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椽真:iPhone均熱板喜訊苦等6年 | 吳田玉逼出Jim Keller金句連連
早安。
號稱晶片架構大神的Jim Keller,本次也受邀在SEMICON TAIWAN的大師論壇上發表演說,Jim Keller在演說一開始就指出,其創辦的Tenstorrent,即將來到台北設立辦公室,更在現場直接公開徵才,歡迎有想法有能力的人一起加入團隊,而Jim Keller隨後話鋒一轉,強調自己是個「使命型」性格的人,現在創辦Tenstorrent就是為了讓AI晶片可以變得更加大眾化。
Jim Keller除了呼應台積電侯永清的摩爾定律2.0才剛開始的說法外,此次在Fireside Chat發言有不少亮點,請見文末的編輯手記。
蘋果(Apple)10日正式發表新一代iPhone 17系列產品,台灣大哥大個人用戶事業商務長林東閔看好iPhone 17系列買氣,預估開賣週期將有2~3成的增長。他直言,目前市場上仍有數十萬名持iPhone舊款機種的用戶,已屆臨換機甜蜜點,看好將引爆一波強勁的換機需求。
以下是今日5則科技供應鏈重點新聞摘要:
蘋果iPhone 17 Pro首度導入均熱板(Vapor Chamber;VC),據傳2家供應商入列:台廠奇鋐與中國的網站管理蘇州天脈。然此設計,早在2019年5G開始時,Android手機陣營便已導入,如今蘋果才開始採用。蘋果供應鏈業者表示,此證明要做蘋果生意,得要有耐心,要耐磨。
蘋果向來走自己的路,硬體設計通常是Android陣營跑在前面,不論機身設計、相機畫素或現在的散熱設計,iPhone向來不會衝第一,因為蘋果軟、硬體一手包,只要消費者體驗佳,又何苦冒險用新的硬體設計。
護國神山大展近期相繼登場,除了本週的SEMICON半導體展,兩年一度的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TADTE 2025)也將於下週接棒演出,勾勒國防科技未來前瞻技術與發展藍圖。預期此次包括無人機與無人艇都將在政府釋出新的採購計畫下為產業發展挹注強勁動能,成為展會主旋律,業界也盼共同打造新護國神山產業鏈。
中國國際光電博覽會(CIOE;以下簡稱中國光博會)為全球光學產業的年度焦點,舜宇光學科技集團(以下簡稱舜宇)自然也不會缺席。尤其,近來智慧眼鏡、蘋果(Apple)新機發表都讓市場焦點再度落在舜宇身上。
首先在智慧眼鏡方面,舜宇表示,目前智慧眼鏡即便導入AI應用,主要功能還是以成為輔助工具為主,但距離如手機一般令人難以離開的存在還有一段距離。此外,由於空間小,所以能夠搭載的功能也較少。
全球半導體產業競逐的舞台上,人才始終被視為最關鍵資產之一。過去數十年,許多中國籍背景的專業人士憑藉海外深厚歷練,成為半導體人才「鮭魚返鄉」的重要旗手。
然而,隨著中美科技戰全面升溫,國籍問題逐漸從過往的敏感話題,轉變為決策核心,不僅影響企業用人決策,也考驗許多跨國背景的科技菁英,如何在個人身分認同與國家戰略利益之間抉擇。
蘋果(Apple)iPhone 17系列登場,「印度製造」iPhone再次成為外界關注焦點,印度、中國媒體也紛紛引用各式數據,證明自家工廠對「果鏈」的影響力。
據印度媒體Money Control報導,自iPhone 17開賣的第一天,就有消費者手中的手機來自印度,也就是說,印度工廠與中國工廠已沒有「時差」。且印度工廠不只組裝iPhone 17,也負責高階款iPhone 17 Pro、全新款iPhone Air。
編輯手記:Jim Keller:持續改寫規則的晶片大神
在半導體產業裡,很少有人能像 Jim Keller 一樣受到如此高度的敬重。在 SEMICON Taiwan 的論壇中,兩位主持人——ASE 執行長吳田玉博士與 TSIA 主席、台積電高層侯永清博士——都特別強調了 Keller 在業界的地位與影響力。
吳田玉博士形容 Keller 是「你會在書中讀到的那種人物」,並稱他為「微處理器設計與架構領域的天才」。他坦言 Keller 的演講「非常難以理解」,但承諾會盡力消化並提出台灣觀眾最關心的問題。
吳田玉回顧了 Keller 的職業生涯——在 AMD 創造非凡成就、在 Apple 創造奇蹟、在 Tesla 亦有出色表現。
他也提到 Keller 目前在 Tenstorrent 的工作,包括「軟體堆疊」與「開源 IP」,甚至笑言 Keller 並非為了金錢而奮鬥,而是出於熱情,打趣問他是否「錢多到花不完」。
最後,吳博士更進一步表示敬佩,因為 Keller 正「帶著熱情與一群瘋狂的人,挑戰最困難的問題,並將解法簡化,免費提供給全世界」。
侯永清博士則在討論摩爾定律的演進時,直言 Keller 是「這方面的專家」,並在論壇尾聲向他提問時再次強調:「您被認為是我們產業中最有遠見的人之一。」
Keller 本人則把自己定位為一個「使命驅動型的人」,不單純為了金錢而工作,而是被願景所驅動。他分享了在不同公司的自我定位與目標:
在 Apple,他說自己「去那裡是為了學習」,想親身理解 Steve Jobs 如何打造一家偉大的公司。
在 AMD,他發現許多優秀人才之所以表現平庸,是因為組織結構沒有對準明確的目標。於是他推動重組,讓公司圍繞單一清晰目標前進,並取得重大突破。
在 Tesla,他與 Elon Musk 的共同願景是把汽車變成「輪子上的電腦」。他提出在 18 個月內實現自動駕駛,儘管當時並不知道該如何做到,但團隊仍努力攻克難題。他說自己的方法往往是「更簡單的」。
在英特爾,他驚訝於大部分人都認為摩爾定律已死。他隨即發表一場演講《摩爾定律並未終結》,提出實現「百倍效能提升」的藍圖,並獲得廣泛支持。
Keller 強調,自己之所以追求技術解決方案,是為了「自由」——能設計自己想設計的東西、建立自己想要的公司,並與自己想合作的人攜手。展望未來,他甚至透露個人使命是「僱用一百萬人來建造電腦」,希望讓更多人「更有生產力,也能享受更多樂趣」。
責任編輯:陳奭璁