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首發的AI手機重視哪些議題呢?
「AI手機」的定義是可離線執行LLM模型,實現生成式AI功能的手機。手機受限於物理極限,在AI應用上專注於文字資訊的提供、影像自動創建、語言即時翻譯、個人助理等四大功能。以手機應用處理器為目標市場的高通(Qualcomm)、聯發科,面對2024全年銷售量上看1.47億支的AI手機,當然不會等閒視之。除了傳統的應用處理器供應商之外,在手機市場上領先群雄的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 Elecronics)都是自研晶片業者,而Google 也以Tensor G3的晶片應戰。中國的Oppo、Vivo與小米都是仰賴外部晶片,而三星、蘋果、Google大多以自家需求為主,因此會以不同的市場定位做出AI功能上的調整。現在他們正努力強化CPU+GPU+NPU的功能,提高運算參數,並結合新世代的DRAM,提供更高頻寬的記憶體。各大手機廠或應用處理器供應商,市場定位明確,對象也有跡可尋,未來最大的變數可能是Google背後的Android陣營,Google推出的Gemini與Gemma功能,會帶來多大的改變,也是大家關切的議題。整體而言,生成式的AI正從雲走向端,邊緣運算的商機浮現,業者必須面對軟硬整合的挑戰。這一波AI新浪潮來臨時,能加速運算的GPU最受矚目,參與的業者對整個生態系必須有一定的掌握與價值主張,從諸多變化中找到自家企業在整個生態系中的定位。在GPU的浪潮之後,雲端服務業者(CSP)的自研晶片是新一波應該關注的焦點,而以Arm為基礎的SoC規格如何升級,推論用的NPU或其他XPU在不同市場的經營也都值得留意。毫無疑問,這些新的晶片會從具規模的NB、手機開始滲透,下一個階段是智慧家庭、電動車與工業物聯網的商機。至於大語言模型,Open AI、微軟(Microsoft)、Google 與Meta的動向是指標,但進入邊緣運算之後,各種針對分眾市場的模型壓縮將會是我們觀察的重點。我在這些大的變化中隱約看到全球產業資源的重分配,這些大趨勢的背後有國際經貿,甚至地緣政治的議題嗎?美國高舉大旗,而全世界的焦點也在市值上兆美元的科技大腕身上,但中國擁有最大的數據庫、明確的政府政策、可以忍受最低底線的成本,只要政府願意支持,虧損都是全民共同承擔。不同的社會管理機制、產業文化,將帶來地緣政治在「戰略斷層帶」上的國家,例如台灣、南韓、日本更大的衝擊與壓力。擁有半導體與供應鏈的台灣,是躬逢其盛,還是正在被推向戰場,上帝不知道,AI也無法告訴我們!
2024/5/21
從「雲」到「端」,混合式AI正在形成
生成式AI必然會從以往高度仰賴資料中心的雲服務,將部分具有隱私性、即時性的訊息留在「端」的設備上處理。因此,搭載CPU+NPU的AI PC與AI手機,被塑造成可執行機敏運算,進行有效推論的終端設備,這也是現階段我們看到終端設備的新商機。生成式語言模型 走向更快、更小、更準的新世代一開始生成式語言走的是大語言模型(LLM),2018年啟用的GPT 1創造了風潮之後,整個大語言模型的世界風起雲湧。之後的BERT、GPT 2、T5、Meena與Megatron、GPT 3等不同世代的更迭,激增的運算參數總量,背後是Open AI與微軟(Microsoft)、Google之間的角力,而這是屬於「雲」層次的大語言模型之爭。2021年之後,為了解決使用者的疑慮,更多公司推出針對專屬應用的語言模型,誘使更多用戶在分眾領域與終端設備中啟用人工智慧的應用,這是邊緣AI的源頭,未來也還可能往電動車、工控應用推進。正在擴張中的人工智慧大商機,也從最上游的晶圓製造廠,湧進最下游的終端設備、工控業。從短期商機來看,為解決GPU建構成本與耗能過高的問題,AI PC業者推出內建NPU的CPU平台,這種適合離線運算的大語言模型,總運算參數多數在100億~300億之間,這樣的解決方案目前主要是由微軟的Copolite主導,硬體製造廠、供應商扮演助攻的角色。在AI手機方面,已經有不少手機內建NPU,LLM的語言模型,參數量在10億~100億之間,目前手機應用處理器(AP)的供應商積極提高運算效能,但也必須克服記憶體頻寬的問題。面對這個快速成長的商機,微軟Azure平台在2022年的11月推出免費版,讓ChatGPT在兩個月內累積了超過1億的用戶。之後在2023年的2月推出GPT-4 Plus,並以ChatGPT技術導入New Bing、Edge的應用,2023年9月推出M 365 Copolite,也預期新版的Windows會內建Copolite的功能。至於以AI PC為目標的兩大CPU陣營,以英特爾、AMD主導的X86陣營,以及Arm陣營的高通(Qualcomm)、蘋果(Apple)都在搶先布局,而用戶端的則是惠普(HP)、戴爾(Dell)、宏碁、華碩等各種品牌業者。x86陣營的英特爾(Intel)使用自家Intel 4製程的Core Ultra處理器,而超微(AMD)則是倚賴台積電4奈米技術的Ryzen 8040,操作系統都是Windows OS。在Arm陣營方面,高通Snapdragon X Elite平台使用台積電4奈米製程,預計2024年下半推出。而蘋果的M4則使用台積電第二代3奈米製程(N3E),這是蘋果生態圈的專用處理器。據DIGITIMES估計,全球NB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1.66億台,增加到2024年的1.73億台,其中AI NB的比重將達26%,也就是有4,500萬台的NB裝載新的處理器,並擁有推論的能力。在手機方面,預期2024年11.66億支的手機市場中,有1.47億支是具有推論功能的AI手機,比重是12.6%。短短一、兩年之內,具AI功能的終端設備異軍突起,上下游業者都希望分一杯羹,甚至往更遠的電動車、工業應用發展,將成為下一波人工智慧與雲端服務的關鍵進展,而混合型的人工智慧服務也將帶來更多元的面向與商機。
2024/5/20
生成式AI帶來的邊緣運算新賽局
大勢所趨,網路巨擘建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讓生成式AI在整個轉折過程中處於樞紐地位,而這些網路巨擘從「雲走向端」也是必然的趨勢。過去,終端設備只是連結用戶雲端服務的介面而已,人們使用傳統的手機、電腦,將各種問題拋到資料中心獲得適當的解答。但所有的用戶都憂心自己的提問成為網路巨擘訓練資料中心的養分,用戶從客戶隱私到傳輸的延遲都有疑慮。在用戶修正使用行為的過程中,邊緣運算是最快受惠的族群,這也與台灣傳統的優勢息息相關。無論是AI PC或AI手機,都是第一波驗證邊緣運算的重要機制,台商為主的製造體系或許不是主要的獲利環節,但其他新興國家也很難抗衡。台商無怨無悔地全力投入,加上台積電「讓競爭者看不到車尾燈」的競爭策略,生產製造的學習曲線反倒成為拉大領先差距的關鍵要素。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隱身在後的台系供應鏈因為台積電突出的表現,以及瞭解台系供應鏈價值的NVIDIA因時而生,台灣在人工智慧的新時代,必然會從隱身幕後的推手,變成協助科技大腕建構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夥伴。就像不久之前頻發的地震一樣,當大地動能累積到一定程度時,適當地釋放能量是最好的解決方案。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台商睥睨全球的OEM製造體系無法安於台灣的土地、人才條件,往中國移動是釋放能量的選擇,否則台商不會有今天的經濟規模。現在這一波的人工智慧大潮,加上美中貿易摩擦,台灣似乎又到了選擇的時刻。過去政府是心不甘、情不願地放手台商到中國設廠,現在面對的是越南、泰國、印度、墨西哥,甚至捷克、波蘭的新選擇,台灣會主動擬定戰略,還是讓廠商各自尋找生路呢?市值動輒上兆美元的科技大廠,過去只關注侷限於服務核心客群的議題,但現在更期待「整合+壟斷」,他們正在重塑品牌定位,背後的台商是可以快速回應技術更替,建構超前供應鏈的關鍵夥伴。以代工為主的台商一如既往,仍然是「無害的夥伴」,也預告未來10年將是台灣的黃金十年。
2024/5/17
硬體供應鏈的核心價值再次被肯定
為維持NVIDIA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地位,NVIDIA除了以CUDA軟體掌握核心價值之外,因身上有台灣DNA,也不斷地強調其與台灣、台積電的淵源,另在實務上NVIDIA甚至還掌握了伺服器供應鏈的核心環節。以H100的晶片為例,DIGITIMES在一年多前報導NVIDIA向SK海力士(SK Hynix)直接採購HBM記憶體的新聞,當時的市場需求讓我們知道「something different」,但不足以讓我們深度理解背後的情境。NVIDIA以H100 PCIe的模組賣給各大伺服器品牌與雲端服務業者,這是我們常見的OEM模式。之後我們開始追蹤NVIDIA以PG 520 PCB的型號將主機板打板的工作交給鴻海,整個系統的組裝交給緯創。NVIDIA以自己的品牌DGX System銷售到市場,甚至以DGX Cloud Service 的服務模式提供給微軟(Microsoft)、甲骨文(Oracle)這些大型系統軟體業者,並量身定做品牌服務工作。NVIDIA提供一條龍的服務,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差異化的軟體與硬體架構供客戶選擇。在上游的台積電供應不足的情況下,NVIDIA在不同環節有更高的主導權,也讓其他競爭者望而生嘆。誰在人工智慧的地圖與客戶的雷達上?毫無疑問,在各種戰略配套下,就像台積電在晶圓代工業的實力一樣,NVIDIA建構了AI生態系的深溝高壘,競爭者很難越雷池一步。那麼這些深溝高壘到底包括什麼?我們必須瞭解過去英特爾(Intel)、微軟、蘋果(Apple)創造的模式,也許不會在短期內被推翻,但毋庸置疑的這些傳統運作模式正在被改變,影響力也在削弱中。從前科技巨擘會先掌握發展平台,這個平台會與用戶共構、發展,一旦到了規模之後,特別是針對企業用戶的需求連結雲端的服務。這種經營邏輯之下,代工廠照表操課,除台積電先期布局次世代技術的能力之外,多數供應鏈的廠商只是陪襯的角色,而品牌商的價值也在式微。這完全是符合資本主義、美式、西方成功企業的經營邏輯,甚至可以說,AI新時代的特色就是壟斷!但擁有亞洲人DNA的NVIDIA大不同,黃仁勳動輒強調NVIDIA與台積電的關係,而一年跑台灣三、四次的頻率,也是世界級企業領袖罕見的例子。我相信他不是回台灣吃麻花捲或眷村菜,他回台灣是綁樁來的。除台積電之外,黃仁勳需要鴻海、緯創、技嘉這些重量級的製造大廠,確保整個供應鏈可以與他的總體戰略相匹配,而這個系統短期內很難出現在其他的國家。強大如蘋果、微軟、亞馬遜(Amazon)、Google這些公司,在台灣都有強大的團隊,但NVIDIA絕對是極少數真正理解台灣優勢,並且真正將供應鏈整合在自家經營架構中的超重量級企業。
2024/5/16
AI伺服器與傳統伺服器有極大差異
在人工智慧(AI)的大熱潮中,NVIDIA如何一枝獨秀,我們可以先從伺服器的成本結構看起。傳統x86的伺服器總成本略微超過1萬美元,但搭載8顆GPU的NVIDIA DGX H100系統,總成本將近27萬美元,兩者之間價差相距甚遠。不僅英特爾(Intel)的市值被NVIDIA超越,現在連營業額都輸給NVIDIA,NVIDIA更超越台積電、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成為全球營業額最大的半導體廠商。NVIDIA的領先優勢,從台積電、SK海力士(SK Hynix)兩大供應商的營收也可以看得出來。在台積電有3奈米、4/5奈米、7奈米幾個主要的先進製程,4/5奈米主要便是供應NVIDIA的GPU之用。在2024年第1季台積電各製程比重變化中可以得知,當專攻3奈米的iPhone出貨走過旺季之後,交貨給NVIDIA的4/5奈米製程成為台積電一枝獨秀的世代。為滿足NVIDIA的需要,原本計劃落腳在銅鑼的CoWos先進封測廠搬遷到嘉義,而CoWos的月產能預期也將從2023年的1.3萬片,暴增到2024年的3.8萬片與2025年的7.6萬片。在記憶體方面,過去幾年三星DRAM部門的營收都是SK海力士的1.5倍左右,但NVIDIA最主要的合作夥伴是2015年率先量產HBM的SK海力士。在景氣轉變的2023年第4季,三星記憶體部門(DRAM+NAND)營收成長率是33%,但SK海力士的DRAM部門成長率高達65%。事實上,從2023年第2季開始,SK海力士的DRAM營收便超過三星,關鍵就是與NVIDIA合作的HBM記憶體。為滿足HBM市場的商機,SK海力士的M15與M17工廠都調整擴廠結構與節奏,希望能快速擴張HBM產能,以滿足高階伺服器市場的需求。台積電魏哲家也說2028年時,AI伺服器晶片的需求將貢獻台積電20%的營收,顯示NVIDIA的兩大供應商都在財報中看好高階伺服器的商機。2020~2022這三年間,全世界半導體廠商的排名依序是英特爾、三星與SK海力士,在以自己的品牌在市場上銷售半導體的公司中,NVIDIA通常只能排名第六、第七。但市場從2023年起開始翻轉,以製造服務取勝的台積電在上半年超越所有的半導體品牌廠,成為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公司。下半年的NVIDIA更猛,2023年四個季度的營收分別為71億美元、135億美元、181億與221億美元。第1季與第4季的營收差距多達3倍,可以想像十倍速的時代正在發生,能儘快挪動資源的公司將成為市場上最大的贏家。風行草偃,我們看到圍繞在NVIDIA四周的科技公司,都深怕錯過這一波大潮。根據DIGITIMES彙整的預測資料,企業市值名列前茅的大公司中,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Google、三星是年營收超過2,000億美元的超重量級公司,NVIDIA、Meta與Tesla也有1,000億美元以上的規模。但在市值排名前12大的公司中,NVIDIA與台積電的淨利率分別達到52.2%、37.2%,過去的霸主英特爾卻只剩下4.6%。從營收與獲利結構中,我們看到了世代的更替,AI主導的時代已經再明顯不過了!
2024/5/15
人工智慧帶來的世代變革
從NVIDIA、微軟(Microsft),到台灣的台積電、廣達、緯創、鴻海等公司,都不斷地以人工智慧(AI)為主題探索企業的未來。新聞不見得都是真的,但很多新聞串連起來,就可以掌握產業發展脈絡。毫無疑問,可能是產業興衰更替的轉折。DIGITIMES的黃逸平、陳辰妃兩位資深分析師,近期以「生成式AI時代,科技產業大未來」、「生成式AI重塑邊緣運算競爭新局」為題完成兩份報告,我仔細讀完之後彙整成幾篇文章,也跟DIGITIMES的讀者們分享。AI帶來的世代變革AI因為2012年一次深度學習的大躍進而改變。AlexNet在識圖競賽中,大幅將錯誤率從26.2%降低到16.2%,之後GoogLeNet、SENet的幾次進展,讓圖形辨識的錯誤率低到比人類平均5%的錯誤率還低,深度學習不再是紙上談兵,AI在供應鏈管理與智慧製造的進展更讓很多使用者驚嘆。之後,生成式的大語言模型(LLM),在個人電腦、行動通信所累積的數據經濟基礎上大放異彩,我們開始在雲端、邊緣運算上,試著從水平的技術架構,與垂直的分眾應用平台找出市場的空間。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指數型成長商機,企業界挪動所有可以移動的資源希望分到一杯羹。2020年,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新創只募得4,400萬美元,到2023年時募到的資金竟然高達163億美元,暴衝的NVIDIA在2023年時投入的企業創投資金已經排名全世界第四,僅次於微軟、蘋果(Apple)等少數公司。但多元分化的大語言模型,未來會是贏家全拿,或者只有少數贏家的現實之外,對台灣產業的啟示又是什麼?過去在行動通信時代「低空飛過」的台灣新創產業,能在AI時代出現新的轉機嗎?對量產製造的台系供應鏈而言,除了台積電是比較明顯的贏家之外,其餘的台商又應如何因應呢?AI改變了產業格局多年來,台灣都是PC與手機的主要供應商,從NB生產衍生而來的伺服器商機,讓現在全球有超過9成的伺服器來自台商之手,台灣成了供應鏈上最具實力的軍火商。DIGITIMES估計,2022年全球高階伺服器出貨量僅有3.4萬台,到2023年暴衝到17.2萬台,成長率高達408%,2024年也還可維持150%的高成長。現在台商都在關注AI PC與AI手機的商機,估計2024年全球11.66億支的手機市場中,AI手機的需求上看1.47億支,而全球1.73億台的NB市場,也會有4,500萬台的AINB需求。除了快速擴張的市場需求之外,大家也都在關切X86陣營與Arm based的優劣勢之爭。原本營收僅是略高於超微(AMD)的NVIDIA,在2022年第4季開始明顯超越超微,而與英特爾(Intel)的黃金交叉出現在2023年的第2季,從此以後雙方的落差明顯擴大,成長動能根本不能相提並論。我們可以理解,從2018年8月全球出現第一家市值超過1兆美元的企業之後,陸續已有7家超越1兆美元的門檻,資本大量流進科技巨擘之手,現在我們更明顯看到NVIDIA的成長曲線,顯示了人才、資金,甚至產能加速匯聚的動能。​​​​​​​一旦您的公司在特定領域取得壓倒性的優勢,您的財富也會跟著聚攏,現在這些科技大腕期待的不是可有可無,一肩之差的領先,而是整個生態系完整包抄的領先優勢(待續)。
2024/5/14
重新定義台灣供應鏈的價值
2000年,比爾蓋茲因為世界科技大會(WCIT)而到訪台灣,2009年第二任微軟(Microsoft)總裁Steve Ballmer訪台停留了一天,這兩次是微軟掌門人唯二的訪台紀錄。至於英特爾(Intel)總裁Pat Geisger在2023年中三度訪台,是為了拔樁、尋找與台積電對抗的機制,還是為了鞏固台系供應鏈而來呢?從英特爾發布的新聞資料中,我們看不出英特爾在槓桿台灣供應鏈上有更創新的做法。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也在訪談中提到她出生於台灣。但無可否認的,台灣在世界供應體系中,從過去的隱性價值慢慢浮上水面,成為各大企業爭相合作的戰略夥伴。簡而言之,美系科技巨擘將經營重心放在服務客戶上,NVIDIA挖掘出隱性的供應鏈價值,讓台系廠商,或者包括SK海力士(SK Hynix)在內的供應鏈大廠,開始成為世界舞台上的要角。我們預言系統產品的品牌大廠(如惠普、戴爾、聯想、Panasonic、Sony、三星、樂金等)不一定會消失,但將會像IBM一樣,轉型成為系統整合商,嘗試在軟硬整合、分眾領域成為領導廠商。產業正在分化、重組,不是完全的Upside-down,但也與過去大相徑庭。2024年很多公司都在面對轉捩點,不僅英特爾、微軟,日本的Sony該何去何從?三星、樂金正在改弦更張,台灣呢,以不變應萬變?我常說:「所有的科技都不可靠,唯一可靠的是學習新科技的能力」,而現在的台商,長處就是不管是個人電腦、.com、行動通信、大數據、人工智慧,台灣都是不可或缺的要角。賺得不多,但足堪溫飽,只是台灣如何形成供應鏈中的價值主張與主導地位,則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論述。過去台灣的供應鏈,甚至背後的半導體都是美系科技大廠基於效率、成本考量建構的,無論從品牌大廠的角度,以及之後在網路世代成為頂尖企業的公司,都是「圈粉」至上,先從建構品牌忠誠度與社群著手,然後慢慢延伸到B2B的雲端服務,提供更完整的資訊與數據服務體系。然而這種專注服務與軟體的經營策略,固然可以讓企業的價值極大化,但疏於耕耘後端供應鏈、製造製程與硬科技的企業文化,導致美國高階製造業不斷流失,這種斷層現象不僅深刻地影響了英特爾、美光(Micron)這些世界頂尖的製造大廠,事實上也連帶地影響台積電、三星在美國布局的生產體系。科技創新可以迅速地擴展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但產業、社會文化的養成需要更長的時間,短期間之內沒有人看得到美國、西歐重拾工業時代的工匠文化,並內省製造工作的價值。不管您喜不喜歡,未來10年台系的供應鏈將更加重要,而台灣也必須重新定義自己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與地位。
2024/5/13
被打敗時,要有坐上談判桌的氣度與勇氣
看到新增的獨角獸公司從2021年的539家,暴跌到2023年的71家,背後必然有很多新創事業因為後繼無力而跌下神壇。成為獨角獸是許多新創事業家的希望,但「大勢」很重要,我剛創業的那幾年,大家談起創業,成功好像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但跟我同時期創業的新創企業,還留在舞台上的並不多。這兩天看到同年創業的網家(PChome)似乎遭遇極大的挫折,我不是電商專家不敢妄言,媒體說虧損半個資本額的網家該找可以創造綜效的企業接手。但有個創投業的前輩告訴我:「沒有成功事業模式的公司不值錢」。很殘酷,但可能是事實。2020與2021年資金寬鬆,可能是出手最好的時候,但當年出手或者上市的公司現在正在受到檢驗,繳不出成績單的經營者被掃地出門也不意外。所以,勿悲勿喜,把財富當成帳面數字,回歸基本面才是正途。那麼當時沒出手的,現在如何是好?找個好人家「嫁了」,可能是好選擇。但好人家如何定義呢?當然是有綜效的公司,日本首富柳井正說:「常識是經營者最大的風險」,我心有戚戚焉。因為有常識的經營者懂得觸類旁通,而不是食古不化。創意、創新、創業,一字之差,意義大不相同。創意是光有點子,創新得有執行力,但創業是建構一個可長可久的事業平台,怎可相提並論。很多年輕的新創業者自認天縱英明,在對手面前擺出一夫當關的架勢。但我很明白,當個人英雄並不難,能善用網路、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帶來新價值,那也只是個不錯的經理人而已,要能建立事業平台,甚至像是施振榮、張忠謀一樣,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那才真正是英雄,我們還差得遠。之前,有位創業家在幾乎燒光資金時,問我有沒興趣入股,說我們聯手可以共創天下!喔,我們已經有將近250人了,公司IT、財務、法務、人事等後勤部門配備完整,光把部隊找齊就是個大工程,您拿什麼跟我「共創天下」呢?知己知彼很重要,很多人找我們合作只說你們很專業,但追問「哪裡專業」,得到的答案經常是讓人啞然失笑。前幾年,富士通半導體的12吋廠以約新台幣160億元賣給聯電,華邦旗下的新唐也以現金2.5億美元購併Panasonic旗下半導體子公司,兩家台灣公司都以好價錢買下日系半導體公司。日本人傻嗎?驕傲的日本人願彎腰跟台灣人談判,關鍵在於台灣廠商能以技術或管理能力創造出綜效。一個好的創業家,該低頭時別逞強。我是創業家,前13年不曾分紅,創業家的苦,我知道!
2024/3/18
天不下雨,娘要嫁人
由於老天不賞臉,從2023年初開始,巴拿馬運河就出現乾旱現象,估計到2024年9月前仍難以舒緩,因此減少大約3分之1的運量,不少輪船改走蘇伊士運河或好望角。屋漏偏逢連夜雨,2023年底開始,蘇伊士運河因為紅海危機,海運運能暴跌50%以上,繞行好望角的船隻要增加1~3週的時間,讓空櫃飄蕩在海上。我們很難預期,蘇伊士運河與巴拿馬運河同時中斷的危機,此時運價自然有相應的調整。海運運輸的準點率下降,可以理解缺櫃現象至少要半年後才會紓解,轉空運的機率跟著提高,擁有較高貨運機隊的公司也可能因此獲利。從製造業的PMI指數觀察,全球的PMI在2024年初達到50,但從電子業的角度觀察,雖然大家吹捧人工智慧、伺服器的商機,但手機、NB仍是產業主力。我們不認為2024年上半是緩和復甦,也許下半年才是觀察復甦與否的關鍵。其次,需求結構也在改變,到底誰在買手機、NB?如果中國經濟與市場沒有復甦,能期待手機、NB產業欣欣向榮嗎?2023年,台灣對東協的貿易總額首度超過對中國的金額,這個背景也可以從台灣對外投資金額,找到相應的變化。2014年時,台灣對中國投資總額是103億美元,到2023年剩下30億美元。而對東協的投資則從11億美元,暴增到52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台商在中國的基地直接轉往東協、南亞投資的金額。運籌業者開始必須針對全球的供應鏈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對台商而言,未來全球將有包括歐洲、北美、東協、南亞四大供應中心。歐洲將以車用電子為主,印度車用電子與NB、手機品牌大廠的需求都是商機,而東協國家中,除了越南近水樓臺接收中國製造外移第一波商機之外,馬來西亞近年來深受歐洲半導體廠投資之惠,被關注的熱度大幅提高。DIGITIMES Asia是以報導亞洲ICT供應鏈為主的英文網站,從到訪的國際訪客結構,也可以知道興衰起伏。美國加州一直都是第一大族群,日韓排名第二、三,但2024年初,來自馬來西亞的訪客驟增到第二名,這個新融入亞洲供應鏈的族群,也非常值得大家關切。 
2024/3/15
總體經濟的關鍵變數
針對決策的資訊需求,市場上總是可以蒐集到很多關鍵的訊息,但關鍵是資訊雜沓,尤其是總體經濟的資訊更是人言人殊,問對問題,遠比答案本身重要。一般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的基本格局與2023年相近,IMF認為,中國會有更多刺激經濟的措施,而美國選舉年的經濟持續榮景,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回軟的速度。對航空公司而言,油料成本當然是事業成功的關鍵,但油價經常受到國際經濟與地緣政治的影響,設定正確的議題,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對專業的公司而言,要搜尋的答案,哪些該付費,哪些可以免費擷取,總是與一般社會大眾的需求不同,B2C與B2B的資訊需求,當然大不相同。例如,依據業務比例結構,調整適當的外幣持有比例。對台灣的航運業者而言,美元最為關鍵,其次是人民幣、日幣,在支付機款的需求,以及外幣避險的需求都是專業知識。對於航空公司而言,油價可能影響經營成本3成以上,除了油價變動之外,如何操作油料避險,也要付出適當的保險代價。至於願意付出多少代價,當然與航空公司的選擇,資訊供應商的品質、價格有關。掌握OPEC、EIA與美國頁岩油的增減產訊息、庫存天數與價格,都是航運業者關鍵的訊息。油價跟著國際情勢起伏回顧過去半年多來,2023年第3季開始,美元走弱、中國採取經濟振興措施,沙國、俄羅斯自願減產,導致油料價格上揚,但10月初美國公布企業數據,顯示需求疲軟,加上俄羅斯解除柴油出口禁令,油價隨之下滑。10月初,哈瑪斯突襲以色列,導致油價暴漲;11月初美國公布CPI僅僅上揚0.1%,加上中國經濟疲軟,油價下滑到低點。12月中旬,紅海生波,油價反彈。2024年初,全球憂心中國經濟,油價再跌,但以色列空襲巴勒斯坦,油價應聲上揚。以上這些就是影響油價的關鍵因素。整體而言,地緣政治影響甚為深遠,短期波動難免,海空聯運的需求增加,對航空貨運業者有利。但展望2024年,兩岸關係影響客貨運需求,在政治關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不能有太高的期待。從全球觀點來看,客貨運的需求都會回到疫情前的水準。以桃園機場為例,客運總量已經恢復到疫情前7成以上,估計2024年會有8成以上的成績。但航運業供給面的變數卻很多,營運成本偏高,因此長約客戶將會增加。航空業本身的飛機、發動機供給不足,商業客戶與乘客不要期待運費與價格會有太大的調降空間。電子業佔台灣出口4成以上,特別是半導體出口不會走海運,以空運為主的半導體業出口狀況與航空貨運業者息息相關。我們認為傳統主力的NB、手機生產線不在國內,但卻仰賴台灣生產、出口的半導體,短期內不會有大幅上揚。倒是出口地點將會逐步調整,如果真如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所說的,將來的NB、手機生產,會有3分之2以上離開中國,中長期航線的布局,可能比因應短期的需求變化更重要。
202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