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台灣新生兒人口是13.9萬人,很顯然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台灣不可能以過去的經營模式繼續發展科技產業。那麼誰會是未來真正的贏家呢?
我在勤業與玉山科技協會合辦的研討會中與簡立峰同台,簡立峰現在是很多家的獨立董事,而不再只是幫Google在文字生成上做出貢獻的專家而已。
如果機器學習將加速學習的能力,而利用軟體創造軟體的大時代已經波濤洶湧了,我們怎麼能相信企業的營運模式可以一成不變呢?
許多人都說這是個軟體公司大滅絕的時代,簡立峰語出驚人的說,人口不足的台灣可以用人工智慧(AI)接棒,類神經網路的進展,讓我們從計算機真正進入電「腦」的新境界,Computer只用來計算是「機」,可以用來思考,那就是「腦」了,我喜歡這樣的說文解字。
很多人說,ChatGPT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做為一個AI領域的專家,簡立峰說ChatGPT將會是鍵盤白領的惡夢,對台灣人而言更是挑戰。
網路世界的內容,有60%是英文創造出來的,其中1.5%是中文,但只有萬分之1是繁體字,意思是要透過參數總量不足的中文數據庫,建構最好的問答系統,恐怕是件高難度的工作。
這段敘述「言者無心,但聽者有意」,我也有自己的解讀。
如果我們相信ChatGPT提供符合邏輯的答案,就生成文字,回答一般性的問題而言,對普羅大眾是個不錯的工具,但ChatGPT不可能提供100%的正確答案。
專業問題與牽涉人性價值的經營管理策略,我們B2B的專業服務在過多「廉價資訊」,而使用者時間有限的前提下,專業服務業者與具有品牌信賴度的上游資訊公司,會比以往有更好的機會。
其次,能否從產業關鍵字的標註、演算,找到更好的問答模式,也值得大家深思。我們也許沒辦法給專業用戶100%的答案,但可以有80%的文字、內容,透過演算法找到比較接近事實的答案之後,其餘的20%用專家意見補足,這也是可能的模式。
就中文而言,文字總量不足,可不可能反倒是專業服務公司的機會,至少5~10年之內,應該不會有致命的威脅,在我們的「專業知識服務業」工作領域裡,短期內這些應用應該都不會成為具體的威脅,也更強化我在經營品牌價值與資訊品質、資訊定位上的信念。
李開復說記者、分析師都是高風險的產業,這話講給美國人、中國人聽是對的,講給台灣人聽,也許可以有正好相反的解讀。凡事都是一體兩面,我相信能堅持品質的一定是贏家,而品牌甚至是可能熬到最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