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浪潮加上挑戰者出現 驅動臺灣EMS產業大步邁向智慧製造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ST Microsite

ESG浪潮加上挑戰者出現 驅動臺灣EMS產業大步邁向智慧製造

  • 林佩瑩台北

政府計畫加持,加速臺灣EMS產業數位轉型。DIGITIMES攝
政府計畫加持,加速臺灣EMS產業數位轉型。DIGITIMES攝

 

過去30年來,在考量人力、土地成本等因素,全球製造業重心早已移往亞洲市場,對在歐美設廠的製造業帶來前所未有壓力。在此趨勢下,各國政府亦公布相關策略,如美國的「國家製造創新網路」、日本的「工業價值鏈」,以及臺灣的「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等,期盼協助中小型製造業者引進資通訊技術,透過生產設備與產線高度自動化搭配工業物聯網技術,實現智慧製造願景。

然而多年來,僅有少數歐美大型製造業者在部分場域實踐智慧製造,多數業者仍然處於觀望態度。直到2019年底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全球陷入缺工危機時,才真正加速製造業推動智慧製造專案,期盼解決缺工、急單、供應鏈不穩定等挑戰。

在臺灣市場部分,除半導體產業早已跨足智慧製造外,對引進新科技較為保守的臺灣高科技製造業,也終於有智慧製造的成功案例出現。如臺灣面板雙雄群創、友達等,分別在2021、2022年對外公布在智慧製造領域的成果。而在2022年電路板產業智慧製造論壇上,臺灣電路板協會也公布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PCB A-Team、PCBECI、PCB軟板聯盟下,協助眾多PCB業者邁向智慧製造,對於提升產品良率、品質等帶來不少助益。

考量到臺灣高科技製造業,多數業者屬中小企業,面臨預算、人才不足下,難以進入智慧製造之列。2016年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在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中,針對資訊製造業推動智慧製造計畫(2017~2022年),委由資策會執行。

該計畫在2017年以PCB產業為主、2018年鎖定頻率元件產業、2019年挑選LED產業,2020~2022年瞄準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電子專業製造服務業)產業。2023年第二期計畫同樣聚焦EMS產業,目前已協助8家中小型EMS業者的60臺設備導入標準機聯網智慧化工作,為發展智慧製造打下穩健基礎。

公布產品生產碳足跡 仰賴數位工具協助

相較於汽車、半導體、紡織等製造業,在全球市場執牛耳地位的臺灣EMS產業,對於推動智慧製造較保守的原因很多。首先,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製作過程非常冗長與複雜,加上產品使用的零組件種類繁多、體積差異極大,很難透過全自動化完成全部工項。在需仰賴大量人工作業狀況下,即便業者有心要收集生產資料,不僅資料收集、系統開發時間冗長,整體費用支出也會相當驚人。

然EMS產業的代工毛率向來不高,業者對各投資項目都非常計較,加上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約在18~24個月,這代表智慧系統開發完成之後,生產線上的產品也早已換成其他商品,導致系統需再重新設計與開發。而臺灣EMS產業長期在全球市場居領先地位,在投資金額高、效益難預料的狀況下,更沒有迫切需要推動智慧製造專案。

近年在國際品牌業者積極扶植第二家EMS夥伴的策略下,加上高科技製造業紛紛到印度設廠,帶動中國、印度等EMS產業崛起,成為臺灣不容忽視的競爭對手。其次,在ESG浪潮下,國際品牌業者在宣布自身的減碳目標外,也同步要求供應鏈業者必須提供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以美國加州議會通過的強制氣候揭露法案(SB 253)為例,預計從2026年開始要求年營收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需公開披露前1年度的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並在2027年開始報告間接上下游供應鏈排放。

換句話說,臺灣EMS產業在面臨ESG議題、競爭對手竄起等多種壓力下,若不加快推動數位轉型邁向智慧製造,最終將面臨更大的市場生存競爭壓力。目前已有8家中小型EMS業者參與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智慧製造推動計畫,陸續隨著整體成效慢慢浮現,未來有望吸引更多業者參與投入,成為推動臺灣EMS產業升級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