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5G與物聯網的新時代,透過發展新創產業滿足多元需求,是填補基礎建設、創造效益的最佳方法。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幾大電信公司積極布局,但也看到全球獨角獸企業將近一半來自美國,4分之1來自中國,在新創領域幾乎獨佔的中美兩國,還會在未來引領風騷嗎?
如果我們確定劇本是這樣寫的,未來也不可能有大規模的改變,那麼台灣還堅持發展「獨角獸」嗎?
我之前說過,Gogoro不只是一家機車公司,DIGITIMES也不僅僅是一家報社。我們最近找了精算師評估DIGITIMES的市值,但精算師要找五家類似的公司才能估算。那我們該對比中時電子報、蘋果日報,甚至紐約時報、日經新聞嗎?
台灣有台灣的條件,「新創」的背後必然是結合有利條件發展出來的獨特企業,如果隨便可以找出五家可類比的企業,那這家公司必然不是「新創」。政府、社會大眾還是用舊的眼光認知這些新創企業,加上財務運作與「估值」方式,這些基礎環境破綻百出,台灣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像沛星這樣的企業往外走。
台灣的問題,在於不知道新創與社會大眾之間的連結;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新創應該多花心思在「產業互補型」的事業上,也許更可以從電子大廠得到最佳的人才與資金挹注。台商回流帶回龐大的資金,加上我們是幾乎沒有外債的國家,台灣錢淹腳目,到今天還是如此,問題在於新創與社會不知道怎麼跟「錢」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