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信創計畫」以自主產能、技術替換外資、進口產品是既定政策,但已經購買的半導體設備可能暫時閒置,因為沒有訂單並不裝機,顯然中國採購的半導體設備並沒有充分利用。
中國最近流傳的微影技術是還在實驗室的技術,並未商轉,中國小粉紅一面倒正面吹捧,背後是過度擴張的國家主義,離實際上可以商轉的技術還有很大的距離。
危與機總是共存,甚至並行不悖。經川普(Donald Trump)動過「易筋」之術的美國,將會改變全球化的格局。主要的國家都想自保,「主權AI」只是個起步,更多國家希望建構自己的生態系,那麼對台灣而言是機會還是挑戰?
此外,當資本的流向從過去兩年過度集中於以資料中心為核心的HPC,在DeepSeek攪亂一池春水之後,未來離「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當道的時刻並不遠,而邊緣運算更要有所區隔,因為他們面對的樣貌也有所不同。
傳統的PC與手機是一塊,新興的產品在產銷兩端都有不同的樣貌,而穿梭在傳統與新興產品之間的可能是影響深遠的「智慧製造、工業控制」的中間環節。
手機產業在2007年iPhone出現後的將近20年,中國是最大的獲利者。一方面14億的人口帶來龐大的數據流量,讓本土的新創公司擁有一個發展的溫床,而背後是2000年前後大舉前往中國建構生產體系的NB業者。
在NB產業的連動支撐下,中國本土的紅色供應鏈崛起,加上日益繁榮的內部經濟,以及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的經驗,讓中國人信心爆表,也顯露了與美國一爭長短的自信心。
如果我們說手機產業是福星,其餘產業圍繞在手機產業的周圍共創、共榮、共享應該並不為過。現在全球十大手機品牌有八家中國品牌,中國手機廠不僅在新興國家大發利市,甚至在非洲都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
中國人以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在智慧手機的時代發揮到極致,並且將競爭優勢擴張到新興產品上。哪些產品或產業將成為下一個階段走向邊緣運算時的關鍵產業呢?從電動車到智駕車的發展路徑上,我們要面對中國的電動車已經走出國門,全球的電動車過半來自中國,下一個接手的就是智駕車。
當然在智駕車的發展過程中,牽涉到軟體的部分會有國家主權的問題,西方國家不會輕易放手,中國面對的挑戰遠比單純的把電動車,或者上下游產業一起往國外送的模式困難。
從NB、手機產業延伸而來的電子產業供應鏈已經非常完整,在電動車之前,中國的網通設備、無人機產業已經席捲全球,只是在美中貿易大戰之前,大家心照不宣而已。現在中國在新興產業上的領導地位更從無人機進化到人形機器人、智慧眼鏡。
以NB為主的PC產業至今還控制在台灣手上,沒有強大的PC產業,台灣也不可能在伺服器的上下游產業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