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年,趕走回教徒摩爾人的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支持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從此改變了世界,而這也是大航海時代開始的關鍵時刻。
如果我們以更長遠的眼光觀察世界的改變,1970年初開始的半導體時代,半個世紀以來經歷過萌芽、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的階段商機,現在才真正邁入萬物聯網、無縫接軌的新時代。
我們看到大量連動的數據,需要快速運算的晶片,也需要超巨量儲存能力的記憶體,一個被描述為「十倍速的時代」其實現在才剛剛要開始。
幾何級數的成長,迅雷不及掩耳
Netflix用41個月找到第100萬名用戶,Facebook用了10個月,但ChatGPT僅僅用了5天。我們看到了幾何級數成長的商機,贏家全拿的時代似乎已經到臨。
但除了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NVIDIA、微軟(Microsoft)、Google這些大贏家之外,台灣憑藉不可或缺的「硬功夫」,成為以軟實力取勝的企業之外,最成功的典範。
網路事業可以速成,但建構一個生產體系,卻需要龐大的勞工群,以及上游的晶片、設計、系統整合的硬功夫。台灣躬逢其盛,也無可替代,這也是世界賦予台灣的天賦與天命。
矩陣思維:競合並存,而且「合」多於競
只是一片大好的情勢中,也有很多細微的改變。過去IC設計公司、零件製造廠做出產品,交給零件通路商,賣給承接PC、手機品牌商OEM大訂單的鴻海、和碩、緯創、廣達、英業達。
這是一條鞭的線性供應鏈,但現在生產面板的友達想發展數位看板,與佳世達之間的關係是競還是合?佳世達以「大艦隊」模式籌組控股集團,往更寬廣的路徑走,也更積極布局汽車的智慧座艙等新商機。
台灣電子六哥的毛利率都維持在6~8%,毛利不高,意味著不能犯錯。但不談台積電獨佔性的利潤率,台達電30%、研華40%上下的毛利,意味著有多樣性的選擇,這是起步較早的台灣電子業無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產業結構丕變,沒有人可以「靜觀其變」。在變化的過程中,開放型的戰略是共同的走向,而面向世界時,台灣的經濟規模、量產體系、資本優勢與管理經驗,都讓台灣成為「無害的夥伴」。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善用台灣本土優勢的台商,短期內仍然可以呼風喚雨。當我們對於量產製造的觀念從最早的「代工」,進化到「供應鏈」,現在又往「價值鏈」發展時,台灣贏在起跑點,也站在制高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