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2):關稅帶領供應鏈進入反全球化軌道

黃欽勇
2025-04-01
產業觀察-577

上任之初,川普(Donald Trump)不斷強調以關稅政策為槓桿,要逼迫原廠將生產作業往美國集中,藉以帶動美國更多的就業機會。但美國社會早已習慣以無形價值取勝的經營戰略,就算有識之士發現製造業才是社會依存的根本時,「夏蟲何以語冰」,不僅社會大眾難以理解,傳統政府官員以成本、效率取勝,不容易理解數位科技產業共存、共創、共榮的道理。

美國設計的晶片交給台積電、聯電、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生產,封測流程則在東協國家完成,沒有美日歐洲的半導體設備與材料,也很難完成整個生產流程。如果要向品牌原廠以晶圓生產量課稅,那麼佔有全球過半市場的美商將是最大的受害者,其次才是佔有19%的南韓三星與SK海力士(SK Hynix)。

產業聲勢很大的台灣,其實在品牌市場上的市佔率僅有7%,反倒影響有限。除非美國能長臂管轄,以晶圓製造原廠的晶圓產量課稅,才會影響到晶圓代工廠的競爭力。

我們說美國是「天」,一旦我們放棄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或者沒有美國政府撐腰,台灣海峽變成內海,每個人都明白這就是「變天」了。

一旦西太平洋的防衛島鏈、科技島鏈「斷鏈」了,西方國家放在西太平洋上的「錨」不見了,可以預見這將是30年以上的世界新局,不僅ICT供應鏈中斷,路過台灣兩側的運籌體系將受到威脅,那麼這個局面出現的可能性有多高?

NVIDIA、超微(AMD)的晶片當然重要,但在所有的進口資通訊產品中,放在資料中心裡的伺服器是接近市場與品牌商最重要的商品。2024年美國總共進口了619億美元的伺服器產品,中國也有118億美元。美國進口的伺服器主要來自墨西哥,貢獻比高達67%,其次才是台灣的26%,兩者合計所佔的比重已經高達93%。

而產業裡的人每個人都明白,在墨西哥開伺服器製造工廠的也是台灣人。為了因應美國課徵墨西哥商品25%關稅的壓力,台灣人會很聰明的把墨西哥生產的伺服器運到免稅的中立國家,繞圈之後再回到美國市場。這些中轉的國家,可能是與美國友好的英國、愛爾蘭,也可能是最遙遠的新加坡。

不止美國高度仰賴,中國進口的伺服器也有40%來自台灣,越南與馬來西亞也有21%與16%,您會認為這是東協當地業者,還是台商海外工廠生產的呢?少了台灣,全世界伺服器產業當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忍受資料中心當機,甚至伺服器品牌大廠與晶片原廠都會起來抗議。

而在主權AI的大旗下,各國各自發展資料中心、自研晶片,受創的會是台商,還是各國的產業獨立自主性?台灣只是單純、無害的代工廠,主導競爭優勢的還是背後的原廠,以及共同建構生態系的材料設備廠。

美國政府動見觀瞻,只要閃過美國的制裁方案就可以滿足市場的要求,美國可能對轉口國家比照墨西哥課稅嗎?一旦走到這一步,世界商貿秩序大亂,我們認為美國應該不會與全世界為敵。

但沒有人敢低估這個可能性,一旦美中開戰,催毀台灣工廠的想法早已有人提過,替代方案就是在美國早早建立生產體系,台積電赴美設廠是讓美國在先進製程上沒有顧之憂,但現實上的供應鏈並不是傳統工業時代上下游單純的交易往來關係。

如果摧毀台灣的工廠,那意味著全球供應鏈斷鏈,南韓的半導體產業也不可能偏安,那麼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與ASML這些高度仰賴亞洲供應鏈的設備原廠可以安然無恙嗎?

如果我們知道這是全球相互依存的體系,牽一髮、動全身,且是打破傳統營運模式的改變,我們就必須知道台灣是火中取栗,也必須有更堅強的產業韌性。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