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12):這是亞洲人的場子,也是中國人的場子

黃欽勇
2025-04-17
產業觀察-587

在很多國際會議中,中國總是派出一流高手參與,從美國、紐澳來的西方人不容易招架,甚至場內、場外的私下對話,也沒有太多人敢挑戰中國的論述。

但頂尖聰明的人談的不是「Data level」的論述,而是專注於「Code level」的本質問題。AI牽涉到的不僅僅是美中兩大國的競合,更牽涉到二線國家如何維持AI主權的艱難課題。

我所謂的二線國家包括德國、日本、印度、南韓,從原生技術、製造能量到新技術,如In-memory Computing,資料中心與背後的伺服器、冷卻技術,甚至把能源消費控制到最佳狀態,都是二線國家非常艱難的課題。

更多的資料中心,顯然需要更多的能源,如果不能面面俱到,那麼局部性、關鍵性的領域又可以涵蓋哪些?搞清楚大環境的很難自稱是科技大國。

「Either or not」 thinking,已經不足以答覆複雜的問題,華人傳統在天地之間留下「人」的思考更為重要,未來必須以人為本,讓更多人理解這些改變是必然,並提供他們參與的機會。

但顯然現在中國的政策上並未顯現該有的「人味」。從說一套,到做同樣一套,顯然離理想的距離很遠。

Intelligence with wisdom:是理想,但希望不是夢想

我們面對的是「Open ended questions」,這種問題都不是用「Yes or no」來回答,人類的智慧深受考驗,ChatGPT或許給了我們一次重新定義民主的機會。

我們很想問AI能做什麼,但新加坡人問的是AI能幫新加坡做什麼。人口少的新加坡不可能產生龐大的數據,而數據正好是未來的資產,新加坡該想的是自己的問題,台灣不也如此嗎?至於AI能幫人類做什麼,留給其他人去想吧。

所以,我很清楚知道知識份子、意見領袖不是把美國、中國的觀念帶回家,就認為自己已經善盡職責,如果一個教授只能每天拿新聞「貼文」而沒有自己的看法,那他為什麼可以教書?

當然,不斷出現的黑科技,也會改善能源的效率,打破框架,跨國共用資料中心可能嗎?台灣不僅需要考慮從菲律賓輸入電力,甚至應該與菲律賓討論共構資料中心的可能性。

過去堅持擁核、反核的人,大概都沒想過如今我們會面對這樣的困境吧?既然如此,為什麼是少數不接受新知的人在幫我們做決定呢?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