面對的是這種中小型的國家,如何在獨佔的產業與供應鏈上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台灣小,生存之道就是打破大國、重量級企業的發展慣性,善用本身的優勢,逆向思考各種發展的可能。
70多年來,台灣得利於世界和平之外,當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改變人類的黑科技出現,而這些黑科技並非曇花一現般的亮相而已,這些科技不斷的繼續創新,並與後續的科技相互交錯、作用,形成今日科技產業的面貌。
台灣不要妄自菲薄,但也不能暴虎馮河,深刻融入世界體系的產業特色,也確保台灣在發展路徑上沒有脫軌,甚至可以搶到關鍵的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