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旅(12-12):台灣觀點的南亞地緣政治隱憂
在中國改革開放刺激下,印度也選擇了更開放的經濟政策。1992年4月底,我應印度電子工業部(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常務次長(Secretary)Vittle邀請,在酷暑的季節到訪德里。40度的高溫下,一週內我遍訪了當時印度最大的科技公司,並在印度的電子工業部暢談「台印產業合作之道」,那應該是台灣科技業第一次與印度的互動。30年後,我在印度駐台代表戴國瀾(Gourangalal Das)與印度外交部的邀請下,到浦那參加「亞洲經濟論壇」(Asia Economic Dialogue),並主講「The Resilience of Semiconductors and ICT Supply Chain」。2022年印度從東亞國家進口的電子產品,表面上超過8成來自中國與香港,但其中有一大半是來自台商的貢獻。由於台灣在半導體與電子產品供應鏈上具有高度的影響力,印度電子供應鏈的韌性,當然與台灣關係密切。若IMF的估計成真,203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那毫無疑問是個A級大國,但也因為這樣的潛力,印度官員有嚴重的「大頭病」,總認為自己的國家市場這麼大,請你們來投資是來分杯羹,這是敬酒還是罰酒,外國人分不清,印度人也講不清楚。從1991年印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了12.7兆美元的外資,而印度僅有4,680億美元。中國透過外資建立的生產體系,已經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的製造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而光是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便高達1,000億美元以上。中印基於歷史的因素加上邊界爭端,導致1962年的中印戰爭,如今再怎麼努力,中印之間的矛盾得等待特殊的時機才能化解。印度面對的中國,已經不是1962年時經濟規模相近的中國。2022年中國經濟總量已達到18兆美元,幾乎是印度的6倍之多。面對這樣量體的國家,印度的艱難可想而知。從2013年啟動的一帶一路開始,中國貸款的國家也包括國家信用欠佳的馬爾地夫,與面對環保、疫情衝擊的不丹。表面上,印度外交部長賈桑卡說,印度提供鄰近國家的援助是有史以來最高的,但中國一帶一路早已經布局妥當,加上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的爭議,這些都可能在兩岸出現關鍵變化的時候,成為中國與印度交易的籌碼,台灣不可能對這樣的可能性毫無防範。印度還有一個心腹之患是巴基斯坦,中國以「中巴經濟走廊」之名開闢一條鐵路,直通新疆的喀什,而其中有一段路將會經過中印未定界,這些爭議的領土,未來在台灣問題上,都會成為中印兩國伸縮國家主權的籌碼。在浦亞洲經濟論壇,我見證印度外交部長賈桑卡跟不丹、馬爾地夫財政部長講台上與講台下的互動。台灣做為國際社會上一個特殊,且前所未有的存在,很多國家都在摸索利用台灣,平衡與中國關係的籌碼。全世界以中國為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國家已超過100個,偏偏大家最關心的半導體與供應鏈都掌握在台灣手上。台灣人是要嘆息「懷璧其罪」,還是要讚嘆「生逢其時」,因為只有台灣人真正在第一線觀察世界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