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Event

綠電需求遞增 搭配能源管理完善企業低碳布局

企業該如何善用綠電,成了在低碳化布局上的關鍵。顏哲淵提供

因應氣候變遷,淨零排放(Net Zero)、碳中和(Carbon Neutral)成為國際社會追求的標的,美國、日本、歐盟承諾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國際企業如蘋果(Apple)、Google、Facebook等也紛紛響應倡議邁向碳中和目標。

在台灣,台積電承諾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未來30年內,每年要減少1,000萬噸的碳排(相當於整座台北市碳排量),為達成目標,台積電不僅要積極採用綠電,推動永續製造,同時也要發展節能技術。在永續的浪潮下,大家視「減碳」為評估優秀企業的標準之一,企業該如何善用綠電,也成了在低碳化布局上的關鍵。

綠電不僅是社會責任 也是大廠供應鏈入場卷

世界經濟論壇(WEF)每年與公共部門、私營部門、學術界、民間社會等約1,000名決策者進行一系列的風險調查,在2021年初出版的全球風險報告中,特別指出極端天氣、氣候行動失敗是未來地球可能發生高風險之一,因此降低氣候變遷風險已成為政府、企業、民眾凝聚的高度共識。國際大廠紛紛加入RE100、氣候行動100+(Climate Action 100+)等倡議,盼能透過減碳及使用綠電,降低氣候變遷對於地球的影響。

這些大廠不僅宣示未來的減碳大計,同時引導自己的供應鏈逐步使用綠能,如蘋果要求2030年前供應鏈須以綠能生產蘋果相關產品。無獨有偶,台積電、友達、華碩等八大科技廠也在2021年成立「台灣氣候聯盟」,承諾2050年前達到製程100%使用再生能源,並帶領各自的供應鏈邁向減碳目標。由此可見,減碳、綠電已不僅是滿足大眾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觀點,更是企業未來打入國際、國內各大廠供應鏈的門檻之一。

綠電供電方案眾多 企業如何部署?

當然,進入綠能供應鏈不一定是企業取得綠電的唯一原因,每個企業在面臨綠電通常都有不同的目的,而我會歸納為4種需求可能:

1、打入綠色供應鏈。

2、響應社會企業責任:如企業宣告碳中和、想成為 B 型企業;或是加入氣候倡議,如之前所提到的RE100、Climate Action 100+等。

3、遵循法規義務:企業因自身條件而受到政策要求而需設置綠能,例如用電大戶、地方自治條例,或是環評承諾。

4、規避限電風險:近年台灣民生與工業用電需求遞增,隨著2025年核能退場,天然氣、燃煤需仰賴進口,未來台灣有一定機率再發生限電狀況。若企業已投資綠電的話,可在限電時,透過綠電供應或企業場域綠能自發自用,舒緩限電的影響。

我會建議企業朋友在考慮綠電時,先釐清使用綠電的需求目的,因為光是目的便可能讓企業針對綠電的需求需求有些許差異。以「響應企業社會責任,加入綠電倡議組織」的企業來說,企業的心態會以「愈能滿足場域100%綠電」為主要目的。反之,如果企業使用綠電僅是想「遵循法規義務」的話,心態上便僅有「滿足法規要求綠電容量的低標」。

在了解企業的用電型態之後,企業也可以考慮使用場域的大小,思考場域的用電量、是否有設置再生能源空間;最後再確認購電的對象是否信任來簽署購電合約。

原則上目前綠電市場上共有4種角色:發電業者、輸配電業者、售電業者及購買企業,而企業可獲得供給綠電的方式分為4種,所以在簽署購電合約前也要好好衡量何種方式最適合自己場域使用綠電的利益,

1、綠電直供:購買企業與發電業者購買綠電,並讓請輸配電業者拉饋線至企業場域,讓綠電可直供給場域使用。

2、綠電轉供(台電):購買企業與發電業者購買綠電,並經由輸配電業者(例如台電)轉供到企業場域。

3、綠電轉供(售電業):購買企業與售電業者購買綠電,再由售電業者協調再生能源發電業者經輸配電業者轉供到企業的場域。

4、自發自用:若場域有足夠空間,購買企業自行設置再生能源設備,自給自足企業場域的電力。

知己用電 才能善用每一度綠電

企業需要認知的是綠電是具間歇性且不可預測的,而綠電轉供須依照每15分鐘內累積產電、用電需求而計算轉供量,與發電業者或售電業者談判購電合約僅能簽訂「一年中最大的綠電供給容量為多少」,而售電業者無法確保企業在隨時都有足夠的綠電供給量。因此企業也應思考如何在初步簽約時,確保產電端和用電端的適配性,才能讓買方和賣方均能獲得最大利益,進而避免企業事後發現場域主要的產能時段卻面臨綠電供不敷求的風險。

所以場域有一個能源管理系統是重要的,能源管理系統的可視化可以讓場域的需求曲線一目瞭然,若供給端在企業需求的時間有綠電餘裕時,便可優先安排綠電供給。

同時,導入能源管理系統場域能源的使用效率,達到「知己用電」之效,讓企業除了增加綠電的使用量之外,也能透過場域節能邁向低碳企業的目的。透過能源可視化資訊,企業可診斷過往場域的能源需求產出曲線與數據,不僅能抓出耗電量較兇的器具而汰換外,也使未來企業的用電規模更可被預測,因而達到避免超約罰款、調整契約容量的節流效果。

而以上所提的能源數據,除正面回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且讓場域保有韌性外,也可以斜槓參與 電力交易市場。於私,未來也有可能結合不同領域資源,創造出企業的新事業加值服務,完善未來能源物聯網的生態鏈。關於能源數據的應用與商機,可參考我先前所撰述〈完善能源生態系的關鍵,HAN電力數據新商機〉。

隨著低碳風潮漸起,使用綠電對於企業來說有可能不再是滿足企業社會責任的需求,也有可能是打入大廠供應鏈的關鍵之一。如何聰明使用綠電已成一個關鍵,讓導入綠電不僅是企業的責任,而是延伸商機的敲門磚。搭配能源管理,讓聰明使用綠能成為您邁向低碳化的關鍵。

NextDrive 聯齊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產品榮獲日本 ET/IoT Technology 大賞特別獎與 Good Design 產品設計獎。曾任 Ninecom 創辦人兼執行長、美商 Fresco Logic 台灣區總經理,亦為 DIGITIMES 專欄作者,專注於能源管理服務與分散式能源議題,期望透過物聯網、雲端和大數據,創造每度電都被善加利用的智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