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個伏筆,掌握最後的生命線。意思是你如果不夠強大,像是烏克蘭人一樣,手上沒有一張像樣的牌,那你就等著任人宰割了!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說,蓋一個廠大約需要2.5年,而且這是在水電、土地不缺的情況下。要蓋3奈米的工廠,一次三條線,如果能調整到符合客戶需求大概要5年。例如硫酸等化學材料,在美國購買的話是5倍的價錢,從台灣運到洛杉磯,再用卡車送到鳳凰城,這樣還便宜很多,如果您是企業家會如何算計呢?
當年在亞利桑那州幫英特爾(Intel)蓋廠的那一批人,早就不知去向了,工人、施工機構都要從亞利桑那州以外找,再碰到每個州的立法條件不同,光是1.8萬條的法規修正就花了3,500萬美元,可以想見在台灣以外的地方設廠,難度比大家想像的更高。
這一路相隨的是帆宣、益登等這些台灣設備公司,帆宣董事長高新明說,我們早就等在亞利桑那州了,台積電要什麼都全力配合。
對比美國高高在上的要台積電去美國投資,日本卻是戒慎恐懼的深怕台積電不高興,台日之間的互動,從以往日本人俯視的角度,換成平起平坐。
但日本廠有更大勝算的關鍵,是日本的產業文化與本土產業需求。過去台積電確實也可以從日本拿到不少訂單,但以後就近供應,而且Sony、電裝(Denso)那些參與投資的日本公司都是長期經營的業者,兩者合作是台日雙贏。
在台積電決定再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時,川普(Donald Trump)改口說:「算他們厲害」。但不是台積電厲害,而是台灣無論在地緣政治或科技產業發展的路徑上正處於要衝,這種「要害」地位才是讓台灣不可或缺的關鍵。
川普不是因為愛台灣而鬆手,是因為搞不定台灣才放手的。那什麼樣的情況川普會鬆手、放手呢,如果台灣「認慫」,或者不知死活,那麼美中都會把台灣當棄子打!
MAGA現在是全世界的人共同的理解,但我們都知道川普理解的「美國再度偉大」,背後是美國優先、美國唯一。我常說,美國是以科技為利器,以金融、軍事為後盾,不斷的建構新的遊戲規則掌握全球的霸權國家。金融的利器中,最關鍵的顯然是美元與關稅。
台積電戒慎恐懼,但台灣並沒有準備好
中央研究院院士莊炳湟問,工廠搬到美國是美國暗示「台灣必將回歸」的訊息嗎?台灣朝野在面對台積電宣示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時,各自表態的內容差距很大,甚至有些離題。
國民黨說「淘空台灣」,民進黨反擊說當年馬政府贊成西進是「布局」,今天台積電到美國卻成了「淘空」,兩黨完全沒有共識,也沒有論述的能力。那麼賴總統問張忠謀的時候,張忠謀應該怎麼回答呢?
問的對象、能力、經驗不同,善於回答問題的人經常可以因材施教,所以我想知道賴總統是否問對問題,甚至問對問題的可能性有多高?如果平常不曾參與科技業的問答,就如同曾國藩說的:「未聞平日不能早起,而臨陣忽能早起者」。
我也常說,在網路時代,加上有了人工智慧這個工具之後,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但關鍵是您問對了問題沒有?如果總統問錯問題,那是誰的錯?當然是幕僚的錯。
總統並非無所不知,甚至我們本該就不要期待總統無所不知,總統基於國家戰略上的需要,以及自己的道德高度向社會賢達請益是天經地義,而幕僚做好規劃乃是常態。但關鍵是賴總統的科技戰略幕僚是誰?或者有哪個高瞻遠矚的智庫專家已經做好準備,為總統府準備了十套、八套劇本。
不久前,與一家超過200億美元的大公司CEO談起多變的時代,企業應該如何因應時。這位CEO說,雖然他反對,但他幕僚告訴他,應該花一筆錢找頂級的顧問公司做幕僚。
台積電到美國投資明明有動搖國本的疑慮,政府的方法還是找幾個人「盍各言爾志」,那麼這到底是誰的問題?台灣明明已經是個年均3.5萬美元的中高所得國家,2024年超收稅金5,200億元,但國家戰略還在土法煉鋼,明顯有人失職,或者根本是「掉以輕心」。
賴總統求教於張忠謀、魏哲家,這是禮賢下士,還是禮失求諸野,甚至是束手無策的不得已之舉?
如果我們知道2024年台灣中央政府歲出總預算是新台幣2.88兆元,以32:1美元計算的話,正好是900億美元,那麼動輒投資1,000億美元的台積電,以及一年資本支出總額高達400億美元的台積電,用「富可敵國」來形容,才是貼切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