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物料消耗量減少,中國造船業崛起之後,以大宇、現代、三星三大造船廠為主的韓國造船業虧損累累,甚至出現資金週轉不靈,需要政府紓困的困境。
針對大宇造船的資金流動性危機,韓國政府決定再提供2.9兆韓元的資金,加上2015年4月提供的4.2兆韓元,兩者合計7.1兆韓元(61.7億美元),這已經遠遠超過當初的想像,以及不再追加支援金額的承諾。
大宇造船原本估計2016年的接單量可達115億美元,但實際的接單量僅有15億美元,業績達成率低到不可思議的13%,而虧損更高達2.7兆(約23.5億美元)韓元,這也顯示2015年4月提供的4.2兆韓元,完全沒有達到應有的效益。韓國副總理柳一浩指出,韓國造船業接單量出現跳水狀態,對韓國金融業與地方就業將帶來嚴重的衝擊。
1970年代,台灣與南韓同步發展鋼鐵、造船業,之後的半個世紀,兩國同時受惠於蘇聯解體、東歐走向市場經濟、西歐整合、中國改革開放,大宗物資消費量驟增的美好時光,但我們幾乎可以確認,美好時光一去不回,政府的紓困案也可能只是杯水車薪。
韓國政府很「勇敢」的繼續挹注資金,換成台灣呢?如果是台灣的造船業面臨紓困,我們會讚美政府勇於任事,還是官商勾結呢?其次,面對中國更強大的國家資本主義,用這招,有效嗎?中國半導體業的大基金,已經募集的資本高達1,378億人民幣(不含地方政府的投資),但半導體與造船業不見得是一碼事,我們該怎麼觀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