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 製程發展方向:DRAM結構在製程微縮中的挑戰

林育中
2025-04-29

DRAM在1970年問世,取代以前的磁芯(magnetic core)記憶體,成為計算機馮諾伊曼架構中的一個重要模組。在1984~1985年之間,因為個人電腦及工作站的興起,DRAM變成半導體市場中市佔最大的單一產品。

因為DRAM製程的進展直接決定記憶體容量,以及DRAM有較大的市佔,有能力累積足夠的資金以投入下世代的製程研發,DRAM自問世以後就成為摩爾定律主要技術推手(technology driver)。肇因如此,自1980年代後陸續投入半導體產業的日本,以及其後的南韓、台灣,許多公司都選擇投入DRAM此一次產業,因為這代表投入半導體產業中最先進的製程。

但是DRAM的製程領先地位在2000年初不久之後首先被NAND超越,之後邏輯製程又超越NAND,成為半導體製程技術的驅動者。

DRAM開始偏離摩爾定律並不是之前促使DRAM成為技術驅動者的因素消失了。事實上,到2024年為止,記憶體仍穩佔半導體市場的4分之1左右,而是DRAM的基本結構在20奈米以下遇到尖鋭的挑戰。

DRAM的記憶體單元(unit cell)結構為1T1C,亦即一個讀取電晶體(access transistor)和一個電容。選電容當成訊息儲存單元天經地義-電容是電路三元件電阻、電感、電容中的一員。

電容上電荷的有、無代表訊息的「1」和「0」,需要讀、寫電容上的訊息時,就開啟讀寫電晶體。基礎物理教育告訴我們電容上的電荷,即使維持電容兩邊平行電板(parallel plate)的電壓差不變,電荷也會隨著時間逐漸流失。電荷流失的速度與兩片平行電板之間的距離成反比,與平行電板的面積以及在平行電板之間物質的介電常數(dielectric constant)成正比。因為電容上的電荷會隨時間流失,所以電容上的資訊必須經常更新(refresh),目前DRAM中的資訊刷新時間為64ms。

為了要控制個別的記憶單元,每一個單元的電晶體的閘極(gate)連有字線(word line),施加電壓後可以讓電晶體處於開啟狀態,可以用來執行讀、寫或更新的操作;位元線(bit line)則連接電晶體的汲極(drain),將自電容通過已開啟電晶體的電荷送到感測放大器(sense amplifier)偵測0或1的訊號。如棋盤線交錯的字線和位元線可以準確定位一記憶體單元,讓周邊線路挑選以讀寫其中訊息。以上就是DRAM運作的大概架構。

DRAM製程持續推進的挑戰,也正源自於這1T1C的架構。製程微縮的方向,與DRAM使用的電晶體以及電容所需的物理特性是朝反方向走!

首先遇到的是電容值的問題,2000年左右的電容值必須保持在40fF(femto Farad)左右,那時的電容已開始利用晶片上的垂直方向此一維度,電容要嘛挖成深溝(trench)狀,放在電晶體旁的下方;要嘛堆壘成圓柱狀(cylinder or pillar),置於電晶體上方,也就是利用垂直於晶片的方向面積的延伸來增加電容的面積。

但是製程的微縮會讓圓柱的底部縮小,電容的面積因而減少,電容值也會隨之降低,所以必須增加電容的高度,以增加電容的面積,藉以維持電容值在一定的數值以上。以10奈米級別製程為例,電容值必須維持在10~20fF以上。

但是減少圓柱底部面積、增加圓柱高度,就是增加圓柱的寬高比(aspect ratio),這會造成蝕刻製程的難度,圓柱底部較尖銳的形狀也會造成新的電性問題,所以寬高比就停留在1:50,難以再推進。

至於電晶體,記憶體的與邏輯線路的注重不同的特性。邏輯電晶體注重效能(performance),也注重漏電流(leakage current)及其它特性;DRAM電晶體首重漏電流,因為這對電容保存訊息的能力是致命。

電晶體存在漏電流的原因之一是柵極感應汲極洩漏(Gate Induced Drain Leakage;GIDL),指的是在柵極的位勢(potential)高於汲極的位勢時,即使電晶體處於關的狀態,電流仍然會從汲極洩漏流向襯底(substrate)。

這個問題是歷年來DRAM製程推進都要面對的問題,而且愈來愈嚴苛。

DRAM近年應對這個問題的措施包含在電晶體結構的變更,包括凹槽式通道陣列電晶體(Recess Channel Array Transistor;RCAT)、鞍鰭電晶體(saddle-fin transistor)、具有閘極工作功能控制(gate work function control)的埋柵(buried gate)電晶體等結構。

但是製程微縮也是朝不利於漏電流控制的方向移動。由於電晶體通道變短,於其上的閘極對於通道上的電流操控能力變弱,這就是短通道效應(short channel effect)。漏電流的降低也高度挑戰製程研發。

現為DIGITIMES顧問,台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常務監事。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年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